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有些人写了一辈子字,终究只是个写字的;有些人随手一挥,却让“大师”自愧不如!
这位高手,从不以书法家自称,但每次提笔,字里行间都透着风骨和霸气,让人叹为观止。
就连公认的书法大宗师董其昌,也有人拿他来相提并论。可他偏偏低调得很,从不炫耀。
他到底是谁?又凭什么让那些正儿八经的“书法大师”无地自容呢?

墨香启蒙
少年吴玉如家境尚可,祖辈重视文化传承。
六岁那年,祖父与母亲开始教他习字,启蒙之路由此开启。与许多孩童不同,小小年纪的吴玉如展现出超乎寻常的专注与创造力。
当其他孩子还在泥地玩耍,吴玉如却想出了独特的练字方法。

他找来普通的方砖,拿着家里的扫帚,将砖面当作纸张,扫帚当作笔,日复一日地在上面练习径尺大字。
这种看似简陋的训练方式实则暗含玄机——方砖质地坚硬,需要极大的力量才能留下痕迹;而扫帚粗糙笨重,掌控起来比毛笔困难百倍。
小小年纪的吴玉如每天坚持这样的训练,风雨无阻,持续了三四年之久。

村里人常常看到这个瘦小的身影在院子里挥汗如雨,扫帚在方砖上来回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不少人摇头叹息,认为这孩子是在做无用功。
可正是这种看似笨拙的练习方式,为吴玉如日后的书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方砖练就的是腕力与气力,扫帚培养的是掌控与平衡。
当他后来真正执笔临帖时,那份沉稳与力道已深入骨髓,成为他独特书风的重要源泉。
他的勤奋不是源于外界压力,而是来自内心对汉字的纯粹热爱。

求学之路
1913年,15岁的吴玉如考入了当时北方名校——天津南开中学。
这所学校汇聚了各地英才,其中就有后来成为中国总理的周恩来。两人是同窗,结下了深厚友谊。
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老师们不仅注重现代知识的传授,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吴玉如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课间十分钟,别人嬉戏,他却站在黑板前临摹老师的板书。
午休时间,同学们打闹休息,他却在宿舍里反复练习基本笔画。
1915年,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班。北大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在这里,吴玉如接触到了更多的书法珍品和名家观点,他的眼界得到了极大拓展。
不久后,出于对法律和经济知识的兴趣,吴玉如转入了朝阳大学深造。
在繁重的专业课程之外,他从未放下毛笔。

学校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古代字帖和书法理论著作,吴玉如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啃几口干粮,直到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然而,命运总有无常。正当吴玉如学业有成之际,家中传来噩耗——父亲病逝。
按照传统礼制,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回乡守孝。离开了北京这个文化中心,吴玉如并未就此放弃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

自学深造
回到家乡后的吴玉如面临着家庭重担,但他明白,真正的书法家不仅需要技艺,更需要深厚的学养。
于是,他报读了上海国文函授学校,通过书信往来的方式继续学习诗词歌赋。
每当夜深人静,吴玉如点亮油灯,一边研读函授教材,一边练习书法。

他深知"书法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形的画"的道理,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书法艺术大有裨益。
通过函授学习,他的古文功底日益深厚,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这一时期,吴玉如开始系统临摹古人字帖。他不是盲目地照搬古人笔迹,而是注重理解每种书体背后的精神内涵。

在众多书法大家中,黄庭坚的作品对他影响最深。
黄庭坚的遒劲书风与内敛气质深深吸引了吴玉如,他花费大量时间钻研黄氏作品的笔法结构和气韵变化。
除了黄庭坚,苏轼、赵孟頫、李邕等人的作品也是吴玉如重点临摹的对象。
他独辟蹊径,不仅关注这些大师的成名作,更注重研究他们早期的习作和变化过程。

这种全面系统的学习方法,使吴玉如对古代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到四十岁左右,吴玉如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字体兼收并蓄,既有黄庭坚的遒劲瘦硬,又融入了李邕的刚健有力,再辅以赵孟頫的温润典雅。

这种独特的风格很快引起了书法界的注意,不少人开始收藏他的作品,还有文人专程前来求字。
可是吴玉如为人谦逊,从不自称书法家。
他常说:"我只是个爱好者,离真正的书法家还差得远。"正是这种不断求索、永不满足的精神,使他的艺术造诣不断攀升。

困境中的坚守
人生起伏,命运多舛。在历史的某个特殊时期,吴玉如被下放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昔日的文人雅士,如今成了饲养员,每天与猪牛为伴,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
农场条件艰苦,不仅没有像样的纸张,连基本的书写工具都很匮乏。
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吴玉如也未放弃对书法的坚持。他利用农场发放的饲料账本,在那粗糙的纸页上继续他的书法练习。

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后,大多数人都疲惫不堪,只想休息。而吴玉如却坚持点上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在简陋的宿舍里练字到深夜。
他用的是自制墨汁——将煤油灯的灯烟刮下,加水调和而成。笔是用树枝和动物毛发自制的简易毛笔。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吴玉如依然保持着每天练习的习惯。

饲料账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一个文人在逆境中不屈的灵魂。
有时,农场的其他工人好奇地围观他写字,惊叹于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功力的汉字。
这段经历对吴玉如的书法风格产生了微妙影响。他的字更加遒劲有力,笔画更显刚毅坚韧。

正如他后来所说:"人生百态,都能在笔下呈现。那段日子里写的字,有着特殊的生命力,是在逆境中挣扎出来的艺术。"
随着时代变迁,吴玉如重获自由,回到了城市生活。
可那些在饲料账本上写下的字,后来成为他最珍视的作品之一,虽然粗糙简陋,却饱含生命的真实感悟。

晚年静修
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是耄耋之年的吴玉如居住在天津老城区的一间九平米小屋内。房间虽小,却是他晚年安身立命之所。
简陋的木桌、一把旧椅子、几本古籍和一堆宣纸毛笔,构成了这位书法大家的全部家当。
每天清晨,吴玉如都会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后,便开始一天的书写。他的作息极其规律:上午临帖研习,下午创作,晚上阅读古籍。

小屋的墙壁上贴满了他临摹的古代名帖,地上堆满了写废的宣纸。
吴玉如从不轻易满意自己的作品,常常一幅字写了又写,直到感觉恰到好处才肯罢休。
1982年,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了这间小屋——著名书法家、国学大师启功。两位书法泰斗相见恨晚,彻夜长谈。

启功仔细审视了吴玉如的作品后,发出了"三百年无此大手笔"的感叹。这句评价很快传遍书法界,引起轰动,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吴玉如一夜成名。
而突如其来的名声并未改变吴玉如的生活方式。
他依然住在那间小屋里,依然每天坚持练字。对他而言,书法不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晚年的吴玉如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研究清代书法理论名著《广艺舟双楫》中。
这本由包世臣所著的书法理论著作,被誉为"书学的《论语》"。
吴玉如花了整整十年时间钻研此书,并结合自身经验,写下了大量心得体会。

在研究过程中,吴玉如发现自己与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有诸多相似之处——不仅艺术追求接近,人生态度也颇为相似。
两人都重视学养根基,强调经史学问对书法的重要性。都在艰难环境中坚持艺术追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吴玉如倍感亲切。

从方砖上的童趣启蒙,到困境中的顽强坚守,再到晚年的宁静致远,他用一生诠释了"书如其人"的真谛。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有令人动容的执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不需要浮华的外表,只需要坚定的内心和不懈的追求。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书法史研究资料》、《天津文史》档案、《南开中学校史》、《广艺舟双楫》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