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30年的安徽黄山,只见僧人不见游客,太安静了!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09-29 15:39:01

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徐霞客

安徽黄山,天下第一奇山。怪石、奇松、云海、 日出为黄山四绝。明代探险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留下千古名句。后人更是盛赞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狮子峰以东风景

黄山之美,与生俱来。90多年前,一些外国人来到安徽黄山,拍摄下了黄山的雄姿。透过这些老照片(黑白照片上色修复清晰度),我们惊讶地发现,那时候的黄山也很美!照片很珍贵,值得收藏。

30年代,两名僧人站在黄山一座突出的山峰上。近处,松柏苍翠;极目远眺,云海升腾。

黄山壮美,著名的山峰有72座,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这些山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令人流连忘返。

这里就是“黄山南大门”之称的太平县汤口镇,现在这里属于黄山区。两山之间峡谷两岸,有很多民居,马头墙、小青瓦,典型的徽派风格。

一座木桥横跨在小溪之上,在房屋的旁边,还能看到玉米地。远处的青山连绵不绝。此情此景,犹如一幅油画。

这是30年代的黄山迎客松景象。迎客松位于玉屏楼的左侧,旁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度有10米。其中一根树枝伸出,像是一个人伸出手臂欢迎游客。这棵松树至少有800年树龄了。

在迎客松旁边的石壁上,雕刻着“一览众山小”五个大字。当时石壁上除了这几个字,没有其他字。现在石壁上有“风景如画”等题刻。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

30年代的黄山炼玉亭景象。炼玉亭所在位置,是过去的祥符寺所在地。该寺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当时称汤院。李白曾在此留下诗句“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迹”。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名祥符寺。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五里,抵祥符寺。乾隆二年(1737年),山洪暴发,冲毁了祥符寺。后人在此建了这座炼玉亭。如今代替它的是一座八角亭,建造于1958年。

这张照片,拍摄于莲花峰东边。在两山缝隙中,有一条曲折的登山小道,一直延伸到山顶。山路崎岖,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走在上边,真是考验一个人的勇气。

黄山真是险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黄山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这里是黄山的狮子峰景象。从远处看,狮子峰酷似一只伏卧的雄狮,海拔1690米。狮子峰附近有多处景点,比如:清凉台、曙光亭、宝塔等。

山坡上,正在修建一座庙宇,脚手架清晰可见。房屋依山势修建,高低错落,四周古木葱郁,山峦起伏,这里绝对是一方净土。

30年代,在黄山的一条山路上,一名僧人正坐在石头上休息。这是一条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古道。常年的行走,路面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脚印。

当时的黄山,已经非常有名,人人向往。但是看这些照片,只见僧人不见游客。和现在旅游旺季的人山人海,真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黄山著名的清凉台,素有黄山第一台之称。清凉台位于黄山狮子峰山腰处,是观云海、看日出的理想最佳位置。

清凉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松树遒劲,俯瞰云海。据说,这张照片是黄炎培到黄山摄影创作时,与摄影师吕颐寿共同拍摄的。

30年代,黄山慈光寺面貌。沿着台阶上去,最高的建筑就是大雄宝殿,非常气派。徐霞客也曾来到慈光寺:“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

该寺位于黄山朱砂峰下,旧名叫朱砂庵,明代高僧普门禅师所开建。后历经数次扩建,康熙帝曾御书"黄海仙都"四字。1737年遭火灾,从此衰落。建国后,慈光寺进行了全面维修。

都说黄山风光奇绝,为“三山之首”,千峰竞秀,万壑峥嵘。从这个角度看,你看那嶙峋的山石,犹如丛林,又像站立的一群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黄山几乎每座山峰上都有怪石,其形成期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千百年来,无数人文墨客,对黄山情有独钟。凡是到过黄山,都留下了千古名句和画作。

30年代,在登黄山的山路上,修建有一座茶亭。茶亭旁边的树上,拴着几匹马,几名男子正坐在台阶上休息。

自古以来,黄山就是天下名山。到这里的人络绎不绝。这座茶亭,为上山的人提供了饮茶和休息的地方。

在黄山狮子林后面,鸡公峰前有一奇特的石头,名曰“天鹅孵蛋”。一块巨石形状似天鹅,头向上昂起。而在它的身下,有许多圆形的“天鹅蛋”,天鹅似在精心孵蛋。

相传,这只天鹅是从银河飞来黄山落户的,至今尚未带领它的子女回故乡探亲。在黄山,像这样惟妙惟肖的奇石还有很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30年代黄山脚下的一个村落。照片拍摄于早晨,近处是一望无际的青绿色的稻田;远处有连绵不绝的山峦和粉墙黛瓦的民房,给人以十分恬静的田园气息。

在黄山狮子峰,有一块石头十分奇特。它像一只猴子,它正蹲在山顶上,翘首看向远处的云海。形态十分生动,惟妙惟肖。石猴的对面,是万丈山峰,云海缭绕。

因猴子眺望的方向是太平县,因此,当地百姓称之为"猴子望太平"。有首诗这样写道:“灵猴观海不知年,万顷红云镶碧天。坐看人间兴废事,几经沧海变桑田。”

这是位于黄山玉屏峰上的文殊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1637年,遭遇火灾而焚毁。第二年,休宁人汪之龙重建文殊院,院子为石墙,门楣上书“文殊禅院”。

1952年冬,文殊禅院再次失火,寺院尽毁。 1955年,当地人在文殊院旧址上建起了玉屏楼宾馆。

照片中这条河叫“穰溪”,位于太平县,这条河是发源于黄山的24条河中的一条。这里是一个小码头。砍伐下来的木材,被编织成木排,一路沿江运到芜湖。

隋朝时,乡勇左匡政率众抗敌,将穰(庄稼秸秆)堵在河里,水淹敌军大获全胜。老百姓为了纪念左匡政保境安民的壮举,就将这条河称为“穰溪”。

30年代,黄山石门峰景象。石门峰是黄山36大峰之一,为黄山第四高峰,海拔1823米。山峰中间分开,两山相通,峰顶两壁夹峙如门。

宋代歙县人吴弘钰有诗赞石门峰:“横石架广门,天风自来去。夜半闻洞萧,知是神游处。”

这张照片拍摄于黄山的鲫鱼背。鲫鱼背旁的石缝里,生长着一棵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松树枝繁叶茂。犹如一位自强不屈的巨人。

鲫鱼背,在天都峰上,有1564级台阶。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两侧是万丈深渊,以奇险著称。胆小的人次登上鲫鱼背,都会两腿打颤。

这是远眺黄山天都峰景象。该山峰位于黄山东南,是黄山36大峰之一,海拔高度1810米。天都峰怪石嶙峋,险峭雄奇,犹如天上都会,古称"群仙所都"。

天都峰上,云雾缭绕,气势磅礴。远近虚实,好似仙境。云卷云舒,有的上冲、有的下浮、有的平滑、有的飘逸。更像是一幅浓墨淡彩的中国山水画。

这张照片拍摄于黄山的一线天,线天在文殊洞下方。只见一条羊肠小道,夹在两山之间。宽处不过2米,窄处仅0.5米,中间盘道有80多级。抬头望,只能看到一线蓝天。

清朝诗人李斐写下诗句:“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可见一线天的险峻。

30年代,黄山脚下的一个村子,远处青山笼罩在薄雾之中。秋高气清,白云碧汉,炊烟缭绕。宁静的小村庄,粉墙黛瓦,马头墙、小青瓦,处处彰显着江南建筑的独特韵味。

黄山到底有多少美景,说也说不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每一个到过黄山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山峰上,勾勒出粗犷的轮廓。远处的山峦连绵不绝,在薄雾中时隐时现。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如今的黄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写在最后:天下第一奇山”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黄山的绝美从未改变。不仅有云海、怪石、奇峰等自然景观,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这一辈子,至少要爬一次黄山。当你站在山顶,你会对人生有全新的理解。

0 阅读:11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