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故事(二)

君达看文物 2025-02-18 05:39:28

清明赏花饮酒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时间大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农历三月)前后。这里的清明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节日来说,它因与寒食相近(只差一天),往往两者并称,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等风俗活动。这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俗演为节日的节气,与酒的关系也很密切。

上坟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这一活动必须有酒的参与。《帝京景物略》云:“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桥马后挂褚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清通礼》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北宋词人柳永仕途困顿,一生浪迹于花街柳巷、青楼红粉之间,所作多“低吟浅唱”、“偎红倚翠”之词,深得歌妓舞姬的喜爱。相传他客死襄阳后,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靠与他私交甚笃的妓女集资才得以人土。后来每到清明,她们都携酒带菜,赴其坟地祭扫,相沿成习,识与不识者纷纷前往,乡民们称之为清明“吊柳七”或“吊柳会”。

扫坟祭祖表达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追忆者虽已矣,存者仍须生,那堆堆坟怎能不触发生者,但有月无情、人生有限的种种感慨呢?“水落浑黄风晦复不知节物是清明。道旁新冢悲欢尽,柳下长亭聚散轻门静靴鞑归燕逐,沙寒岑管过渔惊。河南禁酒河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曾云归去总天涯,三尺荒坟万古家。若个年年吊寒食,半飘清酒滴桃花”。相识者的古墓也好,不识者的新坟也罢,在诗人心中激起的都是无限的凄楚和感伤。当然,也有人比较达观,认为死者虽去,来者更多,长江后浪推前浪,用不着凄惶惶抛不尽哀思泪,倒应该兴冲冲端起眼前杯:“清明今日是,原上一经过。新葬冢无数,未来人更多。此生曾悟否,樽前且醉歌”。

告祖宗坟茔是一个人根之所系,倘若清明日异乡飘零,不能前往祭扫,便会顿生断肠天涯之情,思乡怀人之意,觉得自己是断了线的风筝,迷了航的孤舟,没有归宿,心头怅惆。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感情:“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此时此刻,大概只有酒可抚尉那孤寂的心、忧郁的魂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个有着双重感情色彩的节日,不仅有上坟孙客祭扫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赏纵情玩乐的欢笑声。唐时清明前后,新及第的进士不是初会于杏花园据伏于曲江边。香花园之会名叫“探花会”,宴前霸名年轻英俊的进士为“探花”,然后大家开始游园踝名花先为别人所得,他们两人就要被罚酒。白居吴文英等人也都对文人雅士清明节赏花饮酒的清兴离情有着生动的描写:

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小院回罗绮,深房理管弦。此时无一盏,争过艳阳天。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瘞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叶小关是员办星女

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专司土地的神灵特别地受人尊重和推崇(土地崇拜),因而人们为它特设了一个节日一-社日。社日分春社和秋社,具体日期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正是春分、秋分前后。祭祀社神的规模大小不等,形式比较自由,适应了居住分散的乡民的

每逢春、秋社日,人们便拿着酒肉糕点,在田间、大树下搭起祭坛或草屋祭社神,甚至不直接从事农业生需要。产的统治阶级也参与这种活动。不过,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娱乐,与农民的虔诚有着根本的不同:“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呈雳于纸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春社重午重九齐期如此”。

由于社日是广大农民的真正节日,农民不但人教们多,而且质朴豪爽,所以社日之饮往往都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唐诗人王驾有诗写道: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埘半掩扉。

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人们都匆匆忙忙赶社去了,连猪圈、鸡窝都没来得及关好(平常这是农民最关心的事)。大家玩得非常尽兴,不少人喝得酩酊大醉,直到夕阳西下、日近黄昏时才在家人的搀扶下歪歪斜斜地回家。

宋诗人梅尧臣有诗写道:

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寂寞赛田鼓,坛边伺肉鸭。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诈;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春社到来之时,人们开怀畅饮,比赛田鼓,鼓助酒兴,酒助鼓威,热闹非凡,直到天近黄昏,才大声说笑着尽兴而归。苏轼有词写道:

施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日 绛寒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下半阙的社日盛况很是生动感人。那些行动不便的10童都赶去参加春社,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更不必逢此喜庆之日,老人们也顾不得长者之尊了,放猛喝,这不,天快黑时道旁还横躺竖卧着醉老头

当然,农民迎社日绝不是仅仅为了趁机欢乐一天成。他们有着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通过祭祀求得土地神的保护,祈求风调雨顺,换来一个丰收年,中国农民的实用主义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输罢官租不入城,秋风社酒各言情明年二月逢春闰,细雨长堤着耦耕。

端子饮黄雄酒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铿日。“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即初始,午乃十二地支之一。原来端午只意味着每月初五日。由于“五”与“午”同音,因此,端五又叫“端午”,后来特别将五月五日称为端五。唐时为避玄宗生日之讳,特将“端五改为“端午”。从此,端午节的名字就固定了下来。

端午节的内容主要有两项:悼屈原,辟邪恶。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每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正道直行,刚直不阿,为实现“美政”理想同奸佞群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以死进行了最后的抗争,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丽之歌。相传他是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的,江中的渔夫闻讯泛舟赶来打捞,费尽周折也未见到他的尸体。

一个渔夫拿出为准备的粽子等物扔进江中,一个老医生拿出一坛子能酒倒进江里,说是这样可以保护屈原的尸体不为较论兽所伤害。因而,后世悼念屈原时就多与酒发生了系,甚至把他的《离骚》当成了与酒一样须臾不可离。宝物。《世说·任诞篇》云:“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成名士。清人屈绍隆提出和酒读《离骚》:“一叶《离骚》酒樽,滩声空助故臣哀”。宝廷更认为以《离骚》佐酒远胜佳肴美馔:“《离骚》少所喜,年来久未温。姑作下酒物,绝胜肴馔陈。”

当然,仅喝点酒、读读《离骚》是远未得屈原精神的真髓的,真正的有识之士都只把酒当成形式,把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肠当成悼念的实质内容。唐末洪州将军在《题屈原祠》中写道:“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祠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耐酒,大夫原是独醒人”。宋人徐渭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一诗,也表达了对原的钦敬和哀悼:“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人犹见独醒人。”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旧时,每逢端午,不少地区都有饮雄黄酒以驱除疾病的习惯。“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恶、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食之,轻身、神仙。”唐时因科举失意遭到夫人耻笑的杜羔,动乱年间丧父丧母,痛不欲生,眺号终日,几致神经失常。其妻赵氏赠午节采摘许多夜合花,晒干后装入丈夫的枕套。疆稍有犯病迹象时,即掏一把泡在酒中让他饮用,马平委无事。有些地方,端午节还饮菖蒲酒、门插艾叶

俗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有不少地方(尤以避恶气。其是北方)并不把端午当成“恶日”,相反还把它当成喜庆之节来看待。

唐玄宗在《端午壬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了端午佳节皇宫盛宴的欢快情况,美味佳肴,醇醪琼液,树荫浓郁,清风徐徐,他们君臣欢饮终日,吟诗作赋,好不逍遥自在。

中秋饮酒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盛大节日:中秋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秋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但中秋成为节日,是到了隋唐才约定俗成的。

中秋节以赏月、拜月、玩月为主,又称“月节”或“月夕”。之所以选择八月十五这一天赏月,是因为一年之中这一天的月色最皎洁。看物月与酒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不少诗人都既嗜酒如命,又以月为魂。在月光明媚、清辉遍洒的中秋之夜,二三学子载酒赏酒,吟诗作赋是最让骚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唐代诗人裴夷直就曾同隐居香山的白居易中秋夜荡舟洛河,载酒玩月,兴酣意浓,挥毫成诗: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

苍龙颌底珠皆没,白帝心边境乍磨。

海上几时霜雪积,人问此夜管弦多。

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成波。

中秋月不仅是仕途畅达者的朋友,更是人生困顿的知己。贞元十四年,天早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愈和张署,直言劝戒唐德宗减免关中徭役,因而触怒颜,同时被贬,韩愈任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张署任临武(今湖南临武)令。后来,韩愈改任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在此情景上,中秋之酒就成了安慰他们痛苦的灵魂、缓解他们郁结的情绪的灵丹妙药。月与酒的双重效应,使他们始于沉痛,终于旷达: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甜本洪福中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好中中国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月明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翹ª碑饰累夯侉港统痛坜迀弗袂!日

这种把酒赏月、吟诗作赋的习俗,唐以后的骚人墨新115客也都非常欣赏,视为雅事。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写于中秋夜通宵长饮之后。清诗人陈澧也写出了中秋夜饮的清兴:

中秋一醉不嫌迟,莫负今朝把酒后,

人有幽怀爱深夜,天将明月答新诗。

四山雨气全成水,一桁楼阴倒入池。

野鹤闲鸥都睡了,此时清兴有谁知。

诗人们太喜欢乘中秋明月把酒吟诗的雅举了,以至于即使中秋无月,也要照饮照写,仿佛不如此就蹉跎了佳节良辰似的。显然,在这里把酒吟诗已经成了“有意味的形式”,明月本身倒成了不那么紧要的东西。早在汉代,中秋无月时就有人写古乐府曲《霜娥怨》弹琴宴饮。宋时,王琪为迎中秋早早备好了宴席,不巧碰上了阴天,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朗诵着“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的诗句去找好友晏殊。晏殊正为中秋无月而闷闷不乐,闻之大喜,立即穿衣起床,与他“相与乐饮达旦”。大文豪欧阳修,一次与诗友王君玉备好酒席唤来歌女共迎中秋,不巧碰上了一场大雨,但仍饮和酒赋诗自娱,长夜不倦:

里理池上无皓魄,樽前殊未减清欢。

渠孵绿醅寒中立,绿粉尤宜烛下看。

罗绮尘随歌扇动,管弦声杂雨荷干。

客舟闲卧王夫子,诗阵教谁主将坛。

明成祖有一次中秋开宴赏月,结果月为浓阴遮盖,郁郁不乐。在旁侍宴的大才子、翰林学士解缙见状,口占《落梅风》词一首,并赋《中秋不见月》一章以助兴:

嫦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著臣见。拚今宵倚栏不去眼,看谁过广寒官殿。

吾闻广寒八万三千修月斧,暗处生明缺处补。不知七室何以修合成,孤光洞彻乾坤万万古。三秋正中夜当午,佳期不拟嫦娥误。

酒杯狼藉烛无辉,天上人间隔风雨……。成祖览大喜,与君臣边饮边聊,夜半后明月复出,清遍地,不由称赞道:“解缙真才子,夺天手也。”命官人“添酒回灯重开宴,”尽欢而散。

中秋夜饮酒赏月不独诗人喜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也都乐此不疲,只不过他们没有诗人那份文才,难将所感诉诸诗篇罢了。据《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的近臣苏颋,在一年中秋的宫廷“文酒宴”上忽发奇想,提出“清光可爱,何用灯烛”,被大家欣然采纳。《东京梦华录》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在中秋节前,所有酒店皆卖新酒,所有酒楼皆重新结彩,装饰门面。中秋夜赏月之时,富贵之家,结饰台榭;庶民百姓,争占酒楼玩乐。南宋时此风更胜,王孙公子、富家巨室“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自不必说,一般人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贫困人家,“亦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干炼中为一昏医如民

中秋节,赏月节;中秋节,饮酒节;中秋节,吟诗节。月、酒、诗的三位一体,铸成了炎黄子孙所最喜爱的秋季盛日--中秋节。

0 阅读:2
君达看文物

君达看文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