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以来,磁州有三高之说,按《增补校碑随笔》记载:
侍中黄钺太尉录尚书事高翻碑
亦称高孝宣公碑。正书。三十行,行五十七字。中间剥落殊甚。有额,篆书阴文十二字。在直隶磁州。年月泐。
此碑重岀土,赵氏金石录载,此碑建立岁月,文字残缺,惟有魏元字可辨,又云岁次巳未当是元象二年。
高盛碑,高翻碑与北齐兰陵王高肃碑称为磁州三高。高翻碑光绪二十四年重出土,高盛碑光绪二十五年岀土,高肃碑初露半截,光绪二十五年掘岀全碑。按磁州向谓魏武帝置疑冢于此,自高肃碑出土后始恍然,所谓疑冢实北齐诸王陵寝耳。
磁县三高,是北朝墓群留存下来的代表碑刻,也是历经战乱与光阴后曾逃过一劫的文物瑰宝。其实北朝之墓多有神道碑存在,可惜如今磁县所存碑刻寥寥,存于原址的更是少之又少。
前两次前往邺城,欣赏到了北齐兰陵王与东魏宜阳王之碑,便被其上书法与特殊的碑侧花纹惊艳到。
后来偶然翻到伊东忠太先生的《中国纪行》,上面竟曾记载过当初路过磁州时在衙门所见的磁县三高之一——太师文献高公碑,也就是高盛碑。
伊东先生对高盛碑碑额与侧面的图案雕饰赞不绝口。只不过,当时的传闻称此碑为三国时曹丕的手书,想来应是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一样,属于讹传了。

百年光阴弹指,现今的磁县三高,只有兰陵王碑算是离原址最近的一处,高盛碑在何处不详,高翻碑则收于了磁县。寻到碑时,它正静静躺在角落的笼子里,少有人问津。只一眼,便因碑额和侧面的纹理看出了它是北朝的石碑。
岁月无情,其上文字多有漫漶,连碑额都有部分残损,但细看还是可以看出,它正是那块“魏侍中黄钺太尉录尚书事孝宣高公碑”。

图片来自张子英《磁州三高碑考》
孝宣高公是何许人?可能少有人知道,不过提到他的侄子、儿子和曾孙,知道的应该就会多上不少。
孝宣公高翻是北魏殿中侍御史高谧的儿子,北齐清河王高岳的父亲。
高谧的长子,是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父亲高树生(史书为高树,墓志称树生),所以高翻实际是高欢的亲叔叔。
2005年出土的高树生墓志以及文献里所出现的高岳墓志等,似乎间接证明了高欢渤海高氏的身份并非是攀附,所以与高欢同宗的这位高翻,自然也是渤海蓨人。

按磁县县志记载:
高翻墓,在县南八里大道旁,石碑、羊、虎尚存,按翻字飞雀,仕魏,官侍中,黄钺,太尉,录尚书事…
作为高欢的亲叔叔,高翻最终葬于磁县南部,邺城西北之地,也就是今日磁县的东李庄村,其位置距高欢义平陵西南方向不远,似乎也体现出了北朝的聚族而葬理念。
6月13日,从义平陵离开后,我们便准备从东李庄村穿一下,看看能否寻到高翻(M18)与高盛(M19)的葬地。
老实说,从卫星图来看,东李庄并没有明显的土包,所以我们一开始把目标定在了村子几处看起来有些奇怪的地方。
在附近停好了车,下车时我们本欲穿过巷子的小道先去确认高盛墓的位置。
然而,可能因为穿着汉服太过扎眼,以至于停留之时引来了不少村民关注,谨慎的大叔率先问起了我们。
于是上前和大叔聊了一番,回答了一堆问题。他也了解了我们就是爱好者来看北朝墓群,好心地告诉我们这边没什么痕迹,建议去大冢营村看,然而我们刚从大冢营过来。在我的坚持下,大叔最终给我们指了路,前往当初高翻碑的出土之地。
进入刚刚的小巷,看到眼前的景色不免感觉凉风阵阵,而残破的房屋也着实看不出什么。从残砖碎瓦推测了一番,我们感觉这里估计不是曾经的另一处封土。

按着大叔的提示,在村中拐了几拐,猛然意识到回到了我们来时路过的地方。当时大家就觉得麦田边缘这个长方形树林有点突兀,不想这会子又到了这里。

难道这里就是高翻墓吗?

为了确认,我们又在路边找村民询问了一番。
聊天中,大家才恍然大悟,从残存的形态,也能理解当地为何称高翻墓为地冢了。

现存的高翻墓,是一个被挖成“田”字形的大坑儿,其上种着一排排杨树,和村子相交的一面,堆了不少垃圾,情况类似当初所见的北朝石虎与高洋墓。
从卫星图上来看,它位于村子的东北边缘,东西窄,南北长,粗略测量,约是60米乘90米的长方形。

从村民大哥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在此冢西部的田字中杠两侧,南原立有一方文保碑,但今已不见了踪影。

北侧有一处被挖过的坑,则是当初磁县三高碑高翻碑的原址。

陵址空空,民国上县志中仍可见的虎,羊已不知所踪,碑出于保护移往他处,却也备受冷落。
站在西面的三叉中间,正记录着师傅所说,一抬头看到几个同伴率先踩着田字中间的埂向十字中心走去…特别是B姐姐和Y姐那仙衣飘飘入境,伴着杨树叶沙沙地声音,让人难以形容眼前的画面…
我和果果不自觉感慨着高翻这里好美!仙女好美……一路追了过去。
大家的衣服在这片树林里十分带感,而且今日惠风和畅,麦田中能感受到麦浪翻滚,这片树林的吟唱也别有一番滋味。
高翻的生平,史册记载极为简短,并没有留下多少故事。
《北齐书》中有:树弟翻,字飞雀,亦以器度知名。卒于侍御中散。元象中,赠假黄钺、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洛瀛并肆燕恒云朔十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傅、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曰孝宣。
以及《北史》中:清河王岳…父翻,字飞雀,以器度知名,卒于侍御中散。元象中,赠假黄钺、大将军、太傅、太尉、录尚书事,谥孝宣公。
但是高翻的儿子高岳,孙子高劢则是北齐时期重要的皇亲,其曾孙高士廉是初唐时重要的臣子,曾孙女的女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儿子则是凌烟阁功臣之一的长孙无忌。
按北齐书所记,高岳幼年丧父,从死时44岁(《北齐书》言44岁,《北史》言34岁,但按34岁,信都起义时高岳10岁,似乎不合理)来看,高岳出生在北魏的永平五年,也就是延昌元年(公元512年)。
高欢在为函使往来洛阳的六年间,每到洛阳,都会在这位亲戚的家中下榻。
神龟二年(公元519年)时,高欢在洛阳目睹了宿卫羽林相率焚领军张彝宅,但朝廷却因为惧其乱而不问罪,故而回程后,高欢倾产以结客,自此认清了朝廷的现状,有了澄清天下之志。
由此观之,高欢往来洛阳应是在公元514年至519年之间,而此时的高翻已经离世,想来当时并非直接葬于邺城,而是葬于洛阳的。
从高翻碑所记的东魏元象二年,恰好是高岳之母山氏离世的时间,或许,眼前之冢,是因为山氏之死,才有了迁地合葬的举动。
所以此处应该是高岳父亲高翻与其母山氏的合葬之地。

关于山氏,或许因其夫早逝的关系,她留下的记载,给人感觉是位很有远见和想法的母亲。
据说高欢当初住在她家宅邸的时候,山氏常在起夜之时目睹高欢无灯的屋里有光,给他换了房间还能见到,因此甚为惊奇,找人算卦后言高欢"'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贵不可言。"。于是在高欢起兵于信都时,这位母亲便督促着自己的儿子赶紧前往投奔。
而自此,高岳也开始了他自己的仕途。
因为是高欢的从兄弟,本人又性格敦直,姿貌嶷然,深沉有器量,高欢对他极为看重。
韩陵之战,高岳将右军。因高欢的中军败,他举麾大呼,横冲贼阵,使得形势逆转,大破贼军。故以功除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封清河郡公。其母山氏也因此被封为郡君,授女侍中,入侍皇后(高欢长女,先嫁孝武帝元修,后嫁彭城王元韶)。东西分魏后,高岳为六州大都督,又掌京畿大都督,其六州事悉隶京畿,作为高欢的心腹,留在京师,算是远在晋阳的高欢的眼睛。彼时,高岳与孙腾、司马子如、高隆之合称为“四贵”。
高岳是个很孝顺的人,在母亲病重时,衣不解带。及遭丧去职,哀毁骨立。高欢对此甚为忧心,每日遣人劳勉,不久又给他复了职。
从高欢的时代到北齐建国后高洋的时代,高岳战功显赫,曾参与过灭尔朱,破梁军,退侯景,擒王思政,救援江陵,克郢州等多次重要战役,为北齐立下过汗马功劳,故而威名弥重,功高盖主,加上其性华侈,尤悦酒色,歌姬舞女,陈鼎击钟,诸王皆莫及。又因早年间得罪了族弟兼养子关系的平亲王高归彦,最终被高洋因谗言和女人赐死,到武成帝高湛年间才得以平反。
其子高劢,也是幼年丧父,七岁便袭爵了北齐清河王之位,常被北齐名将斛律光引为副将,在北齐末年,高劢也是一位展现出气节的亲王,受到周武帝与隋文帝的敬重。

家族的兴衰每每看起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历史的幽默也足以令我们仰望。
盛极而衰,衰极而盛,规律自古有之,如何保持长盛,却是极难做到的一件事情。苦难成就人生,安逸却令人堕落,乐极往往生悲,悲甚却反生出豁达乐观的心态。人生的感悟,往往因经历而来,正是经历过家族丧乱,国家兴亡之人,才会对如何求得长盛的规律深记于心,就如当初颜之推的那本《颜氏家训》,便是在几经丧乱后为了警醒子孙而书。
高家自十六国时起,到大唐初期,回想高翻这一脉的起落,似乎都证明了历史的规律性。
高谧因获罪流放怀朔,高翻如何回到了京城,如何与兄长树生分居两地都不甚明了,其子高岳凭实力位及人臣,最终却死于非命。其孙经历了亡国之痛,也参与了灭陈之战,但或因前朝宗室,虽有威名,却似乎并不曾进入过政治中心,总是徘徊在外任之位,最终也因罪免官而卒。
真正领悟到一定境界的,是高翻的曾孙高士廉。
高士廉少年时,因为自己北齐宗亲的身份隐居终南,少与人来往,十分低调。在妹夫长孙晟离世后,他接回了妹妹高氏和自己的外甥、外甥女,又眼光独到地帮外甥女选了个外甥女婿,足见远见。虽然身为李唐的姻亲,但他的行事依旧低调,他的品性和能力甚受自己外甥女婿的欣赏和器重,在他离世后,他的外甥女婿以天子之尊为其哭陵,可见对他的感情之深,信任之重。再观士廉六子之名(履行、至行、纯行、真行、审行、慎行),似乎也间接体现出了这位经历北齐,北周,隋,唐四朝之人为人处事,谨言慎行的风格。
只是每个时代除了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着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影响。高处不胜寒,在武则天的时代,因高翻的玄外孙——长孙无忌的关系,高家之人也有所牵连贬谪…自古无不亡之国,家族的世代长盛又岂是轻易能得到的呢?
不过,看过了高翻家族的起起落落,仍忍不住为其盛而喝彩,为其衰而惋惜…但规律如此,亦不应有何遗憾可言。
在冢的十字上徘徊多时,举目之间,见林叶在头顶不停地晃动,仿佛在诉说着高家这场穿越了千年的兴衰故事…我忍不住闭上眼,在这里转起了圈,静静听着四面风来…
不曾经历过北齐和大唐家族极盛时期的高翻,是否也一直在天上默默看着子孙后世们循环往复着的日常?又为他们努力后最终的结局而怅然…
站在冢南侧,记录下高翻墓的今朝。身后,金色的麦田迎来了新一季的成熟,年复一年,迎来送往着岁月前行。
虽不知未来它会如何,但至少今日的我们,彼此见证过。

风景太美,本欲录下这一片麦田中黄绿对比的景色,不想随着镜头转动时,B姐姐又飘入了镜头…
于是HP姐让我们几个汉服小朋友排着队从东面走到西面,一番记录,又给我们四个剪了个搞笑小视频…看到每个人不同的走法,实在有趣,而我们也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留下了与高翻一起的回忆~

女生们玩耍总是耗时颇多,离开高翻墓时,路上的村民热络地与我们聊起看墓心得。回到停车处时,发现先回来的男士们竟然已经在村民家里修起了电扇,Z公子还买来了冰镇西瓜,让伏天走陵的大家瞬间降温~
总结此次行程时,我感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果然不假,一路学了换胎,修电扇,还认识了磁县的西电东送电线杆,了解了电压,真的是走陵访古的同时,收获颇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