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天子-汉元帝

君达看文物 2025-02-17 05:20:10

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在位,史称“汉元帝”,为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之子。

生平经历

• 早年经历:刘奭出生于宣帝流落民间时期,二岁时随宣帝即位回归皇室,八岁被立为太子。少年时,宠幸的司马良娣去世,他悲愤发病,此后一直虚弱多病。

• 初登帝位: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前48年1月10日),宣帝去世,刘奭即位,改年号为“初元”。他重用儒臣萧望之、周堪等,与外戚、宦官势力产生矛盾,最终萧望之被逼自杀,外戚、宦官势力逐渐坐大。

• 大权旁落:刘奭生病体弱,不再亲躬政事,将朝政全部委托给宦官石显。石显擅权,排斥异己,导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

• 中年去世:竟宁元年五月壬辰日(前33年7月6日),刘奭病逝于未央宫,终年42岁,葬于渭陵,谥号“孝元皇帝”,太子刘骜登基。

施政举措

• 政治方面:全面施行儒生政治,重用名儒,将昭、宣帝时期仅数百人的博士弟子扩大到千人规模,在各郡设置教授《五经》的官职,使读经做官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 经济方面:受儒家贤良文学财政思想的影响,减少政府对财政经济方面的干涉,注重财政蓄积,推行节俭政策,如压缩皇宫开支、毁郡国庙以减少宗庙祭祀费用、废除徙陵国策等。

• 民族关系方面:派王昭君到匈奴和亲,使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保持了友好关系。对西域罽宾国不加惩戒,只断绝来往以示警告,还放弃了汉武帝时在海南设立的珠崖郡。

历史评价

• 汉元帝开启了西汉的礼制改革,使儒家思想渗透到政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

• 他疏于政务,将权力委托给宦官石显,导致石显擅权,纲纪紊乱,吏治腐败,同时废止徙陵政策,破坏了汉初以来打击豪强、巩固中央集权的努力,最终使得国势日衰,西汉王朝由盛趋衰。

史高与萧望之相比,一个是地下的泥淖,一个是天上的云彩。萧望之是学大师,事事都站在德行的高峰,一副万世师表的模样。在家的理想境界里,当其位就要有其能,更要谋其政。史高无德无能却被封为大司马,深怀士理想的萧望之不服。萧望之身为顾命大臣,就想履行他的职责,驱除史高,架空他的权力同时封了三位顾命大臣,宣帝的目的是希望实现三角稳定,互相制衡。然而萧望之和周堪的相似性很强,他们俩都代表士大夫,只能算是同一股势力。萧望之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周堪是齐郡(今山东淄博东北)人,他俩是老乡。

他俩都曾拜夏侯胜为师,钻研《尚书》,师出同门。萧望之是太傅对《齐诗》研究精深,周堪是少傅。这么多相似性叠加在一起,他俩就相当于站在同一条船上。更重要的是,他俩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无能而居高位的外戚史高于是,三角计划蜕变为两极对抗,即萧望之联合周堪对抗史高。史高是外戚势力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要与泰山比雄,就必须找寻另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皇室子弟,学术大师刘向。

刘向,原名刘更生,汉元帝死后,改名为刘向。刘向颇有才气,编辑过《战国策》,撰写过《说苑》等好书,萧望之对其很欣赏。刘向祖上是随刘邦征战天下的刘交。刘向是刘交的第四代子孙,自然维护皇权,深得萧望之器重。萧望之周堪和刘向志同道合,三人组成一个反外戚的士大夫联盟。

为了扶正刘奭,萧望之与周堪联名推荐刘向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任职后,刘向的任务就是陪在皇帝身边,监督皇帝过失,善言劝谏。萧望之安排刘向在刘卖就是给刘奭我寻一个引导人,以免他误人歧途。模影帝后,朝臣上书,推荐张敞为刘卖的老师。张敞面目有些凶恶,众人@是刘奠没有毅力,心志不坚。

黄丝毫没有断事能力,为自己任命一位太傅,也要咨询老师萧望之。萧望得若他教导刘奭,也许能改变刘奭懦个性。之盛不同意,说张敞言行轻佻,不适合当太傅。张敞为妻画眉,爱逛风流之地始街,人人皆知。刘奭听萧望之如此说,默然同意。但张敞乃有才能之人且声8运播,不能永远屈居在地方。于是萧望之调张敞回朝,安排他任左冯翊,打击

黑恶势力。然而,命令刚下,张敞就死了。刘卖生性好动,没有定性,爱东逛西游,刘向不能时常陪伴。为了皇帝安全萧望之另外给刘奭安排一名跟班,命他随时跟随刘奭。此人名叫金敞,担任侍中萧望之不用张敞这等高手,而起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除了顽固外,更是忌妒心作祟。同朝为官,萧望之不能容人,必然自堵后路。

刘询刚死,萧望之就急忙安插人手在刘奭身边,组建士大夫联盟,意图很明显。史高虽无能却不是傻瓜,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刘奭在萧望之的掌控之中,无论大事小事,都咨询萧望之却不咨询史高,史高就有名无实,他已被萧望之架空。掌控刘奭后,对萧望之而言,史高就没有太大威胁了

大司马一职自产生以来,都由外戚担任,外戚的势力很强。史高是刘询任命的大司马,虽然权力很大,但在萧望之的摆布下,已是有名无实,史高心中自是愤懑。萧望之架空外戚,手段之快犹如闪电,让史高措手不及。

兵来将挡。萧望之拉帮结派,抢占地盘,史高也要组建联盟,全力反攻。外戚跟皇族表面是亲家,实质是仇敌,自吕雉专政以来,无不如此,因此史高不能拉皇族。史高无德无能,没有才学,也无法拉拢士大夫。正当绝望之际,史高脑里灵光一闪,决定拉拢宦官。萧望之能架空史高,全因安插刘向和金敞在刘奭身边。如果史高能拉拢宦官,萧望之联盟就遇上对手了。

史高想报复萧望之,仆射石显帮了很大的忙。

原本,石显有一位上司,名叫弘恭。弘恭是中书令,负责管理宫廷事务,石显是事务执行官。石显是沛人,弘恭是济南人,他俩早年不守规矩,被罚官刑宫刑后,石显苦学法律,期盼在皇宫谋职,刘奭称帝不久,提升他为中书令。史高找石显商议组建外戚一宦官联盟的大计后,石显越发极力讨好刘奭。生性的刘奭更需要石显这种人的哄骗。刘奭没有处事能力,身体虚弱,意志力也很弱……每当奏章很多时,他就让石显代劳。一旦掌控批复奏章的大权,就掌控了处治天下的权力,石显自然很乐意。

石显乐意代劳,刘奭顿觉轻松,抛下国家,一心钻研音乐艺术。在第一局通过刘向和金敞的手,萧望之掌控刘奭;在第二局,通过石显的手,史高掌控刘奭。两大联盟组建后,刘奭的皇权就是他们所欲争夺的东西,围绕刘奭,双方决定火拼。最终,士大夫集团在不断争斗中走向灭亡。

昭君出塞

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了五个单于争统治权的斗争,争来争去,形成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南北对峙的局面。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便带兵南移,投降了汉朝。

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汉宣帝像对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城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在长安住了一个月,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长乐卫尉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带领一万六千名骑兵护送他回去,还派人先后送去了三万四千斛粮食接济匈奴人。

汉宣帝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也就是汉元帝。没过几年,匈奴郅支单于攻人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于是汉朝联合西域各国,打下了郅支城,杀死了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便稳定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又一次来到长安。他为了表示要和汉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心意,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以前,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代替公主出嫁。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皇宫,就好像飞鸟被关进了笼子失去了自由,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被放出宫去。可是现在要远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与中原大不一样,因此,她们又都犹豫起来,不愿意报名应选。

有个姓王,名嫱,字昭君的宫女,出身于平民家,幼年念过几年书,刚被选人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她听说奴要与汉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奴和汉制好的大事,便报名应征到奴去。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察明了元帝。元帝吩咐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为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奴语言,并教她演奏琵、胡琴等从西域传人的乐器。王昭君聪明勤学,没过多久就都学会了。

到了迎亲那天,呼韩邪单于亲自来长安城迎娶王昭君。汉元帝赏赐他们许多财物,并设宴为他们送行。他们离开长安去匈奴的时候,文武百官列队送行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的情绪出发了。这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昭君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起琵琶,琵琶声凄婉悦耳,美艳动人,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表达的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作汉明妃,于是《昭君怨》就又被人叫作《明妃怨》。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她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牧民的一些风俗习惯。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更加发达,奴出现了人丁兴旺、牲畜遍野的繁荣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与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便不能轻易回到汉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热爱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经常派人送信回去,有时还叫单于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产奉献给汉朝皇帝。汉朝皇帝也回赠一些金银珠宝和绸缎。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遗嘱,要求死后将她安葬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以便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后,她的子女们在呼和浩特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远望昭君墓,墓表黛色溟蒙,因此,后人又把昭君墓称为“青家”。

王昭君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关系,自愿远嫁奴,从此以后,奴和汉朝长期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未起冲突。昭君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作出了贡献,她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称赞。

汉元帝在位期间在军事上主要有以下措施:

• 陈汤平灭郅支单于:汉元帝即位初期,匈奴郅支单于因汉朝扶持呼韩邪单于而心生怨恨,勾结康居王在都赖水畔兴建郅支城,向汉西域发展势力,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昭三年(前36年),陈汤、甘延寿部署汉兵、胡兵共四万多人,分南北两道前进,直达郅支城,围兵城下,四面围攻,斩杀郅支太子、名王及郅支军1518人,俘虏145人,降军千余人。此后,西域维持了近40年的和平,丝绸之路也畅通无阻。

• 昭君出塞:匈奴在经历郅支单于被灭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要求与汉称臣。汉元帝以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使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保持了友好关系,稳固了汉朝北部边疆。

• 对西域罽宾国采取警告措施:罽宾国曾杀汉使,汉元帝没有大规模出兵征伐,只是断绝与罽宾国的来往,以示警告。

汉元帝对西域罽宾国采取警告措施的具体背景如下:

• 地理位置因素:罽宾国位于古羌国和大月氏之间,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距离汉王朝行政中心非常遥远。罽宾国国王认为汉兵难以到达,所以对汉朝的态度较为轻慢,不服从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 外交冲突:罽宾国老国王乌头劳死后,他儿子代派使者前往长安进贡,要求建交。汉元帝派关都尉文忠护送罽宾国外交官回国,不知何故,罽宾王代又打算杀害文忠。文忠发觉后,联合容屈国王子阴末赴杀死了代,并立阴末赴为罽宾王。

• 杀害汉使:后来军侯赵德出使罽宾国,与阴末赴失和。阴末赴将赵德锁起来,还杀了副使以下的七十多人。事后虽派使者到长安上书谢罪,但汉元帝难以判断真假,这一行为严重挑衅了汉朝的权威和尊严。

• 汉朝内部因素:汉朝自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积极经营西域,但到汉元帝时,国力有所衰退,远程投送军事力量的能力有限,难以对遥远的罽宾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汉元帝对西域罽宾国采取驱逐使者、断绝往来的警告措施后,罽宾国的态度未见明显转变。具体情况如下:

• 短期态度:短期内罽宾国没有向汉朝服软或表现出明显的友好姿态,依旧没有对杀害汉使等行为有实质性的歉意和改正举措,双方处于断绝往来的状态。

• 长期态度:汉成帝时,罽宾国又派使者到长安谢罪,试图恢复与汉朝的关系,但并非真心归附,其目的主要是获得赏赐和与中国从事商贸的机会。之后虽无政治从属关系,罽宾国使者仍数年一至,想与汉朝通商。

汉元帝时汉朝与罽宾国曾断绝往来,汉成帝时罽宾国又派使者到长安谢罪,试图恢复与汉朝的关系。恢复往来后,虽无明确史料详细记载双方具体贸易活动,但可根据当时丝绸之路贸易的一般情况及西域与汉朝贸易的整体特点推测如下:

• 汉朝输出商品:

• 丝绸织物:汉朝的丝绸闻名于世,轻柔华丽的绢、罗、绮、锦等丝绸织物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罽宾国使者及商人会购买或获赐大量丝绸,用于贵族服饰制作或在当地转售。

• 金属制品:汉朝的铜器、铁器工艺先进,如铜镜制作精美,具有实用和艺术价值,铁制的农具、兵器等也深受西域各国欢迎,可能会出口到罽宾国。

• 茶叶瓷器:茶叶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瓷器虽在汉代未达后世的高度,但陶制器具等也可能作为贸易商品,被带到罽宾国。

• 罽宾国输入商品:

• 香料珠宝:罽宾国位于中亚、南亚交通要冲,可能从周边地区获取香料,如乳香、没药等,以及各类珠宝玉石,如绿松石、青金石等,带到汉朝交易。

• 毛毡毛织品:罽宾国畜牧业发达,毛毡、毛毯及毛织服饰等制作工艺成熟,其毛织品以独特的工艺和风格,可能会输入汉朝。

• 特色动物:西域各国常向汉朝进贡或交易马匹等动物,罽宾国可能也会向汉朝输入当地的优质马匹或其他特色动物。

罽宾国和汉朝之间的贸易往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使双方的特色商品得以流通。汉朝的丝绸、瓷器、金属制品等传入罽宾国,这些物品不仅体现了汉朝先进的工艺技术,也影响了罽宾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例如,丝绸的传入可能改变了当地贵族的服饰习惯,让他们接触到更为华丽的穿着风格。而罽宾国的香料、珠宝、毛织品等进入汉朝,丰富了汉朝的物质文化,香料的使用影响了汉朝的饮食、宗教和生活习俗,珠宝的传入也为汉朝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

2. 艺术文化交流:随着贸易的进行,艺术风格也相互影响。罽宾国地处中亚、南亚的交通要道,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其艺术风格独特。汉朝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可能通过贸易往来传播到罽宾国,同时罽宾国的艺术元素,如佛教艺术中的造型、图案等,也可能随着贸易路线传入汉朝,对汉朝的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启发。例如,佛教艺术中的一些装饰图案和造型可能被融入到汉朝的建筑、工艺品中。

3. 宗教文化交流:贸易路线也为宗教传播提供了便利。罽宾国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佛教可能随着贸易往来逐渐传入汉朝。商人、使者等在贸易过程中传播佛教思想和文化,促进了佛教在汉朝的传播和发展。同时,汉朝的一些本土信仰和文化观念也可能在贸易交往中传播到罽宾国,影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4. 语言文字交流:贸易活动需要双方进行沟通交流,这就促进了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学习。汉朝的商人、使者可能会学习一些罽宾国的语言,以便于贸易往来,而罽宾国的人也可能学习汉语。语言的交流有助于双方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5. 生活习俗交流:贸易往来使得双方人民有机会接触到彼此的生活习俗。汉朝的礼仪制度、饮食文化等可能对罽宾国产生影响,而罽宾国的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也可能被汉朝人民所了解和接受。例如,罽宾国的饮食中可能使用的一些香料和食材,通过贸易传入汉朝后,逐渐被应用到汉朝的饮食制作中。

综上所述,罽宾国和汉朝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物质的交换,还在艺术、宗教、语言、生活习俗等多个方面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记载汉朝与罽宾国贸易往来的历史文献主要有以下两部:

• 《汉书·西域传》: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详细记载了罽宾国的国都、方位、人种、地理、气候、物产、建筑、织造、饮食、市场、钱币、家畜、奇物等情况,还重点梳理了罽宾与汉廷的政治外交关系,其中包含双方贸易往来的一些背景及相关事件,比如罽宾国使者借朝贡之名行贸易之实等内容。

•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二》:其中记录了罽宾国因贪图汉朝赏赐和想与汉朝通商,其使者数年来中国一次的情况,还记载了杜钦对王凤分析与罽宾国通商的利弊等内容,从侧面反映了汉朝与罽宾国之间贸易往来的一些情况和汉朝对与罽宾国贸易的态度。

记载汉元帝的古籍主要有以下几部:

• 《汉书》:由东汉班固编撰,其中的《元帝纪》专门叙述了汉元帝刘奭在位十六年的史事,对他的“多才艺”“好儒”等特点及在位时的政治举措、用人情况、社会状况等都有详细记载。

• 《资治通鉴》: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其中关于汉元帝时期的内容,对汉元帝在政治决策、宫廷斗争等方面的表现有所记载,如对石显与萧望之之间的派系之争中汉元帝优柔寡断的描述。

• 《通鉴答问》:为南宋王应麟所著,考证《资治通鉴》的历史真实,其中所记始自周威烈王、终于汉元帝。

• 《芸经楼纲鉴易知录》:有汉元帝相关部分的内容,对汉元帝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有一定记录。

0 阅读:4

猜你喜欢

君达看文物

君达看文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