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84年,北京一位普通老妇人,竟然一口气捐出24亿巨款!
更让人震惊的是,她还自责地说:“不捐掉,我死不瞑目!”要知道,24亿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多少富豪都不敢轻易拿出这么多钱。
她到底是谁?这笔钱又是怎么来的?更关键的是,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执念,非捐不可?

日本归来的“法律顾问”
1926年,东北的局势如同一锅沸腾的水,张作霖称雄一方,军阀混战仍在继续。
这一年,一位在日本留学多年的中国青年回到了故土。他就是赵伯欣,一个精通日语和法律的知识分子。
凭借自己的才学和人脉,他很快加入了张作霖的队伍,担任法律顾问一职。

赵伯欣表面上为张作霖效力,实际上却暗中与日本人保持着密切联系。
他利用自己的职位和便利条件,收集中国军政情报,暗中传递给日方。他为人处世精明老道,表面上爱国敬业,实则暗通敌国。
婚后不久,赵伯欣迎娶了原名为耿维馥的女子,为了婚姻,她改名为赵碧琰。

婚后,赵碧琰全心相夫教子,并不知道丈夫的真实身份和所作所为。
赵伯欣对妻子很是疼爱,所有在日本积累的财产都登记在了赵碧琰的名下,包括大量房产和珍贵珠宝。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东北三省迅速沦陷,而此时的赵伯欣则选择了更加明确的立场——为日本侵略者提供情报和帮助。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人脉,成为了日本人在华北地区的重要合作者。
与此同时,赵伯欣在日本的资产也随着他的"贡献"不断增加,他把这些财富都放在日本,并登记在妻子赵碧琰名下。

战争下的家庭生活
随着日本侵略的步伐不断深入中国腹地,赵伯欣的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他利用与日本人的关系,为自己谋取了大量利益。
1939年,日军占领北平已有两年,整个城市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这一年,赵伯欣带着妻子赵碧琰和儿子赵宗阳回到了北平定居。
他们的儿子赵宗阳从小体弱多病,在一次严重的疾病后,左眼完全失明。

面对儿子的不幸,赵碧琰日夜照料,倾注了全部母爱。而赵伯欣则忙于他的"事业",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在北平生活期间,赵伯欣将他在日本积累的大量财产交由一位名叫铃木弥之助的日本友人代为管理。
铃木表面上恭敬有加,实则早已打起了这笔财产的主意。赵伯欣却对此毫无察觉,仍旧信任这位"朋友"。

1943年,太平洋战争已经打响两年,日本在各条战线上逐渐陷入被动。
这一年,赵伯欣带着妻子最后一次前往日本,查看他们的财产状况。
此时的赵碧琰依然不知道丈夫的真实身份,只是单纯地陪伴丈夫前往异国。返回中国后不久,战局急转直下,赵伯欣再也没有机会踏上日本的土地。

汉奸的末路
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赵伯欣这样的汉奸也逐渐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新中国成立后,赵伯欣因汉奸罪被捕入狱。
1951年,他在狱中因病去世,给赵碧琰和儿子留下了一个难以承受的身份标签——汉奸家属。
赵碧琰面对丈夫留下的恶名,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她曾经深爱的丈夫,如今成了民族的罪人。

她带着儿子赵宗阳,过着低调而艰难的生活。他们不敢提及赵伯欣的名字,更不敢谈论那些可能存在的海外财产。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汉奸家属"这个身份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歧视和困难。
赵宗阳因左眼失明,加上特殊的家庭背景,求学和工作都面临着重重障碍。但母子二人从未抱怨,而是默默承受,努力通过自己的劳动生活。

直到1965年左右,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赵碧琰平静的生活。
她收到了来自日本的信件,得知丈夫当年在日本留下的那笔巨额财产仍然存在,而且已经增值到了惊人的数字。
代管财产的铃木弥之助试图侵吞这些财产,但由于所有财产都登记在赵碧琰名下,他的计划没有成功。

巨额遗产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额财富,赵碧琰陷入了深深的矛盾。
这笔财富来源不正,是丈夫通过出卖国家利益换来的血腥钱财。她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些财产,却又不知该如何处置。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挣扎,赵碧琰决定寻求中国政府的帮助。

她向有关部门坦白了情况,请求国家协助她处理这笔遗产。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赵碧琰开始了漫长的法律诉讼,与铃木弥之助对簿公堂。
这场诉讼持续多年,最终赵碧琰获得了胜利。
她成功拿回了大部分遗产,总价值约3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笔天文数字的财富,足以让她和儿子几辈子都过上奢侈的生活。
可她并没有动用这笔钱,而是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来维持母子的生计,

然而,赵碧琰的内心从未因这笔财富而平静。她深知这些钱的来源,更明白自己作为"国家罪人"妻子的身份。
经过再三考虑,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24亿元捐献给国家,用于国家建设和公共事业。

1984年,这笔巨额捐款正式完成。赵碧琰只保留了少部分财产用于支付医药费和分配给家人。
当被问及为何做出如此决定时,她自责地表示:"这是赎罪,也是还债。不捐掉这笔钱,我死不瞑目!"她从不认为自己是慷慨的捐赠者,而是自称"国家罪人",表达深深的愧疚之情。

不平凡选择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拥有巨额财富,赵碧琰一家仍然保持着极为节俭的生活方式。
赵碧琰住在普通的居民楼里,穿着朴素,生活简单。她的儿子赵宗阳和儿媳也都自食其力,没有借助家族财富谋取任何特权。
赵碧琰常对家人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人格和尊严才是最重要的。"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即便面对诱惑和可能性,她选择了最艰难但也最正确的道路。
赵宗阳继承了母亲的品格,尽管左眼失明,他仍然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养家。
他的子女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勤劳节俭,不因家族曾经拥有的财富而骄傲自满。

对于赵碧琰的选择,新中国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
虽然她的丈夫赵伯欣是汉奸,但国家并未因此苛责她和家人,而是给予了正常的对待和尊重。
赵碧琰的捐献行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视为一种道德的救赎和精神的洗礼。

一位汉奸之妻,面对24亿的血腥财富,毅然选择捐献国家。
赵碧琰用这一决定,不仅洗刷了家族耻辱,也完成了一次灵魂救赎。她的选择超越了金钱与利益,展现了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芒。
当财富与道德交织,她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财富可以不义而来,但必须正义而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赵碧琰家族传记资料汇编》
《东北抗战史料集》《国家档案馆"民国时期汉奸档案"》
1984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赵宗阳1997年接受《口述历史》杂志的专访记录
《中国外交部对外公布的"日本遗留财产归还"专题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