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神秘的中华绝学,全世界不到10个人会,收徒要检查手汗酸不酸

沐语纪文史 2024-06-14 18:24:46

文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史

在云南昆明一个小镇上,每当月黑风高时,一个名叫金永才的男子就会按时起床,在家中升起一簇炉火。

“呲呲”爆裂的火花,混合着叮叮当当的捶打声,不一会,金永才手中就出现一个“神秘”的器物。

在灯光的照射下,乌漆嘛黑的器物闪着银光,看起来十分高贵。

但你绝对想不到,器物虽贵重,但锻造器物的手法技术更加珍贵。

曾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掌握这门技术的不到10个人,而且一个师傅只有一个传人,最危险的时候技术差点从中国历史上失传。

71岁的金永才当年学习这项技术时,也只有15分钟的时间记忆配方,之后师傅就将配方扔进了火炉中焚毁。

而且这项技术还有一个最“苛刻”的传承条件,要考核徒弟的手汗酸不酸,手汗不酸直接淘汰。

那么这是一项什么技术,为何手汗越酸天赋越高呢?

濒临失传的绝技

1953年,金永才出生于云南昆明官渡区小板桥,云南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不同的习俗在这里交相辉映。

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尤其是姑娘出嫁时,家里都要为其打造整套耳环、手镯、头钗。

所以这里有不少人为了养家糊口,会选择成为一位银匠。

金永才也是如此,18岁那年选择入了铜匠这行,不过他除了养家糊口,更多的是对艺术的喜爱。

他觉得一件件银饰在自己手中诞生,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从小他就喜欢艺术品,对古玩、青铜器等情有独钟。

成为小银匠后,金永才开始参加一些集会,希望能多见识一些银饰,增加自己的技术水平。

正是在集市上,他遇见了自己的师傅李加汝。

刚开始,金永才没有拜师的打算,他只是见李加汝是个孤寡老人,觉得他比较可怜,于是便经常跑到李加汝家里照顾他。

时间长了李加汝也有些感动,于是决定收金永才为徒弟,金永才这才知道李加汝有高超的锻银技术。

信息来源:北京周报,链接已附文末

但他没有想到,师傅手中还有一项足以改变他命运的“绝技”。

这项绝技叫“乌铜走银”,是“天下铜艺双绝之一”,用它制作出来的器物,深受古代皇家贵族的喜爱。

这项技术的传承有严格的规矩,“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一直掌握在一个岳姓家族手中,外人根本窥探不到一点秘诀。

而李加汝早年流落石屏,在当地一个土司家做伙计,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个岳家人,此人由于无后,所以将技术给了李加汝。

打动师傅,获得传承

岳姓人去世后,李加汝就成了唯一传承人,但他也总要找一个传人。

不过乌铜走银技术十分珍贵,李加汝也想考验一下徒弟的耐心。

毕竟一个浮躁、又不负责任的徒弟,他也不放心将技术传于他,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李加汝并不提乌铜走银的技术,而是让金永才干一些杂活。

就这样干了13年,李加汝已经80多岁,身体越来越差,在一次生病时,李加汝终于将配方传给了金永才。

不过传承之时,李加汝严格要求金永才在15分钟内将配方背熟。

金永才文化不高,很多字都不认识,但他知道技术的珍贵,死记硬背,愣是将配方当图案记了下来。

15分钟后,李加汝拿回写有配方的纸条,将其扔在了火炉中烧成了灰烬。

传承没多久,李加汝就去世了,金永才便成了唯一的传承人。

此后,金永才开始练习“乌铜走银”技术,同时他谨遵师傅的教诲,只在晚上练习技术。

一方面晚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火候大小,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别人偷窥技艺。

乌铜其实就是黑铜的意思,走银的意思就是让银在乌铜上流动。

听起来很复杂,实际上的操作就是以铜为器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和图案。

之后将融化的银水填入花纹和图案中,待其冷却后在将整个器物进行打磨,让其呈现光滑的状态。

信息来源:央视网,链接已附文末

这个过程,需要严格遵循10项流程,往往一个器物要做好几个月。

其中最费时间的就是“炼制”、“走银”两个步骤。

炼制过程中,需要不断控制温度,在500度、700度、1200度的时候,需要向火炉中加入特殊的金属,不然就会功亏一篑。

完成炼制后,工匠需要先进行打片,锻造器物造型,然后就是重要的走银,走银前还要完成錾(zàn)刻。

打片的时候,需要大力气,下苦功夫,而錾刻的时候,又需要拿小锤子细致的打磨,要用细功夫,走银时更是需要细致入微,将融化的银水或银粉一点点引导进凹槽中。

完成走银,基本预示着大功告成,但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给乌铜“上色”。

上色手段很多人也想不到,居然需要酸性手汗。

手汗越酸越有天赋

其实乌铜诞生于雍正年间,有个奇特之处是“越摸越黑”,越黑的乌铜就越高贵、值钱。

而只有用酸性手汗反复揉搓,才能让乌铜的表面达到“乌黑”的色泽。

信息来源:头条云南,链接已附文末

因为酸性手汗会和铜产生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这时原本闪亮的红铜会呈现乌黑的色泽。

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汗液有酸性有碱性,不过很多人的汗液都呈现弱酸性。

但乌铜走银又需要汗液越酸越好,所以手艺对徒弟手汗的考察特别严格,手汗不酸的,根本入不了门。

也正是因为乌铜走银复杂的制作工艺,以及对手汗的严格要求,所以传承人特别少,曾经还不到10个人。

手艺用手汗就够“奇葩”了,但很少人能想到,别致高贵的乌铜诞生竟也是因为一个巧合。

传说在雍正年间,有一个叫岳福的铜匠要制作一批紫铜器,由于约定了工期,铜匠没日没夜的赶工,疏忽之下,不小心将一枚金戒指掉入了锅中。

信息来源:中国手艺网,链接已附文末

这枚金戒指是铜匠和妻子的定情信物,对他十分重要,眼下是救不回来了。

而且冶炼过程中掺杂进其他金属,肯定对器物有影响,这让铜匠自责又伤心,于是他干脆又加了一些金子,看能炼出来何种新物质。

第二天,铜匠惊奇的发现,昨天加入金子的器物成型后,表面上和其他铜器没有差别,但放在阳光下,居然能看到淡淡的金色纹路。

铜匠本就是个爱钻研的人,于是他开始专门在炼铜时加入其他物质,金子加不起,他就加银子,最终发现效果也一样,只不过金色纹路变成了淡银色。

最终经过铜匠的不断改良,“乌铜走银”技术就这样诞生了。

有了技术后,铜匠靠此发家致富,而且还定下了绝不外传的规矩。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人越来越少,到了金友才这一代,更是剩下了他一个传承人。

为了不使这项国家级非遗手艺失传,金友才大胆打破规矩,开始收起了徒弟。

希望在他的努力下,这门技术能发扬光大,流传后世。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北京周报网:《金永才:让“乌铜走银”一直“走”下去》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9news/wenyu/zongheng/2012-07/12/content_467322.htm

2.央视网:《手艺Ⅱ——乌铜走银》

https://tv.cctv.com/2012/05/25/VIDE1355147465925637.shtml

3.都市时报:《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金永才一天收徒16人》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0668829460070963/?channel=&source=search_tab

4.头条云南:《乌铜走银传承路:师父临死前给的绝密配方,他早早就传给三个弟子》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00782783968576014/?channel=&source=search_tab

5.中国手艺网:《金永才简介》

http://www.wodsy.com/person/15a01472049f408d9a0352747520b16a.html

0 阅读:0

沐语纪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