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甲骨文伪造?甲骨刻字,在商代很“easy”,工具方法都已了然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11-24 06:56:01

网上在讨论西方伪史,有人站出来说话了——中国商代的甲骨文是真的么?那个时候的古人靠什么能把字刻到甲骨上?

这大约是少见多怪了——在甲骨上刻字,对殷商先民来说很“easy”!

上世纪30年代的殷墟考古,就发掘出土了青铜刀、青铜锥。

甲骨大家董作宾先生考证后说:“这大概就是殷人契刻文字的工具”。

上世纪末以来,殷墟继续出土了若干青铜小刻刀和小铜锥。

还不仅如此。

上世纪50年代,发掘著名的武官村大墓,出土了碧玉刻刀。

学者们研究后确认,此为“仿当日实用刻刀而模制者至今锋利可刻划龟甲”。

(1.殷墟出土的刻字刀;2.妇好墓出土玉刻刀;3.多处遗址出土铜刻刀)

这些碧玉刻刀是“礼器”,未必真用来契刻龟甲,然而可以在龟甲上契刻甲骨文是确实的。

别忘了,不论是龟的“腹甲”还是“背甲”亦或牛胛骨,如果说“硬度”,大约也就在3度左右,而玉石一般都在6以上。

1976年,殷墟妇好墓又出土玉质刻刀20多件,多制成动物形象,当为有很高价值的工艺品“礼器”。

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是占验后的结果。

董作宾先生说,在发现的甲骨上的“卜辞有仅用毛笔书写而未刻的,又有全体仅刻直划的,可见是先写后可”。

他还说:“如果不写而刻,那么在每一个字的结构上,稍繁的便不易刻,何况每一笔画,又须刻两面刀锋。一个字尤难先直后横,何况全行?何况全版?”

以上均见董作宾先生1933年的《甲骨文缎带研究例》。

(木版刻字示意图)

此意见,曾被学界广泛接受。

不过,50年后,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有了新见解。

他认为:“书写的字既然较刻辞为粗大,且常与刻辞相倒,所以书辞并非为刻辞而作的,更不是写了忘记刻的。刻辞有小如蝇头的,不容易先书后刻,况且卜辞所常用的字并不多,刻惯了自然先直后横,本无需乎先写了做底子。”

另有一些学者,在做了模拟刻写甲骨文后亦提出:“估计一般不必书写起稿,而是依靠熟练的技艺,以刀为笔信手刻来而成的。”(见赵铨、钟少林、白荣金等《甲骨文字契刻初探》)

董作宾先生的推论,是基于后世木版刻版工人的“刀法”,先直后横,所以认为:“卜辞既经写,就一手执版,一手提刀,为的版是向着自己,所以就先刻纵笔及斜笔,刻完了横转过来,再一一补足横划。”(见前注一书)

然而,学者们进行的最新模拟刻字实验的成果表明——“刻时无论横竖,凡直线均为推刻而成。但推刻的顺逆则根据骨料的形状而定,以便于把握及运刀为准,不受任何限制”。

(甲骨文契刻笔画顺序和运刀方向)

对照已发现的甲骨锁客卜辞,学者们发现——

在骨料左下方边部刻字,竖划大多由上而下,横划大多由右而左。在骨料中部刻字,笔顺便可灵活掌握。

由此可知,殷商及周,甲骨上的“卜辞刻字基本上应是一字刻完再刻一字,而不是许多字先竖后横地刻。为了减少转动骨版的次数而采用通篇或通行先竖刻后横刻的了;流水作业法,不见得是普遍规律。”(见赵铨等前书)

这是说,殷商时契刻甲骨,同后世的木版刻版是有很大不同的。

非常重要的是,通过仔细研究甲骨文契刻的刀法发现,殷商时期的刻字“笔顺”,竟然与现代人的书写“笔顺”基本一致——只能说,这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

1 阅读:150
评论列表
  • 2023-12-15 07:10

    骨竹可以契刻,寿山石也能刀刻。于是乎很多砖家权威连试试都不要,就玉器也是刻瓷器也是刻的胡编乱造一气,信不信钻石也刻出来的[得瑟]编排的名词都幼稚可笑,什么掏挖掏搅磋磨推磨,不一而足。古人说的玉曰琢,石曰磨,那就是放屁,他的臆造编排才权威呢[得瑟]

  • 2023-12-15 07:12

    名不正则言不顺,连名词都还一塌糊涂的,能搞好古玩的事?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