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说:“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啥意思?有没有道理?

品茗谈文史 2024-10-16 15:09:11

一说到瘟疫,很多人都闻之色变,它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不断地侵扰我们的生活。

自古以来,每当瘟疫来袭,我们总会看到相似的场景:街道上空无一人,医院里人满为患,城市仿佛一夜之间就陷入了沉寂。

而关于瘟疫还有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那就是“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对此很多人不禁思考,古人是否真的能预见灾难的规律?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

马赛大瘟疫:18世纪的噩梦

1720年的马赛港,原本应该是一派繁忙景象。然而,一艘名为"大圣安东尼号"商船的到来,直接给这座城市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码头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但谁也没想到,藏在货物中的老鼠们正携带着致命的腺鼠疫病菌。当第一个水手倒下时,人们还以为只是普通的疾病。然而,短短几天内,疫情就如野火般在城中蔓延开来。

街道上很快就堆满了尸体,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气味。活着的人们惊恐万状,有的选择逃离,有的则把自己锁在家中。

一片混乱之际,一位名叫米歇尔·希沙特的医生挺身而出,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研究病情。希沙特发现,这种疾病似乎与老鼠有关,而且通过跳蚤传播。基于这一发现,他建议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清理街道、焚烧垃圾、隔离患者。

市政府听从了希沙特的建议,还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他们在城市周围修建了一道长达46公里的"瘟疫墙",将马赛与外界彻底隔离。

尽管如此,马赛仍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估计,这场瘟疫夺走了近10万人的生命,占当时马赛人口的一半左右。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果断的措施,疫情最终在两年后得到了控制。

黑死病:中世纪的浩劫

如果说马赛大瘟疫是18世纪的噩梦,那么黑死病则是整个中世纪的灾难。14世纪中叶,这种可怕的疾病从亚洲开始,沿着商路一路西进,最终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

当时的人们对这种疾病一无所知。他们看到患者的皮肤会变成黑色,还以为是上帝的惩罚。教堂里挤满了祈祷的人,却不知这反而加速了病毒的传播。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伦敦、巴黎等大城市每天都有数百人死亡。有的村庄甚至全村覆没,只剩下几只流浪的牲畜在废墟中徘徊。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人类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威尼斯人发明了"隔离"这个概念,规定所有入港的船只必须在港外停泊40天。这个做法很快就被其他城市效仿,成为了现代检疫制度的雏形。

与此同时,一些医生开始尝试用草药和其他方法治疗病人。虽然大多数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努力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黑死病的肆虐持续了近四年,夺走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然而,它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革。

劳动力的短缺促使贵族们改善农民的待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铺平了道路。

霍乱——工业革命时代的挑战

霍乱起源于印度恒河流域,借着19世纪全球贸易的东风,很快就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1817年,第一次霍乱大流行开始了。当时的印度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频繁的贸易往来为霍乱的传播提供了完美的条件。船只成了霍乱病菌的运输工具,将这种致命的疾病带到了亚洲、欧洲,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美洲。

霍乱的症状来得又快又猛,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短短几小时内就会因为严重脱水而死亡。当时的医学对霍乱一筹莫展,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去。

在伦敦,一位名叫约翰·斯诺的医生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霍乱患者似乎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区域。随后他开始绘制患者分布图,最终发现疫情与一口公共水井有关。斯诺建议当局封锁这口水井,结果霍乱的传播果然减缓了。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没有放弃寻找治疗霍乱的方法。1885年,西班牙医生海梅·费兰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霍乱疫苗。虽然这种疫苗还不够完善,但它为后来的疫苗研究指明了方向。

此外,霍乱的肆虐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城市卫生的革命。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伦敦泰晤士河已经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河",河水散发着恶臭,漂浮着各种垃圾和动物尸体。

1858年的夏天,伦敦经历了一场被称为"大臭气"的事件。高温导致河水中的污染物大量分解,整个城市弥漫着难以忍受的恶臭。议会大厦不得不用浸过石灰水的窗帘来阻挡臭气。

这一事件让政府下定决心彻底改造城市的排水系统。工程师约瑟夫·巴扎尔杰特被委以重任,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地下排水网络,这个系统不仅解决了污水问题,还大大降低了霍乱和其他水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伦敦的经验很快就被其他城市借鉴。巴黎、柏林、纽约等大都市纷纷开始改造自己的供水和排水系统,清洁的自来水逐渐普及,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现代瘟疫——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非典:21世纪的警钟

进入21世纪,人类似乎已经远离了大规模瘟疫的威胁。然而,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非典全称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最初在我国广东省发现。这种病毒传播速度极快,症状又与普通感冒相似,使得初期的诊断和防控极为困难。

对此,我国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北京,数万名建筑工人仅用一周时间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纳1000张病床的小汤山医院。同时全国各地实施了严格的隔离政策,学校停课、公共场所关闭等。

最让人感动的是众多的医务人员,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其中,有许多人因公殉职,用生命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崇高精神。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非典疫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

新冠疫情:全球化时代的大考验

2019年末,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悄然出现在我国武汉市。起初,人们并未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波及全球的大流行。然而,短短几个月内,这种被命名为"新冠肺炎"的疾病就席卷了全世界。

与以往的疫情相比,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全球化时代的人员流动和经济联系,为病毒的扩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各国政府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控制疫情,又要维持经济运转。

在我国,政府采取了果断的封城措施。因此武汉这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春节前夕按下了"暂停键"。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实施了严格的社交距离政策,这些措施虽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但有效地遏制了病毒的传播。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们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研究工作。在疫情爆发后的短短几个月内,我国就成功解析了病毒基因序列,并迅速开发出了核酸检测技术。

经过日以夜继的研究,我国科学家终于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了多种有效的新冠疫苗,这不仅为我国的疫情防控注入了强心剂,也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

"大疫不过三"的真谛

关于疫情,在我国古代,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瘟疫规律的观察和总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瘟疫掉以轻心。

回顾历史,许多重大疫情确实在爆发后的三年内得到了控制。例如,14世纪的黑死病在欧洲肆虐了大约三年后开始消退。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也在大约三年后结束了全球大流行。

但这种"三年规律"并非铁律。有些疫情的持续时间远超三年,如艾滋病已经困扰人类近半个世纪。而且,即使疫情在三年内得到控制,也往往会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小规模爆发。

"大疫不过三"的说法或许在于它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人们总是需要一些精神支柱来支撑自己度过难关。

更重要的是,这句古语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正是因为大多数疫情会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我们更应该在最初的时候全力以赴,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遏制疫情的蔓延。

结语

纵观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断循环的模式:疫情爆发、社会动荡、科技进步、最终战胜。每一次大规模的瘟疫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推动了医学、公共卫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黑死病到霍乱,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每一次疫情都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正是这些艰难的经历,锻造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学会了更好地理解疾病,发展了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建立了更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终将战胜瘟疫。但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正是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变得更加强大。

参考资料:

昌邑市广播电视台——2022-12-26——俗语“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澎湃新闻——2020-03-08——世界名画里的八次人类大瘟疫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5

品茗谈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