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钱若渴树财神
钱有钱神,财有财神。如果说把金钱尊为神灵,反映了人们在金钱万能魔力面前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奴隶心态,那么,把某些神通广大或者致富有术的人拜为财神,则毋宁说反映了人们求钱若渴发财心切的趋利愿望。中国近代民间中的财神信仰可谓五花八门。从分类上说有正财神,也有偏财神;有文财神,也有武财神;有准财神,也有活财神。从人物来说,赵公明、关公、比干、范蠡是财神,五路神、五圣、华光大帝、金元七总管、利市仙官、招财童子是财神,灶王爷、无常鬼是财神,石崇、蔡京、沈万三、严嵩、虞洽卿乃至乞丐也是财神。

器国自谌蛋隆登网安系缩击早中国民间财神信仰与财神崇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财神并非指的是“财”而是“人”,不是指的一个“人”,而是指的一群“人”。就是说,在中国民间财神信仰中,财神是一个群体,是一个来源极不相同、意义互不一致的各种神的集合。它同时说明,在中国近代社会里,金钱和财富固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发财致富的途径不一样,人的观念信仰也各不相同。中国民间的财神,是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们所推出的不同偶像,反映出民间各色人等在不同财神身上寄托的不同愿望和要求。

先说中国民间祀奉的第一财神赵公明即赵公元帅。赵公明在民间信仰的诸多财神中属于正财神中的武财神。据最早出现赵公明名字的东晋干宝撰写的《搜神记》记载,赵公明本不是财神,而是天帝手下的一位将军,曾为天帝派往人间,率领部下索取人命。梁代时,道士陶弘景《真诰》一书,转称赵公明为掌五方之气的一神。其后,到元、明两代,赵公明先后被传说为“下取人、行时病”的瘟神和“除瘟翦疟,保病灾”的吉神,号称“正一玄坛龙虎赵元帅。”赵公明真正坐上财神爷的宝座,接受民间的香火朝拜,是在明代许仲琳写了他的天才作品《封神演义》以后。

明代黄斐默《集说诠真》引《封神演义》云:
姜子牙相武王伐纣。峨眉山道仙赵公明助商,五夷山散人萧升、曹宝助周。交战,各行道术。公明将缚龙索、定海珠祭于空际。萧升将落宝金钱向空抛掷,索珠随钱堕地,即被曹宝抱去。公明奔回商营。子牙束草像人,上书购赵公明三字,筑台置之。亲自披发仗剑,焚符念咒,向台叩拜,每日两次,至二十一日,取桑弓桃箭射草人两目及心坎。公明在营,初则恍惚不安,沉迷昏睡,至是举声大喊,顿时气绝。周克商后,子牙往昆仑山玉虚官,请得元灯始至尊玉符金册回岐。祭封神台,敕封阵亡忠国魂。乃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率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轴使者乔有明,利市仙官姚迩益四神,迎祥纳粮无福,追捕逃亡。

并且严格说来,在《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并没有真的就封赵公明为财神,赵公明也仍然只是一名“迎祥纳福,追捕逃亡”的武神。不过,后世民间还是据此传为姜子牙封了赵公明为武财神,因为姜子牙不仅封了赵公明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而且让他统率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名司财小神,等于说掌管了人间财富的来源渠道,所以他本人也必定是个大财神。

再说,元本《搜神广记》也说:“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因此,赵公元帅是司财的财神在民间看来就更有依据
赵公明从道教中的人神,演变为民间广泛敬奉的“无偏无党”的武财神,说明在我国民间财神信仰中包含着唯中华民族独有的基本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历史学家说,中国文化是道德文化,重义轻利是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但财神崇拜的目标却是趋利的,是民间社会世俗化生活中发财愿望的突出表现。这自然就构成了财神信仰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人们就期望获取财富的目的是为了合于“利”,同时发财的手段又最好合于“义”,即通过赋予追求财富的极端自利倾向以一定的道德原则作为价值依据,使“利”与“义”在道德原则与实用需要上统一起来。人们发现,中国近代民间信仰的若干位主要财神,可以说都是某一道德原则的化身,如赵公元帅和比干代表了“公正”,关公代表了“忠义”,范蠡又代表了“智慧”等等。因此,上述财神既有保佑人们发财致富的价值意义,又具有了道德自我约束的社会功能。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信仰这些财神爷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不过,人的思想千差万别,人的信仰也各有不同。

出于嫌贫爱富的心理,民间信仰中还出现了石崇、蔡京、沈万三等“活财神”。这些“活财神”有的致富有术,成为百姓仰慕的对象;有的则纯属贪官污吏,因为暴富,受到民间的称羡。石崇是西晋豪富之首,生前恶行即传遍天下,但在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文武财神聚一堂”中,石崇仍然成为财神之一,与赵公明、比干等共处一室,成为民间的崇拜对象。蔡京为北宋末六贼之首,宋徽宗时,他官至太师,权倾朝野,贪婪成性,挥霍无度,也被民间视为一代活财神。据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说,蔡京生时,“民间都羡慕他的富有,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的生日又是正月初五日,所以民间也以正月初五日祭祀他为财神,以便发财。”
严嵩为明弘治年间进士,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任内阁,擅政专权达二十年,官至太子太师。他以其子严世蕃等为爪牙,侵吞军饷,卖官鬻爵,成为一代豪富,生前民间视
为活财神,并在我国北方地区受到广泛崇拜。严嵩毫疑问是一代奸相权臣、贪官污吏,他是怎样登上财神的神位的?对此,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严嵩本来是一个江湖骗子。他的本事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样样精通。为了趋炎附势一步登天,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皇帝,后来这个女儿当了正宫娘娘,严嵩也从此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一世,成为巨富。由于严嵩奸诈蛮横,大权独揽,终于得罪了满朝文武官员,大臣们联名上书,宣称不杀严嵩誓不为官,皇上被逼无奈,只好抄了严嵩的家产,将其削职为民,赶出京城。临走之际,皇上看在正宫娘娘面子上,内心不忍,偷偷赐给严嵩一双金筷子和一只银碗。

话说严嵩拿着皇上所赐的金筷银碗,被赶出京城一路以讨饭为生。没想到,一连几天严嵩连口热水都没要到。严嵩又饥又饿,只好叹自己倒了霉运。有人告诉他说:“你叹什么苦经?哪有像你这样拿着金筷银碗讨饭吃的?你把它卖了不就一辈子不愁吃喝了吗?真没见过你这样的死脑筋!”严嵩虽然觉得这人说的有理,但他不敢卖皇上的御赐之物,怕将来皇上追问起来自己没法交代,觉得与其日后被皇上砍下脑袋,不如做个饿死鬼,还能留下一个囫囵尸首。终于有一天,严嵩实在支持不下去了,眼前一阵头昏眼花,一头栽倒在地。
他感到这回可真是大劫已到,必死无疑了。恰好这个时候有一个卖豆腐的从他身边走过,严嵩便挣扎着爬起来,拦住卖豆腐的,对他说:“我把这金筷银碗给你,你给块豆腐吃吃吧,我快要饿死了。”卖豆腐的也是个财迷鬼,他一见那黄灿灿的金筷和明晃晃的银碗,直感觉自己遇到了一个大财神,真是喜从天降。他赶快就切了一块一斤的豆腐给严嵩,饿得发昏的严嵩赶紧-口把就豆腐吞进嘴里。因为豆腐大,喉咙小,那一斤豆腐卡在严嵩的嗓子眼里,咽不下又吐不出,一下子就把严嵩给噎死了。

卖豆腐的也不知道死者是什么人,以为自己命好碰上了财神爷。他捡了金筷银碗回家,画了一张严嵩的画像供了起来。这事后来传了出去,一些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也依样画葫芦,在家里供上一幅严嵩称金分银的财神像,严嵩就这样成了北方民间信仰的财神爷。

严嵩成为财神的故事带有民间传奇的色彩,但民间供奉的活财神生前一概是巨富则是实情。则神信仰本来就是非理性的鬼神迷信的产物,是人们渴望发财一夜致富的世俗愿望的幻想表现。在这种非理性的幻想心理支配下,“恶人有福”也可能成为财迷心窍者的人生信条。我们在民间对石崇、蔡京、严嵩这些活财神崇拜信仰中看到的,正是一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的贪财心态。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把某些因贪污贿赂成为权贵的人尊为“活财神”,对他们俯首贴耳顶礼膜拜,同样也是这种国民劣根性的表现。

“乞丐财神送福上门”是中国民间财神信仰上的又一习俗。近代以来,我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乞丐新年登门的习俗。这些乞丐或送财神上门,或扮财神登门,百姓笑而迎之,谓之“乞丐财神”。江苏无锡是我国近年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992年,有人在无锡县太湖周围沿岸村镇考察时发现,尽管这里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许多传统习俗特别是迎财神的习俗仍然存在。考察者黄强在一篇题为《化身为“乞丐”的来访神:从民间“新年财神登门”习俗谈起)的文章中写道,

进入乡村,给人的强烈印象,就是新式的二三层楼房比比皆是,流行于四五十年代的旧式黑瓦平房已经消失殆尽。但是,在一家楼房大门边的墙壁上,笔者却发现了一张粗糙的“财神”像,此“财神”像用红纸印刷而成,中间为线描的神像,两旁写着“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的吉利词语。笔者向主人打听此财神像的来历,主人回答说,此财神像是春节时来村庄讨钱的“叫化子”所贴。每年过年时,从苏北来的“叫化子”挨家挨户乞讨钱财,主人家施舍给他们钱财之后,他们就在主人家门口的墙壁上贴上此“财神”像。从此回答中可以知道,在现在的民间之中仍然存在着一种新年之际乞丐登门给人送“财神”像的习
乞丐登门送财神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一种求祥和、盼发财、图好运的文化习俗。人们既期望在万元复始的新年佳节中讨个喜气,也期望着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中国农业文化自古以来就保留了一些落后的文化积习,诸如鬼神迷信、天命信仰等。乞丐财神的长期存在,正是这种天命观念长期存在的反映。

展以上所说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财神,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民间文化中对财富和取财之道的几种不同态度。但不管财神有多种多样,祭祀财神本身都只能说是封建陋习,是迷信行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事实上,在中国的下层民众中,对财神的看法也并不一致:有虔诚的相信,也有躲闪的怀疑,更有坚决的拒斥,有时财神甚至成为人们嘲弄、取笑、抱怨、咒骂的对象。民间传说中的《财神娘娘的传说》、《吕蒙正打财神》就宣泄了老百姓对所谓的财神爷嫌贫爱富、分配不公的怨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会从财神崇拜的迷雾中清醒过来,越来越懂得与其信财神,不如信自己的一双手。因为事实告诉人们:人人求财神,家家敬财神,但从来就不是家家都能发财。只有自己的五个指头才是克勤克俭发家致富的“五路财神”。正如一首民谣中唱道:
摇钱树,
两个叉,
五重我,时持必
每个叉上五个丫。
用有车黄
摇一摇,
掌静气复届各人生年会开金花,
要吃要穿全靠它。
悭吝人的全钱观
悭吝人又称“守钱虏”、守钱奴、守财奴。《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述了“守钱虏”的由来。马援,字文渊.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先后依附陇西隗嚣、东汉刘秀,参中多次征战,曾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据说,马援年少时就有大志,在任郡督邮时,因可怜一个重罪在身的囚犯,就放了他。马援自己也因此获罪逃亡北地。后遇赦免,马援遂以牧畜为业,几年时间就拥有了牛羊千头,粮谷千斛。富裕后马援常常感叹:“经营货财,贵在能救济他人,否则就是守钱虏啊!”于是慷慨散尽家财给亲朋好友,证实了自己的胸怀。马援自己当然不是守财奴,但他所说的“守钱虏一词却因此传了下来,被用来专指那些一心只知聚敛钱财而用钱吝啬的人。

不过,自从金钱可以被当作贮藏手段,当作财富的代表以来,古今中外,守财奴真可以算是层出不穷,让人司空见惯。清代有一首诗,题为《压儿钱》,其中就讲了一个关于守财奴的故事。诗的题记说:“海上翁积钱作垣(墙),命儿自守其中,一夕钱倒,儿竟压死世人哀之。”
诗中吟道:“钱串短,钱串长,积钱如堆卧钱房卧者翁之子,子能守钱翁意喜。夜半无人灯似豆,钱堆彻倒命难救。”
《压儿钱》篇幅短小,但海上老翁守财奴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他“积钱作垣”、“命儿顾守”、“儿竟压死”的行为特征,也正是一切吝的共有性格特点。
悭吝的性格特点之一是他们一概唯利是图贪得无厌。莎士比亚的杰出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要人物夏洛克,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与阿尔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并列的四大悭吝大典型之一。夏洛克是一个贪婪奸诈、残忍的高利贷商人。对于夏洛克来说,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无休无止、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他的人生信条是“会打算盘总是好事”。
他经营高利贷,追求的是不顾别人死活,只要“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他让仆人给他干活,却连饭也不给吃饱,饿得仆人可以用手摸出“每一条肋骨来”。连他的女儿也因受不了这个像地狱一样贪婪的家,跟着情人私奔了。女儿出走,做父母的通常总会着急担忧,可夏洛克痛心的却不是女儿的出走,而是因为女儿带走了他们一些金银财宝,为此他诅咒女儿,“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如果说夏洛克是以放高利贷聚敛钱财表现出一个商人残忍的贪婪的话,那么泼留希金则是以乞丐般的搜刮一切展示了一个地主的贪得无厌。她出
泼留希金是俄罗斯伟大作家果戈理著名小说《死魂灵》中的主要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十分卑劣丑恶的人物形象。他长着一副令人厌恶的鼠目猴腮的面孔和“在浓眉下转来转去的恰如两只小鼠的眼睛",穿着破烂不堪,“颈子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呢,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

总之一句话,人们“随便在什么地方的教堂门口碰上了他,凭他这副打扮准会布施给他一个铜板的。”就这么一个把自己弄得乞丐一般的泼留希金,却是一个拥有上千农奴的豪富地主。他极度贪婪又惊人的吝啬,简直到了无孔不入、难以复加的地步。泼留希金的惟一生活信条就是:搜括一切,积累财富。不论是街上还是乡间马车道,只要泼留希金路过,清洁工也不用打扫了,因为“凡是在路上看见的一块旧鞋底,一片旧衣裳,一个铁钉,一角碎瓦,一-他都会拾了去。”
甚至明明是别人的东西,一瞬间也会变成他的。别人难以容忍他这种公然的掠夺行为,他就以祖宗三代的名义起誓,证明东西从来就是他的。他对子女十分刻薄吝啬:甚至不惜将他们赶出家门。家里破了的椅子、停摆的钟、一堆写过字的纸片、一个装着一点红色液体浮着苍蝇的酒杯、一片不知从哪里拾来的破布,他一一视作宝贝,珍爱有加。他敲骨吸髓地压榨农奴,把剥削来的粮食积存在仓库里任其腐烂,面粉硬得像石头一般,就是不肯施舍一丝一毫给忍饥挨饿的农奴。他只许农奴们合穿一双靴子,而他的栈房里多年摆放的呢绒麻布用手一碰就成了灰末。
贪婪成癖、贪得无厌,使泼留希金丧失人性,变成了一个冷酷、卑劣、极度悭吝人的利己主义者和丧心病狂的守财奴。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泼留希金割断了与周围环境的一切联系。他从不拜访别人,也拒绝别人来访,就连亲生女儿来看他也十分冷淡,他最慷慨的时候就是曾经送给外孙一枚钮扣作为礼物。甚至对于儿子的生死,他也漠然置之。贪婪使他完全变成了一个人性灭绝、毫无人味的动物,按作者的话说,他“乃是鬼,不是人”,是“人的灰堆”。

夏洛克、泼留希金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但他们又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典型。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类似夏洛克、泼留希金这样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吝人也屡见不鲜。这些悭音人对自己和家人是不是同样抠门旁人难以知道,但是他们对别人,对可以搜刮的对象,则毫无例外地一律贪婪吝啬,自己的钱最好一分都不花,别人的金钱财物便宜能捞一把是一把。如前段时间群众反映强烈的“七所八所腐败现象”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案例。
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户政科科长宋梅英,分管户口审批,据说家里从来不花费自己的一分钱,吃的喝的全是其任上搜括而来。就这样,案发后还从其家中搜出现金存款15万元,冰箱3台,彩电3台、录像机2部、收录机6部、高档组合式家具4套、茅台酒、法国白兰地等中外名酒2900多瓶,以及大量的海米、海参、对虾、扇贝、精致工艺品等等,其搜括之多活活等于一个现代的泼留希金。上海市崇明县一个稽税员(现已法办),贪婪凶狠胜似夏洛克,人称“狼狗”。
郑州市税务局一位干部,则肆意敲榨所辖企业,吃喝拿样样便宜沾遍,就连家中的猫有病,也要让下面企业的长派出专车给猫看病用。还有一位被媒介曝光的工商于部,管理着农贸市场,每天拿着同样一张10元钱,在烟摊、肉摊、杂货店“买”烟、酒、肉,一路“买”过去,下班时手上又是提又是抱,可那张10元钱却永远花不掉。类似这样一些人的形状如果写进文学作品,恐怕就连夏洛克、泼留希金这样的悭吝人守财奴也要自愧不如了。都护型
悭吝人的性格特点之二是他们一概抠门小气,认钱不认人,要钱不要命。巴尔扎克在他不朽的作品《欧也妮·葛朗台》中刻画了葛朗台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形象,这也是一个悭吝到了极点的音音鬼。他虽然靠投机、欺诈成为亿万富翁,但他家阴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楼梯踏板被虫蛀坏了,就是不肯花一文钱修理。家里每一顿食物,每天要点的蜡烛,他都要亲自分发,不能多给一点;来了亲戚,他不让加菜,叫佃户打些乌鸦熬汤;妻子生病卧床,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花钱;他怕财产分散,妻子死后赶紧同关系不好的女儿讲和,让她不要继承母亲的财产。
当女儿满足了他的要求就激动地拥抱着女儿说:“孩子,你给了我的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他常常在深夜里把自己锁在装满金币的密室里痴痴地望着黄金自我陶醉,就是后来瘫痪了,他还整天靠在坐椅上让人把他在卧室和金库之间推来推去,以便能看见他的财宝。他是摸着金币离开人间的,就是在他临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叫女儿料理好一切,到阴间去向他交账。
老葛朗台悭吝成性,认钱不认人,莫里哀著名的五幕喜剧《吝啬鬼》主人公阿尔巴贡则小气抠门,要钱不要命。阿尔巴贡是个高利贷商人,又是一个悭吝得出奇的财迷和吝啬鬼。他有千金万金藏在家里,但谁也别想从他手中拿到一分一文。他爱财如命,想的是“一个钱一个钱往里抠”。他一见人伸手向他要钱,就“浑身抽搐”。当他发现自己埋在花园里的一万金币被偷了,就痛不欲生,说找不到钱“就活不下去”。
他来客需要招待时,就吩咐厨子少花钱,叮嘱仆人不要劝酒,倒酒“要人家问过不止一次才能倒”。他反对儿女穿戴打扮,克扣子女的花销,侵吞他们所继承的母亲的遗产。为了省去给女儿办嫁妆,他要女儿嫁给年过半百“又有钱又老成”的爵爷。
他要儿子娶有钱的老寡妇,自己却打算着娶儿子的意中人。他不仅不想花钱娶漂亮的姑娘,而且还想要穷姑娘的母亲哪怕“上天下地”“皮破肉开”也要为婚事张罗“一些财礼”。直到最后他为了夺回被儿子拿走的金币他不得不放弃追求儿子的意中人。这个拥有万贯钱财的吝啬鬼还叫嚷没有钱给儿女们办婚事,
要让儿女的亲家拿钱为他置礼服。当葛朗台、阿尔巴贡是资产阶级淫啬鬼的典型,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则是封建地主阶级中悭吝人的代表。严监生是著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他是广东高要县的一个地主乡绅,平生“胆小有钱”,日子过得十分吝音。照严监生自己所说,“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后来妻子王氏得病,他把赵氏扶了正。妻子病死后,他与赵氏清理先妻遗物,发现赵氏生前攒下不少私房钱,单是用桑皮纸包着藏在篓枣子里的就有 500两。
严监生对此十分感叹,总觉得自己还不如先妻王氏会算计会抠门会过日子,因此不时哭泣,精神恍惚。从此以后,严监生得了病,常心口疼痛,但仍撑着每晚算帐到三更。慢慢地病情加重,饮食难进,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临死的那天晚上,一家人围在他身边,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骨瘦如柴,喉咙里痰进痰出,十分痛苦,却总不得断气,还挣扎着把手从被子里伸出来,举着两个指头。侄子、妈妈等家人知道他有心事未曾了断,但猜来猜去都没说中他的心思,最后还是妻子赵氏看到了灯盏,知道了严监生在想什么:“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赵氏当即走去挑掉了一根灯草,严监生这时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吝啬抠门,尤其是临终前牵挂“两根灯草的行为心理,使他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吝啬鬼形象行列,几乎与葛朗台、阿尔巴贡、泼留希金、夏洛克四大悭吝人典型形象齐名。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中滋生出来的悭吝人,固然比不上资产阶级暴发户那样腰缠万贯,但是他们爱财如命、吝啬小气的行径则如出一辙。江泽国、陈斌曾在其著作《人类最后的隐私:经济边缘行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一书中记述过他们遇见过的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姓科,年已花甲,膝下无子,银行里却存下了12万元的“血汗钱”。
可是这个科翁,除了银行里存着钱,家里什么也没有:没有电器,没有家具,四只饭碗用一个小竹筐装着挂在墙上,桌上放着的是一份放了4天的咸菜。一天作者抽烟缺火,从他家拿了一盒火柴。一个月后,科翁竟前来讨还火柴,作者只好付给他两分钱,科翁拿了钱才高兴而去。这位科翁继承的正是悭音人严监生的衣钵。
可以指出的是,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像“科翁”这样的“老抠”并不在少数。他们视钱为命,唯钱是尊,两眼只盯住自己的钱财和利益,甘愿守着钱堆过日子,与人为敌与世隔绝,什么国家利益、“希望工程”、奉献爱心、良心友谊,统统与己无关。他们只希望金钱像流水一样注入自己的钱袋,希望财富超过自己的梦想,希望金钱永远只进不出,满足自己无休无止的金钱利欲。
悭吝人的性格特点就是悭吝人的金钱观。这种金钱观的实质就是人不如金钱,金钱是上帝,人是金钱的奴隶,金钱就是一切。一句话,金钱是命,金钱至上。有人认为,悭吝人与世无争,只是对人吝啬,对自己抠门,这种人尽管对己刻薄,对社会则无大害。这话看似有理,实际只说对了一半。悭吝人和勤俭节约的人不同,他们受自己的金钱贪欲支使,既不可能与世无争,也不可能与社会无害。
夏洛克、阿尔巴贡都是高利贷者,他们只知榨取穷人的血汗钱,能说他们与世无争人无害?葛朗台、泼留希金吝啬到了丧失人性的地能说他们与世无害与人有利?“七所八所贪其所有”,还有严监生、“科翁”之类或贪或抠,或无耻地搜括他人的财物,或拒人以千里之外,又有什么人的味道、人的尊严?即使是那些仅仅对人吝啬对已抠门的小气鬼,还不是因为一个“贪”字在作怪?悭吝人金钱至上的金钱观,轻则害己,作践自己做人的尊严,把自己异化为金钱下面摇尾乞怜的奴隶;重则害人,污染社会空气,把社会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葛朗台、阿尔巴贡、夏洛克、泼留希金、严监生作为悭吝人的典型,已被古今中外文学家钉在了人类的耻辱柱上。今天的人们,千万不要再做悭吝人和守财奴了!因为贪恋金钱,会使人丧失自己的良知和尊严。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慷慨无私地对待金钱,你才会拥有潇洒,拥有爱心,拥有亲情和友谊,拥有最可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