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基金的多资产团队在整个公募圈,应该都还是比较特别的。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的多资产团队往往是做大类资产配置(如险资背景)和债券投研人才构成,团队权益基金经理比较少,产品线也基本以固收+为主。
但中欧这个团队就像个"Mix天团",玩法完全不一样:
首先看阵容就很有意思:领头人黄华有多年保险资管经验,三个策略组长各有所长——华李成和桑磊是资产配置高手,而许文星可是中欧自家培养的中生代基金经理,2023年一口气拿遍基金界三大奖(金牛奖、金基金奖、明星基金奖),去年刚转岗到这个团队。
他们还从外面挖来不少"奇才":比如私募出身的张学明擅长反脆弱、全天候策略的开发,还有在中投公司历练过的许光宇,专门研究海外市场玩法。
产品线也打破常规,除了常见的固收+基金,还有主动股票基金、Smart Beta、FOF基金、可转债基金等等。
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工厂流水线"模式,把投资流程拆成四个车间,即设计、生产、组装和检测四个方向。这个我放在后面再展开讲。
这种从"手工作坊"升级到"智能工厂"的转变,希望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避免基金业绩大起大落),又能扩大生产规模(管理更多资金),还能让投资风格不跑偏,对解决基民们常抱怨的"买基金像开盲盒"问题,确实提供了新思路。
一、投研体系“工业化”后,业绩如何?
多资产投研的本质其实还是做多元资产配置。
但从2010年至今的大类资产年化收益率与年化波动率的特征来看,多元资产配置并不容易,特别是最近一年,受宏观因素影响,很多资产已经不按套路出牌。
如A股、港股与美股呈现出一定的轮动性,黄金和美元也同时出现了上涨的局面,债市去年和今年也是走向了两个极端。

这种情况下,能把整个投资组合控制的比较平稳的前提下获得一定收益,确实挺不容易的。
当初去做交流的时候,中欧多资产团队介绍自己的多元投资和其他公募有几个不同点,我给你们总结一下:
1、利用策略的负相关性来降低组合波动,目前他们开发了十几种股票投资策略,这些策略就像不同工具,市场变化时总有几个能派上用场,互相搭配还能减少整体波动。
2、先看风险再看收益。不像很多人只盯着能赚多少钱,他们先设定"安全线":比如最多能承受跌5%,然后根据这个限制来搭配资产。
3、全程监控,及时调整。他们给每个组合装上了"行车记录仪"和"报警器",实时监测有没有偏离目标。
目前中欧多资产团队的固收+产品线,基本都是按目标波动率和最大回撤设置风险预算(即权益中枢),产品货架也比较齐整,几乎是可以满足不同细分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那么按照他们的目标定位,我们可以回测下他们家不同风险收益的几只代表性产品做的如何:
1、中欧琪和
主打低波动的中欧琪和(权益中枢5%左右),底层资产是股票(价值均衡策略)+可转债+债券,目前最新的股票仓位是4.02%。
业绩方面,截至2025/3/26,中欧琪和A近1年收益率为4.23%,近1年最大回撤仅为-0.86%,波动应对能力几乎可以对标理财产品。
2、中欧汇利
中欧汇利是低波固收+(权益中枢10%左右),底层是股票(红利/价值策略)+可转债+债券。
这只基金在权益部分主要用红利和价值策略来做,这两类策略天生夏普比率较高,更有利于组合降低波动,目前最新的股票仓位是8.95%。
业绩方面,截至2025/3/26,中欧汇利A近一年收益率是4.53%,最大回撤-1.67%。
3、中欧磐固
中欧磐固属于中低波固收+(权益中枢10%-20%),这只基金是我重点观察的基金,它主打ETF交易策略,目前ETF上重点配置红利+科技,穿插宽基投资,另外以可转债和股票为辅,是非常典型的多元资产配置思路,目前最新的股票+ETF的仓位是11.82%。
业绩方面,截至2025/3/26,中欧磐固A近一年收益率是6.22%,最大回撤-2.02%。
4、中欧丰利
中欧丰利是中高波固收+(权益中枢20%)的代表,主打中观策略,并且当前港股仓位较高,所以这只基金整体的进攻性会更强,目前最新的股票仓位是15.21%。
业绩方面,截至2025/3/26,近一年的收益高达8.65%,但最大回撤容忍度也更大,约-4.12%。
5、中欧可转债
截至2025年2月28日,中欧可转债A近1年收益率为20.19%,近一年最大回撤-12%,收益更好,弹性也更大,看了一眼这个产品近1年同类排名已经到第一了。
所以从这四只产品的收益和回撤,产品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楚,也是严格按照波动率和最大回撤目标来配资产的。
中欧多资产团队的基金经理张学明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也认为是未来固收+的发展方向。
他说,固收+策略加的不应该是收益,而是风险收益比。要想实现绝对收益的目标,固收+策略在权益端便需要去思考怎么降低波动率和提高夏普比率。
因为张学明的这句话,我去顺便看了下中欧固收+主要产品的夏普比率。
在中欧多资产固收+基金中,2024年的平均夏普比率是同类平均的1.5倍以上,夏普比率超同类1.5倍以上的有5只,占了一半。
其中,中欧琪和A与中欧瑾通A的夏普比率分别达到了同类平均的2.77倍和2.21倍。
还挺好。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4.1.1-2024.12.31。同类为权益仓位大致相当的同类型基金,含所有份额。
二、不去预测风暴,而是建造方舟
在大类资产如此的风险收益特征之下,中欧多资产团队是怎么通过的多元资产配置,既能从这些资产的增长中获益,又能有良好、平稳的持有体验?
我觉得可以从投资流程+策略工具两个方面分解。
投资流程:
中欧多资产团队,就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他们的目标是想要建立“用工业化流程替代传统依赖基金经理个人经验的模式”。
讲真,第一次看见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抽象,但后面看下来,确实是可以把整个投研分工看成是工厂的流水线:
设计车间:研究客户需求,结合低相关性/负相关性策略进行基准配置;
生产车间:由研究驱动策略生成,组合股票、债券、ETF等资产模块,每个子策略将由各自的策略专家打磨,大家一个萝卜一个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研究;
组装车间:由基金经理判断各类资产的性价比,根据风险预算和市场环境对于策略进行拼装,平衡收益和风险;
检测车间:量化模型和风控系统实时回测、归因分析,检视组合的优化策略稳定性。

这几步解释起来简单,但在公募基金中已经是包含了投资、研究、宏观、量化、风控几大部门,如果是小型基金公司,这已经是一整个投研团队需要干的活了。
这么一个“小型流水线”的人员协调还是比较难的。
因为要实现整个组织更高效的运转,推动整个组合的稳定性,并不是靠个人力量,所以团队成员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必须自愿让渡自身一部分的权利。
换句话说,对于基金经理或个人而言,权限是缩小的。
怎么实现这种默契?他们的解决办法其实蛮自上而下的:
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找到真正认同这套方法论的伙伴。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简单,有效。
解决了流程和团队之间的配合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多资产策略库的构建了。
多资产策略库是做多元配置最核心的一部分,像贝莱德这样的海外巨头资管公司,系统化策略的底层模型超70个,策略间的平均交叉相关性约为0.10,为的就是降低单一市场对组合的冲击。
而公募基金目前可投资产相对有限,大家都只能在股票、债券、可转债、商品等有限的资产中选。
所以他们的多资产团队内部设立了细分策略小组,把资产内部细分再细分,尽量挖掘长期有超额且策略间呈现不相关甚至负相关的策略。
以股票资产为例,中欧多资产团队通过对过去A股市场进行复盘,将主要的收益来源拆分成四类:
①靠股息、红利赚钱。
②靠护城河、高回报率、时间复利赚钱。
③靠估值反转赚钱。
④靠动量、景气度赚钱。
每一类底层,都有坚实的逻辑。这就构成了具有中欧特色的四因子策略(景气/红利/价值/质量)。同时,这几类策略彼此间还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比如景气策略和红利策略呈现尾部负相关,两者组合可以有效提升组合夏普比率。

中欧四因子策略收益来源拆分
债券策略方面,主要通过利率债定量择时信号、信用债指数化策略、国债期货的跟踪策略、曲线交易策略等对债券做一些交易;
除了这些细分子策略,他们还加入了量化和AI做策略创新。
如转债量化策略。同样是先去拆分过往转债的收益来源和风险特征,可转债在收益分布上具有右偏、长尾的特征。
同时,期权属性+条款属性的存在,也决定了转债具备很高的容错率和风险收益比。而基于赔率、波动率和Beta增强的角度,就形成了中欧特色的量化转债策略,通过动态捕捉波动率变化和估值错配机会来获取超额收益。

基于赔率、波动率的Beta增强策略
不管是以工业化流程替代传统依赖基金经理个人经验的模式,还是建立策略“流水线”,总之团队所做的一切,都瞄准一个方向:
从投资目标出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量化工具与AI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出收益来源可解释、可复制、可持续的多策略工具箱,在降低单一策略波动的同时,保持灵活迭代能力。
去年中欧多资产投决会主席黄华在策略会说一句话,我蛮有感触的:
我们整个投资目标的出发点,不是从收益出发,而是投资者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我们对于风险的强调目前是提到第一位的。
这种以风控为导向的思想,我秒懂----他们的多资产团队不是想去预测风暴,而是想为大家建造方舟。
从结果上来看,目前整体运作还是比较平稳的,整体低波策略的产品全部都在2024年年内收复了当年的最大回撤,从波动控制上来看,基金的表现已是同类中优秀级别。

数据来源:Wind,单位:%,数据区间:2024.1.1-2024.12.31。同类为权益仓位大致相当的同类型基金,含所有份额。
当然,控制回撤也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收益,中欧多资产的这几只固收+基金,在出色完成回撤控制的前提下,居然平均风险收益率要比固收+基金整体水平高出两成多。
同时,2024当年度规模增长18.30%,与固收+基金整体规模下降形成了强烈反差。

数据来源:Wind,单位:%,数据区间:2024.1.1-2024.12.31。固收+基金为基金概念类-其他(概念类)-固收+基金
三、一种更符合基民利益的打法
我经常会研究不同基金公司投研团队战略方向和策略上的区别,这种研究不是仅仅比拼谁家收益好,而是看团队的目标方向到底是什么。
不要觉得这种东西比较虚,战略方向会决定今后各家基金公司到底是激进还是保守、是拼收益还是行稳致远。
而中欧的多资产团队,还是想从底层上解决“基民风险偏好相匹配、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而他们的基金不仅要让持有人体验好,而且还要解决策略容量和阿尔法稀缺等问题。
说实话,他们这套打法,可能是很多平台型基金公司都在追求的,如果他们能率先跑出来,那么也是前途可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