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现象不仅体现在成绩上的分化,孩子性格品质分化往往更为明显,且这两种分化存在极大的相关性,对于很多学生及家长而言,既要面对成绩飞流直下的现实,更要面对这个时间点的成绩下滑,在转眼就是初三且知识体系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分流钜摆在面前的紧迫感。
不仅学生如此,家长也是如此,与小学和高中家长相比,初中家长也是和学校发生不快最多的学习段。
焦虑、不解以及由此导致的不满。
小学的进程就慢不就快,所有孩子都很优秀,小学就学不好的孩子大多在生活中,就已经和同龄孩子出现明显差距,这部分家长是能够接受的。
高中进程则是就快不就慢,高中阶段难,很多孩子跟不上,初中学霸变高中学渣,大多数家长也有认知,尤其是进入四星级高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能够即及时将中考当作过去,有一种从头开始进行决赛比拼的心态和觉悟。
面对高中的难度,大多数孩子是如临大敌,出现什么状况都在意料之中,毕竟对手是一群同样优秀甚至更为优秀的孩子。
在更强的平台,努力了也比不过更优秀的对手,尽力了,也能释怀。
相反初中阶段的突然落后大多数家长反而不能释怀,毕竟初二就已经被分化,就直接证明自己的孩子就是后50%,在他们很多人的认知中,小学阶段的90分即使不能等于初二的七八十分,但不及格甚至三十四分就很难接受。
这很显然不是自己孩子不聪明,而是老师的教育水平有问题,或者对于自己孩子不够重视。
初中阶段的难度在于,分化已经形成,既要保障让优生得以拓展,又要兼顾已经明显跟不上的学生,这种两难的选择结果很容易两头都不讨好,优生觉得进度太慢,浪费时间,影响自身提高,而跟不上的却想让老师同样的内容讲解到自己明白为止。
此外中考分流比高考选拔对于人生影响更大,进入技校未来几乎一眼可见,而进入高中即使上了二本,仍然有考研考公的晋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