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元:秦始皇的相貌性格

考古研史赏人物 2024-12-16 18:44:48

秦始皇长什么样子,相貌性格如何?怕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

很遗憾,这些大家都关心的事情,秦国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因为君王的隐私,属于顶层机密,关系到不敬和忌讳,史官们一般不会去触及。特别是嬴政做了皇帝后,受方士们诱惑,隐身当“真人 ”,行踪不定,不露身影,有关他的生理心理的事情,更是摸不到,碰不得。

一 尉缭说秦王,插入本纪的历史故事

《史记》,是汉朝人的著作,少了些忌讳,在《秦始皇本纪》中,借一位叫做尉缭的游士的嘴,说了秦始皇的生理心理特征。尉缭说,秦王政这个人,鼻子长得像野蜂(蜂准),眼睛很长(长目),胸部如同老鹰般突起(挚鸟膺),声音如同豺狗的嘶鸣(豺声),刻薄寡恩而有虎狼之心,困处而有求于人时,不惜谦卑低首,得志而指使号令时,简直是要吃人。

尉缭子的这段话,是史书中直接叙述秦始皇生理心理特征的唯一的一条材料,非常难得。两千年来,秦始皇的相貌性格,几乎由此而被定格,关于秦始皇人物形象的描绘,大致都由此生发扩展。最有名的一段后续描写,见于郭沫若先生的《十批判书》。郭沫若先生早年学医,他说“挚鸟膺”,就是现今医学上所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豺声”是表明有气管炎。软骨症患者,骨的发育反常,故尔胸形鼻形都呈变异,而气管炎或支气管炎经常是并发的。沿袭这条思路,陈凯歌导演拍摄《荆轲刺秦王》,片中的秦王政,形象猥琐,性情古怪,声音嘶哑,颇有些尉缭说秦王的遗风。

近年来,我投身于历史侦探的事业,发明了3+N的破案利器,着手解构《史记·秦始皇本纪》,重新书写秦始皇的历史[参李开元《解构〈史记·秦始皇本纪〉 —兼论3+N的历史学知识构成》。关于3+N的历史学知识构成的更完整的论述,参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增订版)》“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依从这种解构的方法和原理来看,尉缭说秦王的这段文字,属于编入史书中的历史故事,是信用度较低的一类史料,须要做可信度的鉴别。

这个故事,仅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共二百一十三字。为了鉴定这个故事的真伪虚实,我将全文分段引用,并加翻译如下:

1.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意思是说,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面见秦王献计说:“如今秦国强大,诸侯各国宛如郡县的首领。但是,臣下担心各国合纵联合,出其不意地聚集攻秦。从前的智伯、夫差和齐湣王,都是因此灭亡的。希望大王不惜钱财珍宝,用来贿赂各国权臣,不过三十万金的花费,诸侯各国将一一消亡。”

2. 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意思是说,秦王接受了尉缭的计策,用对等的礼节接待尉缭,提供给尉缭的衣服饮食等用度,也与自己相同。

3.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

意思是说,尉缭说:“秦王政这个人,鼻子长得像野蜂,眼睛很长,胸部如同老鹰般突起,声音如同豺狗般嘶鸣,刻薄寡恩而有虎狼之心,困处而有求于人时,不惜谦卑低首,得志而指使号令时,简直是要吃人。我身为布衣平民,因为有所求,他见我时常常是谦辞卑礼。以此推量,假如秦王夺取了天下,天下人都会成为他的奴仆。此人不可长久交往。”于是不辞而别。

4.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意思是说,秦王察觉了,坚决挽留尉缭。任命他为国尉,推行他的计策。

这个故事,从文学形式的角度看,起承转合完整,是一个俗套完美的战国秦汉故事。故事的第一段为起始,说尉缭用收买各国权臣瓦解合纵的计谋说秦王。第二段为承接,说秦王接受了他的谋划,以对等之礼相待,提供与自己相同的衣服饮食。第三段为反转,说接受了此等待遇的尉缭,不但不感恩图报,与秦王协力推行自己的计划,反而对秦王进行人身攻击,放弃来秦的初衷急欲离开秦国。第四段为反合的结尾,说受到无端攻击的秦王不但不生气,反而坚决挽留尉缭,任命他为秦国的最高军事将领,推行他的方策云云。

这个故事,从内容上看,问题很多,疑问重重。首先,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尉缭,与秦王政不是同时代的人,他不可能来说秦王。

二 秦王政十年,尉缭已年过百岁

尉缭,又称尉缭子,战国时代的游士,诸子百家之一。在《汉书 ·艺文志》中,按照汉代的目录分类,尉缭的著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兵形势家,共有三十一篇,另一部分属于杂家,共有二十九篇。流传至今的《尉缭子》一书,就是他著作的残存。

多年以来,有不少学者怀疑这部传世的《尉缭子》是一部伪书,是后人假托尉缭的名义编造的。然而,地不爱宝,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其中就有《尉缭子》的残卷。伪书之说,不攻自破。《尉缭子》这部书,是西汉以前的先秦古籍,尉缭其人,是战国时代的人,都已经成为定论。从而,尉缭这个人的时代,可以与《尉缭子》这本书的时代一起追究。

传世的《尉缭子》一书,分为二十四篇,第一篇为《天官》。《天官》开篇第一句说,“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吾闻黄帝有刑德,可以百胜,其有之乎?’尉缭子对曰:……”。意思是说,梁惠王问尉缭:“我听说黄帝有刑德之术,可以百战百胜,有这件事情吗?”于是,尉缭开始一一作答,引出全书全文。

依据这段话,尉缭与梁惠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见过面。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三任君王,前369年至前319年在位。他迁都大梁,招贤礼士,邹衍、淳于髡和孟子等贤者,都曾经应聘前来。

从《尉缭子》一书的内容来看,多反映了战国时代三晋和秦的事情,书中引证的人物,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开始,到战国早期的孙武、吴起为止,而战国中晚期以来的人物,都没有被提到。从而,专家们推断,《尉缭子》编辑成书,当在战国初年。尉缭,或许是书的作者,或者是后人假托的书的作者,他的生存年代,当在战国早期,与梁惠王是同一时代的人。

梁惠王死于前 319年,到秦王政十年(前237),已经有八十二年。假设尉缭见魏惠王时二十岁,时间在魏惠王死年,到秦王政十年时,已经过百岁了,显然不可能来到咸阳游说秦王政,积极参与外交活动。

三 来说秦王者,当是顿弱

尉缭说秦王政,既然不可能。那么,来说秦王政者,当是何许人呢?

《史记》,是太史公根据他所见到的史料,编撰而成的一本史著。《战国策》,是太史公编撰《史记》时,曾经使用过的史料之一。《战国策·秦策四》有顿弱说秦王的故事,内容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引子,写顿弱来说秦王,批评秦王处理母亲不当,有不孝之名。第二部分是故事的主体,写顿弱向秦王献策,建议以金钱收买各国权臣,促成兼并天下。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这个故事的第二部分全文引用如下:

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秦王曰:“山东之(建)〔战〕国可兼与?”

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

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

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

秦王曰:“善。”

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必从,顿子之说也。

这部分内容的大意如下:

秦王问道:“山东六国可以兼并吗?”

顿弱答说:“韩国,是天下的咽喉;魏国,是天下的胸腹。大王如果能够出资万金,听任臣下前往韩国和魏国,收买其社稷之臣以结好秦国,秦国与韩魏两国的连横就可以达成。秦国与韩国和魏国连横成功,夺取天下的事业就可以有序地推进了。”

秦王说:“寡人的国家不富裕,恐怕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顿弱说:“天下的局势,不断地变动,各国的动向,不是连横就是合纵。连横成功,秦国就会称帝;合纵结成,楚国就会主霸。秦国称帝,天下的财富就会上贡于秦;楚国主霸,大王虽有万金也不得私有。”

秦王道:“好的。”

于是秦王拿出万金交给顿弱,让他东去韩国和魏国,买通两国的将相大臣,北去燕国和赵国,离间君臣,导致赵国大将李牧被杀。齐王亲自到秦国入朝,韩魏燕赵四国也跟随而来,都是顿弱所上谋略的结果。

如果将顿弱说秦王所献之策,与尉缭说秦王所献之策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内容相同,都是说的用金钱收买各国权臣的谋略。由此看来,带着用金钱收买各国权臣的谋略来说秦王者,当是二人中的一人。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在尉缭说秦王的故事中,尉缭与秦王政年代不合,尉缭与秦王政几不可能相见。然而,顿弱说秦王的故事,年代可以由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推断出来,在秦王政十年。

顿弱说秦王故事的第一部分:

“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于是顿子曰:“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而怒。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开元按:划线的最后一句,我从内容着眼,放在第一部分,与诸注家稍有不同。)

是从名实论的说教开始,说商人不种地而囤积粮食,是有实无名,农民种地而没有粮食的存贮,是有名无实。进而将话引到秦王政身上,说他既无名又无实,身为万乘之君,却没有行孝之名,拥有千里的国土,却没有行孝之实。引得秦王政“悖然而怒”。

顿弱胸有成竹,并不在意秦王政的怒气,进而明确地指出:“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意思是说,山东有战国六国,大王的威名,不因六国的事情有所损害,却因母亲的事情而黯淡无光,私自为大王计量,臣下以为是不可取的。

非常清楚,顿弱说秦王政既无行孝之名,也无行孝之实的话,都是针对他处理母子关系的不当而说的。我们知道,嫪毐之乱后,秦王政将母亲赶出首都咸阳,迁徙到雍城。这件事情,发生在秦王政九年。秦王政十年,齐国使者茅焦劝谏秦王成功,秦王亲自前往雍城迎回母亲,修复了母子关系(参拙著《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第二案二5《茅焦劝秦王的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由此可以推断,顿弱说秦王的故事,在嫪毐之乱后,茅焦说秦王前,当在秦王政九年到十年之间。

尉缭说秦王收买各国权臣的事情,史书中没有下落。顿弱收买各国权臣的事情,史书中有具体的交代。据《史记·廉颇列传》的记载,顿弱到了赵国,收买了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阻止了赵王重新启用大将廉颇。赵国杀良将李牧,也是顿弱收买郭开和赵王迁母亲的缘故。

从而,我们可以说,相对于时间不合、下落不明的尉缭说秦王的故事,顿弱说秦王的故事可信度更高。用收买各国权臣之计,来说秦王政的人,当是顿弱[清代学者沈钦韩《汉书疏证》认为,“顿弱与尉缭谋同,顿弱与尉缭乃一人,记异耳”。杨宽先生认同沈钦韩说,进一步认为顿弱与尉缭,不但计谋相同,而且结果也相同,“当是一事两传。《秦始皇本纪》所载是实录,《战国策》所载只是后来的传说”(《战国史》第九章三之《尉缭使用间谍兼并六国的策略》)。我的看法相反,《战国策》所载的是信用度较高的史料,《秦始皇本纪》的所载信用度低,是依据《战国策》的故事加以改造后的编撰插入]。

▲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秦始皇画像

四 尉缭说秦王面相,源于范蠡说勾践面相

顿弱说秦王与尉缭说秦王,是两个有同有异的历史故事。建议用重金收买各国权臣,是这两个历史故事共有的内容。这种共有的内容,表明这两个故事有相通性,可能有共同的来源,或者是同一故事的演变。然而,在顿弱说秦王的故事中,并没有说到秦王政的相貌,这是两个故事最大的不同。由此来看,尉缭说秦王相貌性格的内容,当另有来源。

在尉缭说秦王的故事中,曾经提到智伯、夫差和齐湣王,他们都强大一时,随后被弱小的对手消灭。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吴王夫差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吴越争霸。吴越争霸的胜者和主角,是越王勾践。越国战败后,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消灭了吴国,称霸天下。

在吴越争霸中,范蠡和文种是辅佐勾践的两位名臣,也是铸成越国胜利的两位最大的功臣。灭吴的事业完成以后,范蠡选择了与勾践诀别,乘舟浮海去了齐国,隐居民间,经商致富,成就了另一段辉煌的人生。太史公在《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中写道,范蠡之所以离开越国,隐然的因素,是他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明确的原因,是他对勾践性格的了解,他以为勾践“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范蠡到齐国以后,曾经写信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没有接受范蠡的劝告,继续留在越国,不久,被勾践赐剑自杀,应验了范蠡的担忧。

在范蠡的信中,“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当时流行的谚语,体现了“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家思想,这句谚语,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转述者,就是被刘邦猜疑逮捕的韩信,他在迎接刘邦巡游的现场,被陈平用计逮捕,高声复述了这句名言。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句话,当来源于古代的相面术,其用语套路,常常由某人之“为人 ”开始,然后概括其相貌特征,再判断其性情命运。其典型事例,可见《孔丛子 ·执节》篇,子顺面见魏安釐王说马回面相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魏安釐王问子顺道:“马回这个人,虽然缺少才气文采,却耿直光明,有大丈夫的气节,我想要任用他为国相,可以吗?”子顺答道:“了解臣下者,莫若君上了,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至于说耿直光明的气节,臣下却有些不明白。”魏王道:“为什么?”子顺答道:“听孙卿(荀子)讲过,‘人的面相,眼睛细长,如同猪一样斜看偷视者,必定是体态方正而内心圆滑有奸’。我每每以这种相法看人,千次百次都没有闪失。臣下看马回的面相,对他的身躯体态,没有不感到伟岸的,然而,对他的眼型眼神,甚为困惑。”魏王没有接受子顺的意见,还是任用了马回为相。三个月后,马回果然因为谄谀获罪。

从形式上看,尉缭说秦王与范蠡说勾践、子顺说马回相同,都是相面术的运用,基本用语和套路都在,只是发展得更为周详完整。

从内容上看,尉缭说秦王与范蠡说勾践,也颇为相似,如出一辙。首先,我们来看相面判断的结果。范蠡相面勾践后,判断其性格是“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尉缭相面秦王政后,判断其性格是“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结合上下文,深究其语义,都是说其人困处时能隐忍下士,得意时猜忌害人。最终的结论也相同,不可长久交往,以离去为好。

其次,我们再来说勾践与秦王政的面相。勾践的面相,是“长颈鸟喙”,也就是脖子长,嘴巴尖而突出,属于鸟相,往往指鸟中的猛禽,鸷鸟如鹰类。在相面术中,这种猛禽相的人,当是一种类型,其性格判定,为如同鹰鸷之忍人,即猜忌深且能隐忍的狠人。勾践,正是其典型。秦王政的面相,毫无疑问,是猛禽相,与勾践属于同一类型。

尉缭说秦王,还提到了秦王的声音,“豺声”,如同豺狼的声音。考诸史书,豺声,也是相面术中忍人的特点。据《史记 ·楚世家》,楚国令尹子上相面楚成王的儿子商臣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史记》的这段叙事,来源于《左传》。《左传 ·文公元年》记叙子上说商臣:“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相面术的用语套路更为清楚。

东汉时代,是相面术大行其道的时代。王充《论衡》有《骨相》篇,专门谈相面术的骨体之法。他说,人的命,也就是富贵贫贱的命运,可以观之于骨体之法。人的性,也就是操行清浊的性行(性格为人),也可以观之于骨体之法。他认为,人的性格气度类似,则其骨相体貌也会相近。他明确指出,范蠡说勾践的体貌性格,与尉缭说秦王政的体貌性格,都是相面术的有效例证。

东汉人张衡在《东京赋》中写道:在七国争雄中,“秦政利嘴长距,终得擅场”。利嘴,就是嘴尖锐如同禽类。距,本指禽类爪子后面突出如同脚趾的部分,也可以用来泛指脚。这句话说,七国称雄争霸的天下,宛若斗鸡场,秦王政如同尖嘴长距的雄鸡,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个形象化的比喻,将秦王政的猛禽相,与统一天下的政局直接联系起来。

综合以上的理由,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尉缭说秦王相貌性格,与范蠡说勾践相貌性格,都是古代相面术的运用。从二者的形式和内容相通类似来看,尉缭说秦王相貌性格的故事,应当是套用范蠡说勾践相貌性格的故事发展而来的。通观这个故事的整体,是基于顿弱说秦王的故事,添加上越王勾践的面相类型,改头换面写成后,插入到秦王政十年的记事中的。至于这个故事的编造者是谁,在什么时候编造的?因为缺乏直接的证据,暂时尚不能确定。不过,结合我最近的研究来看,有关秦始皇的故事,较多编造于汉文帝时期,与方士们活跃,主张汉革秦命的一系列活动有关,留待将来再来一一叙说。

五 秦王政的相貌性格

秦王政究竟长什么样子,性情性格究竟如何,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史书中间接的材料,做些合理的推测。

我们已经究明,荆轲刺秦王的记事,出于夏无且的口述,是可信的历史叙事。夏无且是秦王政的御医,常年服侍在秦王政身边,他对于秦王政的相貌性格,乃至心理、病理,当有最确切的了解。在荆轲刺秦王的叙事中,夏无且对于秦王政的行动有准确的叙述。叙述中说,秦王身佩长剑,他拔出长剑后,挥舞自如,一剑将荆轲击倒在地。由此可以推想,秦王政身材比较高大。

叙述中说,图穷匕首见,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刀逼刺秦王的胸部。佩长剑跪坐在案后的秦王,借助荆轲抓住衣袖的力,跳起身来,衣袖被切断,人逃开了去。由此可以推想,秦王政的反应相当敏捷,腰腿的力量都很强。荆轲在殿上桐柱间追逐秦王,追不上,说明秦王奔跑的速度快。荆轲倒地后用匕首投掷秦王不中,当也是秦王机警躲闪的结果。

荆轲刺秦王时,秦王政三十三岁,能用如此身手动作,应对危局,都是他体力、精力过人的体现。史书上说他自己定有工作量,每天批阅的竹简文书须达到一百二十斤,不达标不休息。他在古代那种简陋的交通条件下,一生五次巡游天下,最长一次在外达十个月之久。这些,都需要有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持。

秦王政的父亲,是秦国王子,他的亲祖母,是来自韩国的王女。秦王政的母亲,是来自赵国民间的美女,能歌善舞,身体健康,活力充沛。按照常情常理推想,拥有如此优秀遗传基因的秦王政,不但身材高大强壮,行动敏捷有力,而且相貌堂堂,智力、精力、体力都超凡出众。

读史书,不但要察言,更要观行。较之于听信大而化之的宏论,关注实际上发生的事情更有价值。考察秦王政的性格,从他的为人行事,特别是与游士客卿、大臣将相如何相处来观察,是一种有效的角度。

考察史书的记载,秦始皇并无礼贤下士到了谦卑低首的美事,也没有得志时简直要吃人的恶迹。在他一步一步执掌国政、统一天下的漫长过程中,从来没有破格提拔过游士,如同他的父亲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他的曾祖父秦昭王任用范睢那样。

秦始皇与游士客卿、大臣将相的关系,最可见于他与李斯间,可谓是日积月累构筑起来的信任,李斯积劳积功而被提拔任用至高位。就二人间的君臣关系而言,可谓是善始善终。

李斯与秦始皇的关系,是秦始皇时代君臣关系的缩影,反映出来的历史实相,是政治稳定,君臣关系和谐,吏治有连续性。这种连续而稳定的君臣关系,也可以从蒙氏和王氏三代仕宦于秦王政,蒙敖、蒙武、蒙恬、蒙毅,王翦、王贲、王离,皆被信任重用的事情中看得出来。

从这种难得的君臣关系来看,秦王政的性格完全不同于越王勾践,不是猛禽型的猜忍人,而是能够长久相处,可以善始善终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君王,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有相似之处。

古代的相面术,以相貌的类型配对性格的类型,再做命运的预测。《后汉书 ·光武帝纪》记载刘秀面相说:“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七尺三寸,以汉代一尺23.1厘米计,约1.68米。日角,额头有突起如日,也就是龙额。意思是说,刘秀中等身材,须眉秀美,大嘴巴,高鼻梁,龙额突起。以面相的类型而言,属于龙相。

东汉时代,是谶纬盛行的时代,河图洛书之类的纬书,被奉为经世致用的经典,面相兆相之术,也大行其道,刘秀的面相,与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御览》卷八六引用了《河图》的一条材料,难得地说到了秦始皇的面相:“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手握兵执矢,名祖龙。”[笔者关注这条材料,承蒙张玉春先生所教。张玉春先生的意见,参于氏著《秦始皇容貌考辨》,《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虎口,如同老虎的嘴,大而有力。八尺六寸,约合1.99米。围,腰围。七围,若以手围计算,大约与身高相近。这种大腰围与大身长相近的说法,当是相面术中用来形容身材高,体型大的夸张套话。《魏书·崔辩传》说,崔辩的儿子崔模“身长八尺,围亦如之”,就是史书类似的例子。两相对照,秦王政的这种面相,与刘秀类似,也是龙相,且是龙之始祖,祖龙相。

龙相刘秀的性格,被称为“谨信”“谨厚”“直柔”。“谨信”,谨慎而信用,不轻信不轻疑。“谨厚”,谨慎而厚重,不轻举妄动。“直柔”,直率柔韧,能容能忍。在开国之君的众多同类中,刘秀突出的特点是不诛杀功臣,与将相大臣能够长久相处,可以善始善终。想来,政局形势之上,也是性格使然。

开创秦王朝的嬴政,在不诛杀功臣,与将相大臣能够长久相处,可以善始善终这个特点上,与刘秀相通类似。想来,同为龙相的秦王政,他的性格类型,当也与刘秀相通类似。我在《秦谜》一书中,通过对于秦王政前半生的考察,曾经对秦王政的历史形象做过一个概括:称他为强势雄君。说他的人格是隐忍顽强,坚决果断;他的政风是谨严明察,知过即改。如今,结合新的考察,我们可以补充他的性格:谨信厚重,不轻信不轻疑;直率柔韧,能容能忍。至于他的种种过失和性格缺陷,我们留待将来再来细说。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

尾 声

秦始皇的相貌,因为没有图像,也没有可靠的文字记录,成为永远的谜。如果有一天,始皇陵被打开,他的遗骨还有存留,通过 DNA的复原,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接近真相的画像。不过,即使是真正得到了这样一幅画像,也是接近真相的推测性画面而已。

(选自作者新著《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世纪文景,2025年,即出。)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4年第12期

1 阅读:12

考古研史赏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