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同时也是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至今仍然对我们有所启发。古人留下不少有关教育的家书,宋代大儒朱熹的《与长子受之》是比较有名的一篇。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话说,朱熹有一天对三儿子朱在说,你现在已经长大,应该到外边寻访名师学习。朱在不解,父亲的学问不是很高吗,很多人都前来学习,为什么反而让儿子外出学习呢。
朱熹的大儿子朱塾曾经也有这样的疑问,朱熹因而写了《与长子受之》告诉儿子其中道理。
朱熹像(来源互联网)
《与长子受之》译文:“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想一想,想一想啊!‘早起晚睡,勤奋治学,不要你辱没的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朱在听从父亲的话,外出努力学习,也成为有学问的人,官至吏部侍郎。
所谓“能医不自医”、“优秀老师也会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教育别人的孩子,是理性的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感性很容易压过理性。督促学习的效果,父对子也往往不及老师对学生。朱熹深知自己的学问、成就会给儿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再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可能会出现反效果,影响父子间的感情。
文中讲到人不能自律,就应该寻求他律,主动选择有利于实现目标的环境,这些道理今天也是适用的。
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有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