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了66年的条约,1991年无意间发现,为我国捡了一个“大漏”

楚风文史 2025-03-30 04:49: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有时候,遗忘反而是一种幸运。66年前签下的一个条约,竟然被整整遗忘了大半个世纪,连专业人士都没人提起。

直到1991年,一次偶然的翻阅,这份尘封已久的文件才被重新发现,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原来,这竟是个价值连城的“大漏”!

到底是怎样的条约,能让国家白捡一份天降之利?又是谁在关键时刻翻出了这张“王牌”?

荒凉雪岛上的国际角力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纬74至81度之间,常年被冰雪覆盖,气候恶劣。

1596年,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在寻找东北航道的航行中意外发现了这片群岛。

这位勇敢的探险家将其命名为"尖峰群岛",因为他看到的是一系列从海面拔地而起的尖锐山峰。

巴伦支的发现让这片荒凉之地进入了欧洲国家的视野。不过,巴伦支没能及时为荷兰宣告对这片土地的主权。

在返航途中,他的船只被困在北冰洋的冰层中,他本人也不幸在艰难的返程中去世。这一悲剧使得斯瓦尔巴群岛的所有权问题陷入了悬而未决的状态。

1611年起,英国和荷兰的捕鲸船开始在这片海域活动。斯瓦尔巴群岛周边丰富的鲸鱼资源吸引了大批捕鲸者。

随后的数百年里,丹麦、挪威、俄国等国家也相继前来开发资源,群岛逐渐成为国际争夺的焦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多国势力混杂,却没有明确的主权归属。

到了19世纪末,斯瓦尔巴群岛又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更加剧了各国对此地的争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在重划世界版图时,决定解决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张意外签署的条约

1920年2月9日,在巴黎和会的余热中,18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巴黎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

这份条约确认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拥有完全和绝对的主权,但同时规定群岛永远不得用于军事目的。

所有缔约国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可以自由进入划定范围进行科研活动。

条约签署后,法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希望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这一国际条约体系,以巩固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1925年,法国向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发出邀请,希望中国也能加入这一条约。

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军阀割据。段祺瑞作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面对法国的邀请,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签署这份条约。

对段祺瑞来说,这是一个争取国际认可、提升北洋政府国际地位的机会。

当时中国国内几乎没人知道斯瓦尔巴群岛在哪里,更不会想到这个决定会在66年后为中国的北极科考事业打开一扇大门。

就这样,中国成为第二批加入《斯瓦尔巴条约》的33个国家之一。然而随着北洋政府的垮台,这份条约也被人们淡忘,深埋在历史之中。

意外发现

时间来到1991年。这一年,中国探险家高登义正在挪威进行探险活动。他没想到,一次偶然的参观会改变中国的北极科考历程。

在挪威的一个档案馆里,高登义偶然翻阅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文件。

当他逐一浏览签约国名单时,一个名字让他惊讶不已——中华民国。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甚至不知道中国曾经签署过这样一份条约。

高登义立刻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作为条约的签约国,中国拥有在斯瓦尔巴群岛开展科学研究的合法权利。

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在北极地区建立自己的科考站,这对中国的极地研究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回国后,高登义向有关部门报告了他的发现。

中国政府很快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确认这份被遗忘的条约依然有效,中国作为缔约国的权利也依然存在。

这个意外的历史发现,为中国打开了北极科考的大门。

从纸面权利到实际行动

拥有了法理依据,中国开始积极筹备北极科考工作。

1999年,中国组织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前往北极地区,进行了为期83天的考察。

这次考察主要围绕北冰洋的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

2003年,中国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这次考察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更加深入,范围更广,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

两次科考的成功,为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永久性科考站奠定了基础。

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斯瓦尔巴群岛正式落成。

站址选在了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与挪威、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科考站相邻。

黄河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科学家可以常年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从高登义1991年的意外发现,到2004年黄河站的建成,中国北极科考事业经历了13年的发展。

这一切的起点,却是1925年北洋政府签署的那份被遗忘的条约。

条约背后

《斯瓦尔巴条约》的故事,也反映了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的密切关系。

1925年签署条约时,中国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下,签署条约更多是出于争取国际认可的考虑,没有人会想到这份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实际价值。

66年后,当条约被重新发现时,中国已经是一个日益强大的国家。

这时,同样的条约却为中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权益。中国有能力组织北极科考队,建设科考站,并进行持续的科学研究。

《斯瓦尔巴条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在斯瓦尔巴群岛享有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实现,却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实力。

条约只是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能否利用这个框架获得实际利益,最终还是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

随着中国在北极地区科研活动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今天的黄河站已经成为中国科学家了解北极、研究北极的重要基地,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结语·】——》

一份被遗忘的条约,成就了中国北极科考的今天。

从1925年的被动签署到如今的主动作为,背后是国家实力的巨大变迁。

北极的故事告诉我们,国际条约是双刃剑,能否从中获益,关键在于自身实力。今天的中国,已能充分利用国际规则为国家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档案文献研究》、《极地考察历史资料》、《国际条约分析》



0 阅读:1
楚风文史

楚风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