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成都旧照:4个城门都还没拆,街道比现在还繁华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10-29 07:51:01

1917年,一名叫西德尼·戴维·甘博的美国人,来到中国西部考察。当他进入四川境内,立刻就被成都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震撼到。因此,1919年甘博又去了一次成都。

在此期间,甘博走遍了成都的山川河流,拍摄了数百张珍贵照片。幸运的是,100多年过去了,甘博当年拍摄的老照片被披露出来。人们惊讶地发现:过去的成都也很美!

1917年的成都北城门

1917年,甘博来到了成都的北城门——大安门,他站在高处拍下了这张照片。城台之上城楼叫“涵泽楼”。清朝时期,大安门是专门用来迎接从京师来成都的官员,是必经之路。

旧时成都有四座城门:迎晖门(东),江桥门(南)、清远门(西)、大安门(北)。不过,成都当地人更喜欢将四座城门叫做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

这就是当时的成都南门——江桥门,上面的城楼叫“浣溪楼”。壮观的箭楼和巨大的瓮城清晰可见,城门外建有很多民居,面前这条大河就是锦江,江水静静流淌了千百年,也滋润着锦江两岸成都儿女的心田。

成都的老城墙,从民国时期开始拆除。后又历经五六十年代,到1964年大部分被拆除,剩余部分除现存的北较场一段外,70年代修建人防工程时拆完。至此,成都城墙基本消失。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很多城池被损坏,成都也未能幸免。照片中,成都的一段城墙,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豁口。缺口处散落着碎砖和瓦砾,只是用竹竿扎栅栏。

城墙根处的几栋房屋,损毁相当严重,早已没有人居住。城墙上和城墙缺口处,都有卫兵在把守。还一名当地百姓,无奈地从自己损毁的房子前走过。

这里是当时位于成都的四川督军署。大门口堆砌有石块掩体,两个岗亭里并没有哨兵守卫。

院内主体建筑为蜀王府,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城门前矗立的石牌坊上四个大字:为国求贤;左右两侧大字是:会昌、建福。清雍正九年(1731年),这里是总督衙门;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四川督军署。

1917,位于成都新都县的一座孝节牌坊。三间四柱五楼石牌楼,高大壮观,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门楣上方“孝节坊”三个字十分醒目,下面还镌刻着人物事迹和立牌坊的经过。

这些牌坊均为官建,大多是皇帝下旨表彰优秀妇女。但牌坊的背后,是当事妇女不可言说的心酸和苦楚。孝节牌坊作为一种历史遗留实物,展示了我国古代封建礼制和传统道德观念。

在成都的北城门口,一群挑夫光着脊梁,聚集在街边一家商号门口。商号正在对挑夫们的货物进行查验,合格后收购。方形的箩筐里,装的是食用油。

人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过去,成都当地的交通还不发达,绝大多数货物都要靠人力来搬运,挑夫从事的工作,绝对是体力活,他们以挑运货物、行李谋生,养家糊口。

1917,成都的山路上,走来一名士兵。走在他前面的是一名男孩,男孩光着脚,肩膀上扛着两支步枪,还有士兵的铺盖卷和干粮袋。跟在他身后的士兵,身上只有子弹带。

照片中这名男孩,皮肤晒得黝黑。可能是这名士兵雇佣了男孩,也有可能是强迫这名男孩为他带路。在他们身后不远处,还有一名士兵走下山来。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郫县城门。城门高大雄伟,飞檐高挑,很是壮观。城门前是一条热闹的小街,两侧是沿街店铺,几名推独轮车的男子从街上走过。

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郫邑为郡县,称郫县。郫县城墙周长6里,墙高7丈。2016年,撤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

1917年,成都文殊院的和尚们,正列队准备进入大殿举行法事。几名身穿制服的卫兵在院里安保。在大殿前,有一名戴礼帽的外国人,想必是甘博率领的考察队成员之一。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名曰信相寺。后寺庙历经两次毁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现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05年,由英、美、加拿大三国教会在成都南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1910年建成开学。照片中的校园,教学楼等建筑中西合璧,配有宽敞的操场,校园环境优美。

华西协和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端之一。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大学。当地百姓习惯上把这里称为"华西坝"。

甘博考察队来到了成都南门附近,看到了这座石牌坊。由于照片曝光过度,门楣上方的字迹看不太清楚,两侧各有“取义”和“成仁”字样。

牌坊前是一些商铺,大路上有一名男子坐在路边石头上休息,在他的独轮车上,装着两头猪,想必是去集市上售卖。远处,还有一名挑夫从街头走过。

1917年,成都的一条小街上,两名男子正推着独轮车赶路,车上并排放着两头猪。一人在后面推车,另一人在前面用绳子拉车。背景建筑像是一座寺庙的山门。

在过去的成都,独轮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既可以载人,又可以装货。驾驭这种车辆,不仅需要有力气,还要有技巧,要不然很容易翻车。

甘博一行人来到了成都的北门附近,他们选择了一家客栈歇脚。这家客栈的装修很讲究,看上去比较上档次。这种客栈,在成都当地很普遍。

这家客栈规模不小,客栈的天井过道两边,摆放着顾客的行李和货物。客栈里的一名伙计,正提着一壶水送到客人房间。

在成都考察期间,甘博站在存仁医院的楼上向北面望去。一座座房屋鳞次栉比,远处的明远楼和城墙隐约可见。明远楼是成都皇城的主要建筑之一,三重檐殿宇,气势巍然。

近处的一些民房,屋顶出现了坍塌,这也是军阀混战的造成的结果。1917年4月中旬,川滇两军爆发大战,城内很多建筑遭到损毁。

1917,成都街头走来四抬大轿,四名轿夫看起来像是在抬轿,但是他们所抬的是一个装饰精美的神龛,里面供奉着神像,神像面前的香炉青烟缭绕。

有人说这是“文昌出巡”活动,神龛里的是文昌君,文昌出巡现已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有人说是祈雨,也或是其他的法事活动。甘博在街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四川督军署院内。院子中央矗立着一尊石狮子,石狮子放置在须弥底座上,目光威严霸气。房子粉墙黛瓦,房前建有有花坛。下过雨的地面十分泥泞。

1917年和1932年,共发生两次军阀混战,这里也逐渐被废弃,成为了小市场。1967年,剩下的建筑也被炸毁。蜀王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只留下了一个地名。

1917,甘博一行人来到成都考察时,军阀混战刚刚结束。城内很多地方,房倒屋塌,到处是碎砖瓦砾,墙壁也被熏黑,让人触目惊心。

一些老百姓陆续回到家园,把埋在废墟下的被褥等,拿出来晾晒。看着被战火摧毁的自家房屋,心情都很沉重。甘博触景生情,拍下了这张照片。

在成都的一个角落,甘博看到了一户无家可归的人家,他们的房屋被毁坏,就在路边临时搭起一个窝棚,一家人都挤在里面,真是太不容易了。

远处,也有人开始了家园重建,他们正在搭架子修葺损毁的房屋。看到有人对着他拍照,站在窝棚前的男子,举起手里的扇子,脸上也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1917年的军阀混战,不仅摧毁了老百姓的屋舍和家园,也殃及到了一些在成都的外国领事馆,同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

照片中这栋建筑,是当时法国驻成都领事馆,建筑为中式风格。然而,天井处以及一处屋脊被炸塌,地下一片狼藉。照片文字说明是属于一次误炸。

1917,甘博在成都郊区考察时,在市场上遇到了一名当地人。他是一名卖竹子的小贩,站在成捆的竹竿前,甘博为他拍下了这张照片。

男子的服饰,带有明显的巴蜀风格。巴蜀地区服饰自古便丰富多样,服装是对巴蜀古老文明的一种反映与传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甘博在成都一处被损毁的房屋前,看到了一个小土台。台子上放着几个小神像,看上去像是土地庙。

土台子的上面,原来建有屋顶和墙壁,只不过被炸塌了。为了保护神像,有人在两尊小神像上面,罩了一顶破旧的斗笠。

在成都乡下,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外国人。甘博的到来吸引了很多孩子前来围观。他们站在门口,好奇地打量这个长着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门口有一名士兵,他是甘博雇佣的护卫。

结束语:回看这些老照片,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我们看到了100多年前成都的独特风貌。有些照片是第一次披露,很有历史研究价值。叹古惜今,如今的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钟灵毓秀,经济繁荣,城市时尚现代,美食文化丰富灿烂,是很多人心生向往的地方。你去过成都吗?你眼里的成都是什么样的呢?

0 阅读:19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