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用一个办法就连续获得三次反“围剿”胜利,是敌人太蠢吗?

易文爱历史 2025-02-28 05:38:59

毛泽东用一个办法就连续获得三次反“围剿”胜利,是敌人太蠢吗?

第一次反“围剿”

前文《为什么说1930年发生的“富田事变”令人后怕?》说到,1930年,毛泽东被李立三把持的“左”倾中央逼着去打南昌、打长沙,虽然都没真正得手,但闹出的动静太大,蒋介石把他视作心腹大患。所以,1930年10月,“蒋冯阎大战”中蒋介石胜出后,立即腾出手来对付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

这次“围剿”,蒋介石任命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调集约10万兵力并配给3个航空队,亲自制定“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的十六字方针。他在南昌设立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行营主任。

蒋介石还电召此次参与作战的师长来南昌,亲自向他们面授机宜。如此安排一番后,蒋介石认为此次“剿匪”志在必得。十万大军“围剿”红军,这是红军历次对敌作战从未有过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力排众议,提出对敌方针就是“诱敌深入”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毛泽东从《孙子兵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中化用而来。

红军首次应对这么声势浩大的敌人,大家对毛泽东的迎敌方针还是有些争议,毛泽东只好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上对“诱敌深入”的方针进行阐述,这个方针总的一句话就是,强敌扑来,不宜硬拼,应该在退却的过程中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伺机歼敌。恰好,“诱敌深入”的方针,正是用来对付蒋介石“长驱直入”方针的。

此次受命“剿匪”的就有一个叫张辉瓒的国民党中将师长。此人年长毛泽东7岁,曾进过军官讲武学堂学习,又去过日本和德国学习军事。他既是中将师长,也是南昌卫戍司令,并兼任了江西省“剿匪”总指挥。此人手上沾满共产党人的血,人称“张屠夫”。这番受命,他信誓旦旦不剿清“共匪”誓不生还,还别说,他的预言很准,他真的没能生还。

红军主力驻守在江西中部的东固,国民党新编第五师师长公秉藩与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分别率军进军东固。张辉瓒认为打仗自己是专业的,毛泽东这样从没进过军校的人打仗是业余的。于是,他认为胜利唾手可得,12月20日,迅速率部逼近东固。一大早浓雾弥漫,张辉瓒的部队在雾中听得真切,有人叫马嘶鸣。

张辉瓒的部队判定这肯定是红军,立即开打。双方打得酣畅淋漓,直到浓雾散去,才发现大水冲了龙王庙,竟然和公秉藩的新编第五师打得这么过瘾。原来,毛泽东见公秉藩和张辉瓒两个师扑向东固,立即率部退至龙冈。公秉藩先一步占了东固,正美滋滋地向鲁涤平、何应钦和蒋介石抢报头功,张辉瓒部下以为占据东固的必是红军。

张辉瓒打自己人很卖力的事情很快被蒋介石知道了,气得对他破口大骂。张辉瓒憋了一肚子的气,铆足了劲要立个大功,一雪前耻。张辉瓒这回求胜之心更加迫切,12月29日亲率主力9000余人直扑龙冈。距龙冈10公里处有个苦竹岭,是进军龙冈的必经之路,毛泽东和朱德把指挥所就设在苦竹岭。

然后迅速调集红军主力埋伏在龙冈,负责正面进攻的是红三军,左路是红十二军,红四军由上固转向龙冈西北侧。布置好了“口袋”后,毛泽东和朱德就在苦竹岭观察动静,以便及时下令封锁“口袋”。没想到,张辉瓒真的率部进入了“口袋”,刚好下午又浓雾四起。毛泽东和朱德下令总攻,一夜之间,张辉瓒全军覆没。

第二次反“围剿”

第二天,红军活捉了张辉瓒。1931年1月28日,东固万人公审大会上,张辉瓒在群众的一片怒吼声中被斩首。张辉瓒被活捉后,蒋介石开出“只要释放张辉瓒,他就释放大批政治犯并付20万元现款”的条件。张辉瓒被斩首后,蒋介石立即进行报复,杀害了许多在狱中的同志。第一次反“围剿”连胜两仗,歼敌12000多人,毛泽东声威大震。

1931年4月上旬,掌握中央领导权的王明从上海派来“三人团”——任弼时、王稼祥和顾作霖。他们对项英的工作不满,撤去项英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向中央申请“以毛泽东为代理书记”。紧接着,又改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由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和项英为副主席,毛泽东成为苏区中共和红军的双重最高首长。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起的第一次“围剿”失败,鲁涤平因“指挥不力”被撤职。接着派出军政部长何应钦代理总司令职权指挥南昌、武汉两行营,处理湘鄂赣闽四省剿共事宜,由此足见蒋介石对第二次“围剿”的重视。这次“围剿”,蒋介石调集的兵力有20万人,一反上次“长驱直入”的打法,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

红军此时总兵力不过3.5万人,只相当于国民党军队的六分之一,所以,蒋介石再次信心满满,宣称“三个月内消灭共军!”在红军内部就如何应对6倍于己的强敌,引起激烈争论。项英主张把红军转移到四川去,他引经据典,说这是斯大林说过的话——“四川是最理想的根据地”。很多人也主张红军应该分散游击,可以分散敌人的目标。

毛泽东不同意这些主张,他的方针依然是“集中兵力,诱敌深入”,他总能看到事物本质,他认为,敌军虽然有20万之众,但全部是蒋介石的非嫡系部队,因而,可以“柿子挑软的捏”。前后经过一个半月的反复讨论,最终,中央的“三人团”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何应钦指挥20万大军,联营700里,却一直搞不清红军主力到底在哪里。

毛泽东和彭德怀在东固查看地形时,看中了这块地方,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因而从1931年4月20日起,毛泽东把3万红军主力埋伏在东固,派兵严守各个山口。东固40里处的富田有王金钰的部队,70里处水南有郭宗华部队,兴国县城有蒋光鼐、蔡廷锴的两个师。毛泽东伏兵于东固,可谓险棋,一旦走漏消息,就可能陷于敌军三面夹击之中。

项英挖苦毛泽东,说这种打法是“钻牛角”。他却不知,毛泽东之所以看中东固,既是因为此地地形有利,更是因为东固有极好的群众基础,3万红军进驻此地,当地妇女、孩子都帮着放哨,家家户户借粮给红军。5月8日,红军一排长因犯严重错误受到重罚,被他趁机逃出,转投公秉藩部。他说,红军就埋伏在东固,毛泽东、朱德等人都在东固。

但公秉藩没敢相信这位叛逃红军排长的话,担心有诈。何应钦获报后,派出飞机对东固进行侦察,结果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迹象。这位叛逃红军排长提供的重要情报,被公秉藩和何应钦等人视为“苦肉计”,被否掉了。真是万幸啊,否则,毛泽东如此费尽心力,差一点儿就被这个叛逃的红军排长给毁了。

上次打得张辉瓒全军覆没时,缴获了张辉瓒的一部15瓦特的收发报机,后歼灭谭道源的一个旅时,又缴获了一台15瓦特收发报机,红军得以建立起了第一个无线电台,并培养了第一批无线电报务员。通过无线电截获敌军情报,还有埋伏在敌营的中共特科成员又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使得红军对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

第三次反“围剿”

从5月16日到31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由西向东横扫700里,五战五捷,歼敌3万多人,缴枪2万多支,成功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围剿”。这次指挥作战,令彭德怀对毛泽东佩服不已,他认为毛泽东对战役部署和战术问题都有非常细致和深入的思考,最擅长集中优势兵力,对“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运用最为熟练。

如果说指挥第一次反“围剿”作战获胜让毛泽东声威大震,那么,指挥第二次反“围剿”作战获胜则让红军上上下下进一步认识到了他在军事上的杰出雄才和过人韬略。蒋介石不甘心“围剿”再次失败,先是派出黄公略同父异母的大哥黄梅庄和堂叔黄汉湘,企图挖红军的墙脚,拉黄公略反水。但红军很快就杀了黄梅庄,吓跑了黄汉湘。

招降不成,蒋介石于6月21日再次坐镇南昌,部署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次蒋介石增加了10万自己的嫡系部队,总共调集的兵力达到30万人。任命何应钦为左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为总预备军总指挥。这时的红军,刚刚结束第二次反“围剿”战斗,都还没来得及稍作休整,就不得不应对十倍之敌的进犯。

包括毛泽东在内,几乎所有人都是仓促上阵迎敌,好在前两次指挥反“围剿”作战大获全胜,让毛泽东在红军中威信倍增,大家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迎敌。毛泽东接连放弃一系列城池,让蒋介石感到自己的部队势如破竹。实际上,毛泽东已经作出部署,交给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一个重要任务。

红十二军突然大张旗鼓地带着一支有意拉得长长的队伍,出现在蒋介石部队的眼皮底下,蒋介石听信飞机侦察的报告,认为这支队伍就是红军主力,于是,调集兵马死命追击。追了差不多半个月,跟着红十二军翻山越岭,“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毛泽东却早已率红军主力在兴国休整了半个月,他作出部署,再次“柿子挑软的捏”。

等到敌人发觉上当,已经晚了,敌军第七十四师第一旅被红军全部歼灭,不久,红军又吃掉了蒋介石的第五十四师的2个团。毛泽东指挥红军三战三捷,歼灭蒋介石的部队17个团,3万余人。蒋介石头疼的是,这时,胡汉民和汪精卫联络两广军阀,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跟他对着干,他不得不抽出手来应对国民党的内讧。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草草收工,结束了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蒋介石内心极为不甘,他对部下哀叹,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兵打不过他们三万兵!对于毛泽东指挥的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彭德怀认为,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方针极为机动灵活,战胜十倍于己的敌人,创造了古今中外没有过的一套崭新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在指挥前三次反“围剿”作战中,仅以“诱敌深入”一个办法就大获全胜,给了红军上上下下极深刻的印象,不是敌人太蠢,而是毛泽东太牛了!大家都深刻认识到,听毛泽东的指挥就能打胜仗,而且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胜仗。包括彭德怀在内的红军的杰出高级将领,都对毛泽东在军事上的卓越指挥能力打心眼里佩服。

此后,毛泽东再次遭遇严重挫折,他被以王明为首的新的“左”倾中央严重排挤和打压,被剥夺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安置在后方坐冷板凳,时间长达4年之久。红军在“左”倾中央的错误指挥下,把毛泽东攒下的家底挥霍干净,红军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直到遵义会议上,大家都强烈要求由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而大家之所以有如此一致的强烈呼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前三次反“围剿”中毛泽东展示出来的卓越军事指挥能力,让大家意识到,只有他才能领导红军取得胜利!

0 阅读:41
易文爱历史

易文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