开国少将徐介藩的故事3.3

风中的历史 2025-04-09 10:23:19

徐介藩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

六、两次婚姻,一位是苏联女孩,一位是林彪前妻

徐介藩有两次婚姻,第一位妻子是苏联同事马尔多夫斯卡;第二次婚姻娶了林彪的前妻张梅。

1931年,徐介藩从苏联斯沃博得内公安部门反特务科调往布拉戈维中斯克州公安部门担任主任科员。

在布拉戈维中斯克州期间,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绩突出,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好评,也得到了一位名叫马尔多夫斯卡的女同事的倾心爱慕。

1933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撮合下,徐介藩与马尔多夫斯卡结了婚。婚后,他们有了3个女儿。

1948年3月,徐介藩带着妻子和3个女儿回到阔别20余年的祖国。

来到中国后,马尔多夫斯卡对艰苦的条件、风土人情、习俗及气候都难以适应,再加上她当时身体不好,不久就带着3个女儿回到了苏联。

1950年2月,马尔多夫斯卡因患癌症在苏联去世。正在苏联的徐介藩十分悲痛,把3个女儿托付给岳母抚养。6月,徐介藩被派往苏联赤塔筹建中国总领事馆并任总领事兼党支部书记。

朝鲜战争结束后,徐介藩想把女儿们接回中国,但从小在苏联长大的女儿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苏联的生活,大女儿快大学毕业了,二女儿也考上了大学,小女儿也即将考大学。

为了3个女儿的前途,也为了她们不适应国内的生活,他最终决定把她们留在苏联。他把想法向组织上进行了汇报,组织上表示了理解。

1954年,徐介藩经人介绍结识了张梅。

张梅,原名刘新民,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中央党校学习。

1937年春,时任红军军政大学校长的林彪应邀参观中央党校,看见了张梅。回去后,林彪请董必武、冯文彬和成仿吾做媒。不久,林彪和张梅在红军军政大学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平型关大捷后,林彪被阎军士兵误伤,先在延安医院里治疗,后又送苏联养伤。正在抗大学习的张梅因为小产也在休息当中,于是她随夫同行。

1938年12月,林彪和张梅辗转抵达莫斯科,接待他们的是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处负责人徐介藩。

徐介藩和林彪以前不认识,但都是黄埔校友,徐还高一期,所以两人一见如故。

1941年5月,林彪和张梅的女儿林晓霖在苏联出生。

6月22日,法西斯德国突然向苏联发动进攻,兵锋直指莫斯科。共产国际决定在莫斯科学习和疗养的中共干部回国,并指定由林彪带队。

1942年春,林彪与叶群结婚,尚在苏联的张梅毫不知情。

1946年7月,林彪请到苏联治病的罗荣桓给张梅带了一封信,信中说他已经结婚了,有了一儿一女,叫张梅另外嫁人。

1948年秋,张梅回到东北,由组织安排到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学习。解放初,曾随中央卫生部代表团出访苏联,任随团翻译。

大学毕业后,张梅当了医生和科主任。

张梅和徐介藩认识后,俩人很快就办理了结婚手续。婚后,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徐介藩对林彪的女儿林晓霖视如己出,关怀备至。

1963年,留在苏联的林晓玲高中毕业,回国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当时,她俄语极其流利,中国话反而讲不好。

她与林彪和叶群关系极差,曾和叶群动过手。

“文革”爆发,林晓玲当上了保守派组织哈军工学院“八八团”的头头,与造反派对着干。叶群和林彪怕受到牵连,曾发出公开声明,与林晓玲脱离父女关系,后把她送到罗布泊马兰核基地。

林晓玲后逃到广州军区,被父亲的老部下丁盛收留,并安排当了兵。

“9·13”事件后,林晓玲也被隔离审查,以至于身心俱伤。

文革后,林晓玲调到北京,从事国防科研工作。

70年代后期,张梅也调到北京,在总参从事资料整理工作。从小失去了父爱的林晓玲,最终在母亲身边获得了一份母爱。

1989年,林晓玲回到父亲的老家湖北黄冈的林家大院,受到了热情接待。她在父亲的出生的旧居旁边挖了一捧黄土,揣进怀里带走。

1983年4月16日,徐介藩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去世,享年82岁。当时,因中苏关系受限,3个女儿并不知道他去世的消息。

直到中俄关系完全缓和后,3个女儿来到中国寻找父亲时,才发现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他们都婉言谢绝了继母张梅提出的在中国定居的邀请,还是选择回到俄罗斯生活。

林晓霖退休后,与母亲张梅一起生活在北京。

2005年,张梅获得中国和俄罗斯分别颁发的两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功勋荣誉章。

2023年1月27日,张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七、敢于直言,对总政治部主任拍桌子

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国内随之而来开展了反“教条主义”的风潮。

哈军工的创建,受苏联专家指导最多。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了反对“教条主义”的重灾区。

在学院创建时,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同志,被安排在了一些不重要的岗位上,心里很有怨言,借机对学院的领导及成绩进行了全盘否定。

9月,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在教育中,要坚决克服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由此,哈军工反“教条主义”活动达到了高潮。

有一次,总政治部主任谭政专程来到了哈军工检查教育工作,同时出席哈军工第一届党代会。在大会上,他的讲话批判了学院的教条主义。

他讲到,哈军工过去的教育路线是根本错误的,要求哈军工必须要进行整改。

当时,哈军工的领导以及教职工,虽然有些不认同谭政的讲话,但在大形势下,都不敢吱声。

就在谭政接下来的发言中,徐介藩腾地站了起来。他大声地对谭政说:主任同志,你这不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啊。我们分到各个使用单位的学员,反映都很好。他们在政治、业务上都是好的,技术也是过硬的,为各军兵种建设做出了贡献。那么,教育路线出现了根本错误,能培养出好学员嘛?这个问题你怎么解释。

谭政没有想到,在这个场合有人敢顶撞自己,而且说得这样尖锐,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也拍了桌子。他训斥徐介藩说:教育路线如果对的话,培养的干部就不会不分场合顶撞上级领导。

徐介藩一听来火了,拍了桌子说:你讲的不对,凭什么不能说。你是总政主任啊,更应有基本判断嘛!不能说中苏友好的时候,一切都是好的,关系不好的时候,就全盘抹杀一切啊,这不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实际上,谭政的讲话还没完,他的观点是:对于我们有用的东西,还是要继续发扬;完全照抄照搬的东西,不符合实际的,就要坚决地否定。

可是,没等到他讲到这一块,徐介藩就拍桌子。对于明显的顶撞,谭政勃然大怒,叫人将徐介藩拉出了会场。

大家都惊呆了,会场上鸦雀无声,但很多人都觉得徐介藩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谭政冷静地继续讲话,当他讲到,这些年在哈军工的努力下,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于苏联的支援,好的坚持,不符合实际的破除……

讲完这段,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晚上,谭政找徐介藩谈话。

此时,徐介藩已经知道了谭政讲话的全部内容,他进门就向谭政道了歉,并表示愿意接受组织的任何处罚。

谭政让他坐了下来,跟他谈起了这些年哈军工的建设,也提到了一些问题,并对他的这种较真精神给予了肯定。同时,他也提醒徐介藩,对上级的尊重是必要的,有些问题有分歧,不要急,可以过后进行沟通。

谭政的一番话,让徐介藩心服口服,马上表示会作出深刻检讨。

1959年9月,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在全军上下一致批彭的形势下,徐介藩认真地阅读了彭德怀所写的“万言书”,坚定地认为:我看彭老总没有错!

1960年8月,徐介藩调往西安负责筹建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当时,因为“政治挂帅”,一贯敢于直言、发表不同意见的徐介藩,被扣上一顶“重技术、轻政治”的帽子,上级提名比徐介藩年纪轻、资历浅的人出任了院长。

1961年5月,装甲兵工程学院在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王振祥任院长,王再兴任政委,徐介藩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

1961年8月,徐介藩晋升少将军衔,步入了开国将军的行列。

参考资料:

1、毕一功《少将徐介藩》

2、陈辉《徐介藩:黄埔三期毕业的开国少将,毛岸英牺牲后接替其职,拥有中苏朝三国勋章奖章》

3、于杰《徐介藩将军的传奇人生》

4、《林彪大女儿林晓玲的命运归宿》

5、滕叙兖《林晓霖“代父谢罪”》

0 阅读:9
风中的历史

风中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