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汽往事录之一!深扒中国重型汽车工业“摇篮”幕后的故事

运输人在路上 2022-10-12 16:37:02

在中国谈到现今的重卡圈,那是百花齐放。但其实在最早期,真正开始搞重卡的主要是“三汽”,其中川汽是代表之一,且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它的故事三言两语难以言尽,为此整了个《川汽往事录》专题,将分为六个篇章来讲述这段传奇历史。今天,就让我们好好来扒拉扒拉《川汽往事录》之一:时局揭秘。

内忧外患寻出路

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我们处于建国初期,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境况。

向外看,当时国际形势处于冷战时期,且属于是极左、排外的环境。以漂亮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完全封锁,中苏关系也开始恶化。这处境真是尴尬的不行,不受西方待见,又跟老大哥闹了矛盾,接近一个孤立无援的状态。我国一切都要自力更生且随时有卷入战争的可能。

对内看,建国初期新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要在帝国环伺的周遭环境中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与发展。要让人民过上有饭吃有衣穿有钱用的生活。而不论是确保国家安全还是发展,都需要一个规模超大且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的国家利益是迫切的建成工业强国。

三线建设当自强

在这种背景下,从1964年开始我国发起了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和建设,将东北,沿海的一些主要工业企业,单位转移或者复制到内陆城市,这就是60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川汽厂的发展历史即是这段全国轰轰烈烈“三线建设”下的一个微细缩影。

咱有炮,岂能无车!

要保家,要卫国,就需要强大的军事设备作为支撑,能战才能止战。不仅是飞机大炮要齐全,坦克战车更不能少。当时的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8个字形容——“缺轻少重”!“有炮无车”!

科技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而汽车工业自诞生百年以来一直被当成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在国家实力成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60年代的中国汽车工业才刚刚起步,国产车品种少,炮兵部队所需牵引车、重型越野卡车几乎都是一片空白,当时我国只有济南生产的黄河牌,载重 8 吨,但越野能力只有 3 吨,满足不了军队拖带大型装备的需要,因此,5 吨以上的越野车和载重车急缺。

劳动人民自己造!川汽诞生记

怎么办呢?面对急需的军车需求,一个就是进口,另外一个就是自产。但进口卡车在当时根本行不通。第一是当时的国内经济落后,想用大量的资金去向外国引进卡车,这种费时费力费金钱的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就是当时格局多变,引进外国车还要考虑运输还要考虑战争形势,很受制约。那么剩下的就一条道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说干就干!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心下,从法国引进贝利埃重型军车技术和设备、以宜宾高压电器厂为基础、从济南、南京、宜宾等地调配的专业技术人员、军人和当地民工组成的13000余人的建设大军,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战天斗地仅用8个月时间,在四川省大足县建设起了我国第一个高起点、专业化的重型越野军用汽车生产基地,编织了首个中国重型汽车工业“摇篮”——四川汽车制造厂(现上汽红岩前身)。所生产的军车主要用于装备炮兵、装甲及导弹部门,彻底扭转了我军有炮有坦克而无重型越野车的被动局面。

至于是如何选择厂址?是怎样引进的法国技术?又是如何成功试制出第一辆军用越野车?以及产品“红岩”名的由来?川汽现在变成了何种模样等......这都是后话了。欲知后事如何,我们下一期《川汽往事录》之二:三选技术篇,再见。

0 阅读:18

运输人在路上

简介:汗水洒在公路上,笑容绽放给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