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的内政能力有多强?仅仅三年,就将云南打造成人间乐土

梨评历史 2024-09-05 19:06:35

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就在清朝南下的时候,远离中原的云南也爆发了一场大乱。

事情的起因是武定土司吾必奎不满沐府内臣于锡朋的欺压,率众叛乱,打算取代黔国公沐府的统治。

叛乱之初,叛军一路攻克多个府镇,当时的黔国公是沐天波,得知吾必奎叛乱,急忙下令调集包括蒙自土司沙定洲在内的多个土司前去平叛。

孙可望是明清交替时期,内政最强的人

仅仅一个月,吾必奎叛军就被击溃,吾必奎见大势已去,选择了自刎。

只是叛乱结束后,沙定洲等人却滞留昆明不去,沐天波以为他们是迷恋昆明繁华,想要多待一段时间,不仅没有下令让他们走,反而多次在府内设宴招待。

沐天波的好意,反而激起了沙定洲的贪心,尤其是沐府二百多年积累的财富。

恰好此时沐天波又害怕张献忠南下进入云南,安排协同巡抚吴兆元带领大军驻守滇北,一时间,昆明的守备力量薄弱,给了沙定洲等人可乘之机。

十二月初一日,部署好的沙定洲以以告辞为名,带领士卒攻入黔国公府。

沐天波仓促之间,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慌乱之中,抛弃了妻儿老小,在几位心腹的护卫下逃亡了西宁,而后在石屏土司龙在田和宁州土司禄永命的护卫下,来到了楚雄。

恰好楚雄有金沧兵备道杨畏知镇守,暂时得以安顿下来。

另一边,沙定洲很快入主昆明后,得知沐天波逃亡了楚雄,沙定洲立即派兵攻打,然而却多次被杨畏知击败,无奈之下,就攻打其他地方。

很快,除了楚雄,云南各地都被沙定洲夺取,而他的下一个目标,自然是沐天波所在的楚雄了。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沙定洲亲自率兵前往楚雄,岌岌可危下,龙在田想到了张献忠的余部。

此时张献忠已死,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在清军围剿下,东奔西跑,恰好,龙在田还是张献忠的义父,有了这层关系,龙在田派人邀请孙可望入滇,帮助他平定沙定洲。

此时孙可望正缺地盘的,得知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但大西军毕竟在明面上和明军还是敌人,如何绕过这个点呢?

眼看孙可望犹豫,龙在田表示,这都不是问题,可以假装是沐府的外戚,只要平了沙定洲,一切都好说。

就这样孙可望开心地带着大西军入滇了。

大西军连年征战,加上还有李定国这样的将领,很快就赶走了沙定洲,接下来就是得考虑如何留下的问题了。

如今,大西军的仇人是清军,沐府作为明朝属官,如今清朝已经夺得大部分明土,成为他们首要敌人,有了共同仇敌的孙可望很顺利地和沐天波、杨畏知进行了谈判。

经过一番商谈后,孙可望表示可以放弃大西的年号,暂用干支纪年,算是表达了合作的意望。

至于沐天波等人也表示没有问题,毕竟沙定洲还在,平定沙定洲再说。

成功占据云南

当年十月,沙定洲被擒,然后押送到昆明斩首,接下来就是权力分配的问题了。

说实话,沙定洲是孙可望等人平定的,拳头大,也比较硬气,当然,靠拳头只能保一时而不能保一世,为了争取云南的官绅和地方土司的支持,孙可望正式宣布废除大西的年号,相当于和明朝官绅一起恢复大明江山。

至于到底谁领导,此前张献忠死后,孙可望建立了四将军制,其中孙可望称国主,其余三人称王,其中,孙可望作为大哥,执掌军政,因而到了云南这里,继续延续这个政策。

至于明朝官绅呢?亦如从前,沐天波依旧当他的黔国公,其余明朝官绅依旧在原位上。

掌权问题暂时解决了,余下的就是吃饭问题了。

说实话,经过沙定洲之乱,云南本就不富裕的地方更是雪上加霜。

此前沙定洲叛乱的时候,到处屠戮,仅昆明一地,就死伤三十万人之多,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饥馑病疫,死者八九

而战乱之后,则是民不聊生,“民掘草木以食”、“饥馑病疫,死者八九”、“天灾流行,十死五六,病者枕藉相望,棺木殆尽,死者尽以席裹,埋之荒郊为厚幸”,可以说就是一个烂摊子。

孙可望倒也不怕,打算在这里好好治理,为日后恢复江山,打造出一个最强的基地。

当然,想要治理,首先就得刷新吏治,明末那个年代,贪官污吏横行,上瞒下欺,政令无法通达。

掌权之后的孙可望借着大胜之威,惩治了一帮贪官污吏,该杀的杀,该奖励的奖励,靠雷厉风行的手段,官场很快为之一清。

有了这个基础,孙可望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是最为核心的土地问题。

明末时期,云南的农田分为民田、土司庄田、寺院庄田、屯庄和勋庄等五种土地类型,而掌握土地最多的就是沐氏。

云南梯田

沐氏在云南两百多年,且是“开门节度,闭门天子”的土皇帝,其地位远超其他亲王,在这个基础上,朝廷承认沐氏可以对“钦赐”和“投献”的土地拥有额外权力。

换言之,沐氏控制的这些土地,仅仅需要交纳一点点田赋即可,相当于为沐氏土地兼并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到了明末的时候,沐氏控制的屯庄、勋庄和其他土地已经达到了一百万亩,相当于当时云南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剩下的,又大部分是土司庄田和寺庙庄田。

而这土司和沐氏是如何管理土地呢?其实就是最为原始的领主农奴制甚至于奴隶制的形态,这种原始的土地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云南的经济发展,以至于到了明末之后,云南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而经过沙定洲之乱后,云南的经济开始大幅度退步,甚至趋于崩溃。

云南本是金银矿丰富的省份,在明朝时期也得到了大量的开发,但到了明末的时候,云南已经和退步到开始使用了“贝币”的地步。

在其他身份开始“改土归流”的时候,云南只能“改流为土”,只有这样,才能维系统治。

如果不摧毁和改变这种落后的领主农奴制,云南的经济问题势必更糟糕,而且矛盾已经高度激化了。

要知道,得知孙可望带着大军入滇,此前从沐氏勋庄逃上山的人纷纷下山,就连著名的“鲁魁山寇”也自发的为大西军维持地方治安。

如此一来,有了民意基础的孙可望决定,彻底改变现在的局面,毕竟如果不解决,孙可望这些人是没法站稳脚跟的。

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孙可望下令,将将云南府属军民田地分为营庄,各设管庄一人。

什么是营庄呢?说白了就是明朝的“皇庄”的俗称,此前营庄都是云南农奴主和地主的私有土地,孙可望就将这些土地没收为营庄。

而后则规定,安排管庄负责管理,替代地主们直接管理土地,当然,不是纯没收,而是从耕作营庄的佃农手上征收一半的粮食,而管庄则在这些征收的粮食里拿出一成给地主们,剩下的则当做军粮。

这就是营庄制,本质上就是分离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既避免了地主对佃农更深层次的经济剥削,也客观上降低了佃农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官府的收入。

这种制度其实是符合当时的需求的。

毕竟没收后,还是承认地主对土地的权益的,也承认他们对收益的享用,他们的利益还是得到保障的,只不过这种享用只是间接获取的,不能直接向佃农收租,更无法直接过问土地经营。

对于孙可望的大西军来说,此前都是向地主们征收粮食的,不仅费时间,而且会遭到抵制,如今先入库,后分给地主,保证了粮食的征收效率。

而对于佃农来说,自己还能获得土地一半的收益,税率远比此前上缴给地主和官府的少很多,且多耕作,留下的就越多,积极性自然越高。

而佃农的积极性越高,反过来地主和官府获得的越来越多,属于正反馈了。

可以说营庄制一方面承认地主对土地的私有制的认可,另一方面又干涉地主对土地的干预和深层次的剥削,甚至远超过富裕的江南佃制。

至此,原始的领主农奴制迅速崩溃,云南被束缚的耕田潜力彻底被爆发了,为此后云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除了设立营庄制外,孙可望还下令,立即招抚逃荒的百姓回家务农,没有种子和耕牛的,官方可以先贷给他们。

而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孙可望还不断向云南腹地进行移民,保证土地可以得到有效的耕作。

只不过和内地相比,云南的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也不如中原,农业条件算是比较恶劣的。

为此,孙可望又主持兴建水利设施,打算通过人力来改变云南农业条件先天性的不足。

短短几年,孙可望先后疏通了昆阳境内的海口、澄江的西宕泉水利工程、剑海治理工程等等。

要知道,此时各地还在进行抗清战争,孙可望一边整顿兵事,一边还要发动人力进行水利工程,困难可想而知,根据《重修法明寺碑记》记载,很多工程其实都是大西军完成的(不妨农务,借力新兵)。

至此,在孙可望的一番治理下,云南的农业得到了快速的恢复,甚至远超之前。

耕田对比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可以对比明末和清除云南的农业耕田发展,大部分地区都是减少的,偶有省份耕地面积增加,但增加幅度远远不如云南和贵州。

而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的发展,全赖孙可望以及大西军民。

顺治五年(1648年),云南粮食大丰收,孙可望下令“见是岁秋成有望,开仓赈济寒生,每人谷一斗”。

除此之外,孙可望借助营庄制,强力推行崇俭抑奢的“农民诸禁”,并且改革了贝币,铸造了"兴朝通宝",便于民间的商品交流。

兴朝通宝

在农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孙可望又鼓励民间开矿,尤其是井盐,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下去,让云南经济得到快速的恢复,当时米价一度达到一石七钱而已,更让云南成为日后抗清的重要物资基地。

顺治六年(1649年),云南连续两年粮食大丰收,孙可望立即解除了“农民诸禁”,并在元宵节当天,允许官民放花灯。

大放花灯,四门唱戏,大酺三日,金吾不禁,百姓男妇入城观玩者如赴市然

这样的场景,甚至有大明承平盛世的景象,而听闻云南如此富饶,不少人纷纷前往云南,很多笔记文章记载“滇中人民乐业,云南百姓恬熙,若不知有交兵者”,就连富裕的江南也流传“滇南,天下饶乐土也,其人隔绝山海,今犹袭冠带以居”的话语。

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大西军和永历朝廷合流后不久,内讧频频,最终爆发了激烈内战,孙可望不敌李定国,选择投奔清廷。

顺治十四年(1657年),随着孙可望的出走,李定国立即通过“清田驰禁“,相当于完全废除了营庄制。

李定国和孙可望

而没了孙可望的内政支持,南明无力抵挡清军的进攻。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攻入云南,但即便如此,云南依旧处于“粮草山积”、“钱粮有余”的状态。

然而清军和此后的吴三桂只知掠夺而不知治理,给本来全面发展的云南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原本安居乐业的云南民众,立即陷入“百姓逃窜,谷穗遗弃于田地,稻粮飘散于风雨,所以丰稔之年转而为饥馑之岁”的境地。

更让云南的米价,从清军入滇的一石十二两上涨到一石一百两的地步。

就连后来的清军云贵总督赵廷臣也说,云南田地的荒芜,始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春夏。

但即便如此,吴三桂依旧靠着云南发动叛乱,一度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吴三桂初期能够如此顺利,就有孙可望当年经营的功劳。

说实话,孙可望人品是有瑕疵,私德也成问题,但就其内政和治理上的能力,明清交替这段时间内,没人能赶得上。

26 阅读:5205
评论列表
  • 2024-09-07 17:42

    孙可望和李定国偏科都偏得太离谱了,真是缺一个刘邦领着他俩干

    Alex8001 回复: 镰刀DF30501
    丫不配啊
    镰刀DF30501 回复:
    不有永历帝吗[得瑟]
  • 2024-09-08 08:48

    永历皇帝能力是有的,可惜还是孙可望权力欲太大,想自己做皇帝,他如果一心做好萧何的角色,历史有可能改写。

    浮云 回复:
    狗屁!也不看看那逃跑天子!!!
    偷闲看书 回复:
    要是永历帝有能力就不会跑去缅甸而是听李定国的入川。
  • 2024-09-13 07:56

    孙可望先不说能力如何,做人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别洗白了

    用户15xxx20 回复:
    寅吃卯粮,玩命的压榨草民罢了!也撑不了多久了
  • 2024-09-15 04:28

    清实录而已有什么可看的 历史价值比封神榜还差

  • 2024-09-13 08:59

    李定国误我华夏三百年!!!

    新少哥哥 回复: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你的爸爸是你爷爷???[得瑟]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