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贺的临终》:怎么度过生命的最后时间?你要了解3点方法

林越历史笔记 2024-03-27 22:26:52

2017年5月爷爷因拉肚子住进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家里人才知道爷爷已经患上了癌症晚期。当时爷爷已经90岁高龄,家里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爷爷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爷爷对止痛药的依赖越来越大。村里有不少人都建议我们直接把爷爷送去医院,借助医疗器械延长爷爷的生命。

不过,他们的建议都遭到了我们全家的反对,对于生命垂危的人而言,我们坚信在家安度晚年是他们最想要的生活。

爷爷在家里人的陪伴下,于2018年1月28日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得很安祥,这对于我们家人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有人认为这不应该是癌症病人的最后选择,生命是无价的,理应尽力延长患者生命。那重病患者该怎么度过最后的日子里?这成了我近几年较为关注的话题。

当看到《可喜可贺的临终》,便果断入手,因为我特别想看看,一个人即将去世,家里人该怎么做,才能让患者不痛苦。

《可喜可贺的临终》是日本居家安宁疗护协会会长小笠原文雄的著作,他在书中讲述了46个癌症患者在家临终的故事,让患者不再惧怕临终,其家人也能做到可喜可贺。

01: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

我的堂伯父得了癌症后,我父亲五兄弟就私下商量,决定不告诉堂伯父的真实病情。他们认为隐瞒病情是对病人最好的照顾。

照顾堂伯父的日子里,伯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我不是得了绝症,你们送我去医院治疗吧,光待在家里,我的病也不会好。”

在《可喜可贺的临终》一书中,小笠原医生认为患者有权掌握自己真实的病情,他说:“蒙在鼓里,只会让病人更加不安,更容易胡思乱想,这种情绪,会降低免疫力。知道真相是左右患者此后人生走向的重要事情。”

在普通人的潜意识里,癌症是一个谈虎色变的问题,无论家属怎么做都无法让患者重回健康。

既然如此,我同意小笠原医生的建议。对于患者而言,只有掌握了自己的真实病情,他们才能为自己做好最后的安排,减少人生中的遗憾事,在剩余的时间里,按自己的意愿走完这一生。

02:患者有权选择生与死的方式

2003年11月底,梅艳芳身穿低胸露背晚装,宛若一枝踏雪绽放的红梅,在气温不足10摄氏度的环境下,为美容中心拍摄瘦身广告。

在此之前,梅艳芳刚完成了8场个人演唱会。很多朋友劝她放下工作,多多休息。她却摇头说:“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以后都没机会做了。”

对于一个已经收到死神的“请柬”的人而言,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最后的岁月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工作。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日本居家安宁疗护协会会长小笠原文雄在自己的著作《可喜可贺的临终》一书中的一段话:

“无论住院接受治疗、忍受痛苦、获得生命的少许延长,还是选择继续工作,都取决于自己希望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余生。哪一种选择都没有错,只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好。”

有的患者会选择通过手术的方式延长生命,也有的患者选择用剩余的时间去完成心愿,让自己、让家人、好友不留遗憾,因此,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权选择生与死的方式。

03:患者有权在家中安静地离开

堂伯父最后的时光都是卧床休养的,从最开始吵着要上医院,到催促家里人在客厅摆上一张床(广东很多地区的风俗,一个大限将至的人要从客厅离开阳间),我想伯父是在找自己的根。

中国人讲究的是落叶归根,对于患者而言,“根”可能就是家了。

记得有读者问过蔡澜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去世的地方,您会选择在哪里?

蔡澜脱口而出两个字:家里!

小笠原医生在《可喜可贺的临终》一书中也说:病人可以呆在自己相待的地方,内心便会安定,出现仿佛是在极乐净土般的心境,以平静的心情度日,直到死去。

家不仅仅是避风的港湾,也是安定的居所。对于患者而言,居所定下来,心自然就安定下来了。如果说死是人生的尽头,我想很多人会跟我一样:我想和家人一起迎接最后的终点,让剩下的日子始终充满温暖的笑脸。

写在最后:

《可喜可贺的临终》讲述了46个在家临终的故事,是对读者推心置腹的忠告。一个人的死,不是死者在笑,而是周围人在哭。人必定会有一死,平静而干脆地笑着离开世界,这样亲人也不至于太过哀伤。

阅读此书,愿我们终有一日都能充满希望、心满意足,了无牵挂地离开这个世界。

0 阅读:0
林越历史笔记

林越历史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