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提出中国应组建“火箭军”,周总理却摇头说:最好改个名字

品茗谈文史 2024-10-15 15:08:51

1956年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做一场秘密报告,他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地建议:“咱们中国得成立‘火箭军’。”结果周总理听完却说名字得改改,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火箭军”的名字最后改成了什么,这支神秘的部队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朝鲜战场的警钟

1950年,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但是在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交锋后,志愿军战士们深刻地意识到,手中的武器和美军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时候志愿军战士们手中的武器,和美军的飞机大炮相比,简直就像是大刀长矛对抗坚船利炮,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美军的飞机在志愿军阵地上空肆意轰炸,坦克像钢铁怪兽一样横冲直撞,甚至一颗颗炮弹,都能带走好几条年轻的生命。朝鲜战场的残酷现实,让人们痛下决心,中国绝不能再任人宰割了,必须要有自己的武器。

这时一位科学家出场了,他就是钱学森,一位在美国研究火箭技术的顶尖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传奇人物。钱学森回国后,很快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需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强军之路,而发展导弹,正是破局的关键。

“为什么是导弹?为什么不能先发展当时更‘热门’的战斗机呢?”有人提出了质疑,毕竟在那个年代,战斗机才是大家眼中的“天之骄子”。

面对质疑,钱学森并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明了发展导弹的必要性。“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造飞机就像孩童学步,步履蹒跚,而研制导弹却如同找到一辆代步车,可以快速前进。”

钱学森进一步解释说,飞机制造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而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很多技术和设备都十分落后,想要短时间内造出先进的战斗机,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导弹就不一样了,导弹的研制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威力巨大,即使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也能研制出具有威慑力的武器。

更重要的是,对于当时海空力量薄弱的中国来说,发展导弹,无疑是实现战略突围、打破强敌封锁的最佳选择。一旦中国拥有了导弹,就等于拥有了“打狗棒”,看谁还敢轻易欺负我们。

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建议和推动下,新中国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这是一项需要巨大勇气和决心的决策,因为这意味着要把有限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到一个未知的领域。事实证明,“两弹一星”的成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让中国挺直了脊梁,也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我的根在中国

但实际上,在这之前,钱学森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1949年的秋天,大洋彼岸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新中国成立了。这个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让他十分激动。

那一刻,他想起了饱经战乱的童年,想起了远在中国的亲人,也想起了一句在心中回响了无数遍的话:“学成必归,报效祖国。”

“祖国是我的根,这里永远都是我的家,我回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美国政府知道,钱学森可不是个“普通”的中国人,他是研究火箭技术的顶尖科学家,是美国人眼中的“香饽饽”。

让这样的人才回到中国?美国人当然不愿意了。于是各种阻挠接踵而至,美国政府甚至给钱学森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非法把他拘留,限制他的人身自由,甚至还想要收买他,许诺给他更好的待遇和更高的荣誉,只要他愿意留在美国。

被软禁的日子里,钱学森时刻关心着国内的局势,他利用一切机会与祖国取得联系,甚至在寄给国内友人的信件中,偷偷夹带了求助信息。

幸运的是,这封信辗转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中。为了让这个人才回国,大家想尽了办法,甚至很多百姓都自发声讨美国政府的行为。没有办法,美国方面最后选择了放人,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回国。

当踏上祖国的土地,看着码头上迎接他的亲人和人群,钱学森激动万分。

从此以后,钱学森的名字,才真正的和新中国的火箭事业、与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誓言,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火箭军”到“第二炮兵”

1956年的北京,春寒料峭。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里,却气氛热烈,坐满了身穿军装的将领们,他们都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下来的,个个身经百战,此时却像个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听着讲台上那位学者模样的中年人讲课。

这位中年人,就是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别看他平时文质彬彬的,讲起导弹来,那可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在这次讲课中,钱学森首次提出了组建“火箭军”的建议。他认为未来的战争,是导弹主导的战争,中国必须建立一支独立的导弹部队,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重视。但这个名字却太过于直白,最后周总理提出建议把“火箭军”改名为“第二炮兵”,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当时中国的导弹技术并不够强大,虽然一直秘密研究,但是成果还不明显,而且也不希望引起外部势力的察觉,最好是秘密的发展,而且相比之下,就是这个名字相对比较低调。

在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有了“第一炮兵”,也就是炮兵部队,再成立个“第二炮兵”,就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当然“第二炮兵”这个名字,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谁说导弹就不是“炮弹”呢?只是这种“炮弹”飞得更远,威力更大而已。

1966年7月1号,这可不是个普通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中国自己的“王炸武器”——第二炮兵部队正式亮相了。

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从“东风一号”到“东风快递”,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盾牌,也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扬帆起航

时间转眼来到了2015年的最后一天,全中国人民都在迎接新年的到来。就在这一天,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正式成立了。

其实这支队伍就是一直以来的第二炮兵,如今终于可以用上“火箭军”这个霸气的名字。

消息一出,举国欢腾,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个名字,而是中国国防力量发展壮大的象征。要知道“火箭军”这三个字,可是咱们的老前辈钱学森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来的,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怎么能不让人激动万分呢?

想当年咱们的“第二炮兵”可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西方国家阻碍我们的发展,但是中国人从来就不信邪。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一代代“导弹人”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硬是在一片荒漠中,建起了中国的“火箭军工厂”。

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从“东风一号”到“东风快递”,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语

“东风”浩荡,强军有我,今天的火箭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遂行战略威慑和战略反击任务的现代化新型力量,也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火箭军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像钱学森一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和建设者,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了中国火箭军的参天大树。

参考资料:

凤凰网——20210413——这支神秘部队的创建 与钱学森有何密切关联?

澎湃新闻——"火箭军"之名从哪儿来:1956年元旦由钱学森提出

新京报——2019-02-20——来了,老“递”?最硬核中国火箭军成长史了解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3 阅读:545

品茗谈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