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介藩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
四、到苏联学习
得知老朋友许继慎、彭干臣等人都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徐介藩也想去。
1925年正月初一,24岁的徐介藩离开故乡转道上海赴广州,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经过三个月的入伍生教育,最终经过考试转为正式学员。
和他同期的同学有:王耀武、戴安澜、刘安祺、熊绶春、石觉、毛邦初、朱云卿、吴光浩、常乾坤、刘铁超、姜镜堂、唐赤英等。
在校期间,徐介藩经许继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入党登记档案却不幸遗失。
许继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黄埔一期,在校期间参加了两次东征,后任叶挺独立团队长、营长和团参谋长,鄂豫皖红1军军长。
许继慎早年与徐介藩一起参加和领导了安庆的“六二学潮”,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
入党登记档案遗失后,徐介藩多次寻找未果,他的组织关系也一直无法转接。
1931年11月,许继慎被张国焘杀害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年仅30岁。而徐介藩在黄埔军校的入党时间,也永远无法证实。
在黄埔军校期间,黄埔3期学员被编为入伍生总队留守广州,驻守黄埔、市区、虎门等地,负责治安和警戒任,配合了东征。在杨刘叛乱时期,3期学员在张治中的率领下,又配合回师广州的东征军向叛军发动总攻。这样,徐介藩也经历了战争的洗礼。
1925年底,徐介藩转入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习飞机驾驶。
1926年2月,由广东航空学校同学李清源和戴勋介绍,徐介藩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广东航空学校特别小组组长、广东航空学校掩护队副队长。
6月,在苏联顾问的建议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选派航校部分学员到苏联留学。徐介藩被选中,他与常乾坤等12位同学乘船到上海,然后远赴苏联学习。
7月,到达苏联后,徐介藩和常乾坤被安排到列宁格勒红军航空理论学校学习。
1927年,徐介藩转入苏联红军第2飞行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技术。
1928年10月,又转入莫斯科东方大学2年级学习政治。
1929年4月,徐介藩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转为苏联共产党(联共)候补党员。10月,从东方大学毕业以后,被苏联内务部分配到远东地区的斯沃博得内公安部门反特务科担任干事。
徐介藩在远东的公安工作中任劳任怨,业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并不断调升新职。
1931年,徐介藩任布拉戈维中斯克(即海兰泡)州公安部门责任科员。
1932年4月,徐介藩被苏联共产党(联共)批准为正式党员。
“九一八”事变后,身在异国,思念家人,更对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罪行愤怒无比。徐介藩恨不得马上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4年9月,徐介藩任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公安部门科长。期间,多次受到上级的奖励,曾获过银表奖。
1936年,徐介藩加入了苏联国籍。9月,任乌苏里斯克(即双城子)公安部门科长。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传到苏联,也得知一些老同学纷纷回国参加抗战的消息,徐介藩也坐不住了。
1938年底,他向苏联内务部门递交了辞职书,返回莫斯科,找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要求回国投身抗战。
等待期间,他在莫斯科外交出版社临时找了一份翻译工作。但组织没有答应他的回国请求,决定把他留在共产国际工作。
1939年7月,徐介藩调任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干部处专员。
期间,徐介藩了解到国内抗战的形势,接触了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并坚定支持中国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全面抗战路线,认为王明提出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观点,不仅会造成党内思想的混乱,还破坏了党的统一。
为此,徐介藩受到了共产国际内部支持王明的人的错误批评,甚至还被关了禁闭。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解散。考虑到徐介藩是中国人,苏联方面把他调入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某秘密机关工作,先后任中国问题参谋和主任参谋。
期间,徐介藩参加了苏联莫斯科国防工程建设,多次参加义务劳动,先后获苏联保卫莫斯科奖章一枚、卫国战争胜利纪念章一枚。
五、接替毛岸英的工作
1948年3月,徐介藩经苏联共产党中央审核批准回国,留在哈尔滨等待分配工作。由于俄文方面的特长,任东北局编辑局俄文编辑、《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同时转为中共党员,证明人为李立三。
由于在黄埔军校时期的入党介绍人和证明人许继慎已牺牲,组织决定他的党龄从1926年2月在广东航空学校时算起。
1949年2月,东北全境解放后,徐介藩任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兼任东北局直属党委委员、副书记,不久担任书记。
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访问,中央调徐介藩和师哲、戈宝权、邓力群随行。
访问结束后,徐介藩随王稼祥留在莫斯科,接收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馆、筹备新中国的大使馆。
1949年10月2日,中苏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徐介藩被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
此时,徐介藩尚拥有中苏两国国籍。做为中国的外交官,他办理了退出苏联国籍的法律手续。
1949年底,毛主席第一次赴苏联访问,并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
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前,徐介藩等人全程参与文秘工作,以最快速度将中央领导的讨论文本翻译成俄文,最后由徐介藩打印出来。
1950年6月,徐介藩任驻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兼党支部书记。
当时,徐介藩在赤塔工作得并不顺利。因为当时苏联方面把所有的外国外交人员都当作情报人员,处处防备,克格勃对他进行特殊监视,对他的活动处处设限。
朝鲜战争爆发后,徐介藩于1951年4月从外交系统调到朝鲜前线,出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俄文翻译。
彭德怀的俄文翻译原来是毛岸英。毛岸英牺牲后,继任的翻译水平有限,导致中苏双方经常发生误会和争执,彭德怀多次向军委建议给他派一位得力的俄语翻译。
经过总理的物色,选中了徐介藩。他在苏联生活了20多年,对苏联的语言、民族性格、习惯都很清楚,跟苏联人交流时,不但能准确传达彭总的意思,还会为中国争取到更多利益,这让彭总大为满意。
徐介藩积极协助彭总处理日常军务,还参加了开城谈判,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平时很少夸人的彭德怀,对徐介藩的翻译工作非常满意,他评价说:各方面由于翻译误差而出现意见分歧、发生争执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徐介藩出色的工作能力,引起了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的关注。
当陈赓奉命回国到哈尔滨创办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就想把徐介藩调到了军事工程学院工作。
1952年11月回国后,徐介藩奉命赴哈尔滨协助筹建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任空军工程系主任。
这时,由总理亲自批准回国的唐铎也分配到军事工程学院。考虑到唐铎在苏联空军服役近30年,又是航空兵器专家,陈赓觉得唐铎担任空军工程系主任更为合适,就调整了徐介藩的工作岗位。徐介藩坚决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调任装甲兵工程系主任。
在军事工程学院初创时期,徐介藩拒绝搬进为他准备的高档楼房,坚持住在两间仅24平方米没有供暖设备的背阴平房里。在教学中,他提倡理论和实践并重,技术学习和战术学习并重。
后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徐介藩在航空方面的特长,军委决定调他出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但徐介藩已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装甲兵工程系的工作当中,遂拒绝了组织上对他的提职安排。
1955年9月,徐介藩被授予大校军衔。
作为1926年的老党员,黄埔军校的资历,徐介藩原拟定授予少将军衔,但后来仅授了大校,主要原因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他都在苏联。
1958年11月,徐介藩兼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主任。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徐介藩领导装甲兵工程系成功研制了水陆两栖坦克。
参考资料:
1、毕一功《少将徐介藩》
2、陈辉《徐介藩:黄埔三期毕业的开国少将,毛岸英牺牲后接替其职,拥有中苏朝三国勋章奖章》
3、于杰《徐介藩将军的传奇人生》
4、《林彪大女儿林晓玲的命运归宿》
5、滕叙兖《林晓霖“代父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