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山医命相卜”五术探源

金东文化 2024-04-07 08:42:49

【医经钩考】“山医命相卜”五术探源

金栋按:所谓“山(仙)、医、命、相、卜”五术之说,网络上称“道家五术”、“道教五术”、或“玄学五术”等,然经查阅中华传世相关古籍文献及字典辞书,皆未见有此等之说。实际上,此乃现代网络虚拟小说《金篆玉函》之术语、之内容,疑借用了台湾张耀文、日本佐藤六龙合著《五术占卜全书》而来(道门、玄学等“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最早的出处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台湾张耀文、日本佐藤六龙在日本联合编辑《中国正統五術占い全書》,中文翻译名之《五术占卜全书》)。

网络虚拟小说《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之五术,有人认为源于《易经》,并与道家、道教有关,属于玄学五术。实际上,其内容属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数术略”、“方技略”之范畴,与“六艺略”之《易经》、“诸子略”之道家,原本不属于一家、不属于一略。

《汉志》“六艺略”之《易经》乃“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三古指上古伏羲氏、中古周文王、下古孔子)之作,圣人之言也,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顺命而行道”、“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汉志》“诸子略”之道家,乃史官所记历代君王成败、存亡、祸福之道,即“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

《汉志》“数术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种,“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即卜巫史官之职责,以占候国运、预测人事之吉凶祸福等。

《汉志》“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四种,“皆生生之具”,即治病愈疾,使生命生存延续之工具、技术与方法,属生命医学。

后来“数术”与“方技”混淆为一类,谓之“方术”。如范晔《后汉书》有《方术列传》,其中记载汉末神医华佗之医疗事迹。再后来演变为历代《史·志》类相关书籍之“方术部”,如

①唐代欧阳询编撰《艺文类聚》卷七五有“方术部”,包括“养生(仙)、卜筮、相、疾、医”等;

②宋代李昉等编撰《太平御览》卷七二〇至七三七有“方术部”,包括“养生(仙)、医、卜、诸卜、筮、相、占候、占星、占风、占雨、望气、巫、厌蛊、祝、符、术、禁、幻”等。

网络虚拟小说《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相传为黄帝之秘籍。即在四千六百多年以前,黄帝得天神相助,授以天书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颉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此书就是后来被江湖人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百度百科)。

然据相关古籍文献及史料等,实则为古代巫师、方士与道士之所为,即巫师之术(包括巫医)、方士之术(方术,包括方士医)与道士之术(包括道医)等。故有人认为与《易经》有关、与道家、道教有关,属于玄学五术,甚至与医家亦有关。网传现代中医大师台湾倪海厦先生精通“道家五术”、“道教五术”、或“玄学五术”之养生之学、长寿之法、成仙之道等,惜英年早逝而未能悟道善终、至道长寿、得道成仙。可谓讽刺至极!

疑《金篆玉函》之作者借用了《五术占卜全书》,并参以上述此等内容,经过编辑构想、虚拟杜撰而来!

《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有人认为源于《易经》,并与道家、道教有关,属于玄学五术,浅析如下。

(1)说与《易经》有关,应区别对待。据易学史料,周易、易经、易传、易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①《周易》

“周易”之名,始见于《春秋左传》,专指《周易》古“经”,是一部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全书六十四卦,即卦形(卦画)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定型于西周时期,出自周代卜巫史官之手。

②《易经》

《周易》,先秦简称《易》,《易》之加“经”字——《易经》之名,见于西汉武帝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时期。此时之《易经》包括解释《经》文之《易传》十篇(又名《十翼》),传承至今。即如

《汉志·六艺略》之“《易经》十二篇”,包括上篇(经)三十卦、下篇(经)三十四卦与《易传》十篇(十翼),共十二篇,亦即今通行本《周易》之“经”与“传”两大部分。所以,

《易经》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之《易经》,亦即今通行本《周易》,包括“经”与“传”两大部分;狭义之《易经》,则指《周易》之“经”。

③《易传》

《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以儒家的伦理观、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奥旨,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

今通行本《易传》共七种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篇、《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传统观点认为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

④易学

所谓“易”学,是汉代以来的经师、学者对《周易》所作的各种阐释发挥,附会推演。广义之“易”学包括《易传》;狭义之“易”学,专指《易传》之外对《周易》的阐释发挥,附会推演,分为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

据易学史料,《周易》古“经”——《易经》(狭义)本与阴阳五行无关,既无“阴阳”连用之词,亦无“五行”连用之语。《易传》有阴阳说,无五行说。以阴阳说解《易》,乃《易传》特别是《系辞》之特点;以五行说解《易》,首见于汉易西汉京房《京氏易传》。

故汉代以后之五行、卦气、干支、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图、风水命理、阴阳堪舆、梅花易数、医卜星相、奇门遁甲等术数之学,乃“易”学之分支,既不是《易经》内容,亦不是《易传》内容。故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应区别对待。

《易经》是一部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汉志》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然据近代及今人考证当出自周代卜巫史官之手,后来成为历代巫师、卦师、卜官等筮法、卜卦后参考、解读之典籍。

《周易·系辞传上》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卜筮者尚其占。”用阴阳五行理论,占候国运、预测未来及人事之吉凶祸福,以汉代以后易学的象数派而言,则属数术范围,故《易经》实为数术之祖。

以《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之五术而言,当属易学之分支,既不是《易经》内容,亦不是《易传》内容,如此而已!

附1: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说: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附2: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八·术数类》说:

“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

“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流传妖妄,寖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

“《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中为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而犹近理。其余则皆百伪一真,递相煽动。必谓古无是说,亦无是理,固儒者之迂谈。必谓今之术士能得其传,亦世俗之惑志,徒以冀福畏祸。今古同情,趋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故悠谬之谈,弥变弥夥耳。然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可也。”

(2)说与道家、道教有关,或指道术、道教修炼之方法。

①道家之道术

方术,先秦本指道术,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此所指方术,唐·成玄英《疏》认为是“治道艺术,方法甚多”,指某些特定的学问、艺术、技术、方法等。或被认为“道家五术”之源。

秦汉以后,方术则指方士之术,成为一切非理性的神秘之术的总称。

方士,古代对所谓有奇方异术、神仙方术、可通鬼神之人(巫师),或服药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人的称呼。起源于战国时代燕齐一带近海地区。而对于精通医术之方士,则谓之方士医(《素问·五藏别论》有之)。

②道教修炼之方法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其渊源为古代之巫术、秦汉时期方士之神仙方术及黄老学派之新道家思想等。由于道教承袭了神仙方术,讲究服石炼丹,故秦汉之时的方士变成汉末以后的道士(道教教徒),后世有时方士与道士混为一谈。

道教教义认为,人们只要敬奉“道”,按照“道”之启示行事办事,经过一定之修炼,最终便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与天同寿。

道教之修炼方法有诵经念书、佩符念咒、服饵辟谷、内丹外丹、房中合气、养生导引等。对于精通医术之道士,则谓之道士医、道医。故有人认为乃“道教五术”之源。

附: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五六·道家类》说:

“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

“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

“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金栋按:清代《四库全书》也是道家、道教不分。道家指先秦西汉时期诸子百家(六家)的一种学术思想、学术流派,以《老》《庄》思想为主,而道教则指东汉末年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要之,网络虚拟小说《金篆玉函》“山医命相卜”五术之说,源于历代之方术,或与易学、道家、道教等思想有关。

(3)玄学五术之说

——中医不是玄学是医术!

网上有人说,中医属“玄学五术”之“医”,果真如此吗?

何谓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研究“玄远幽深”学问的哲学思潮,当时亦称“玄远之学”。玄学以崇尚老庄思想,研究“玄远幽深”之学说为特征。当时哲学家凭借“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取《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玄”的概念,以《老》释《易》,阐发玄学思想。玄学家大多是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代表人物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

民间及网上流传有“玄学五术”、“道家(教)五术”等“五术”之说,而玄学是魏晋时期之哲学思潮,何来“五术”之称? 或与《辞源》认为玄学乃“道家之学”有关。故有认为“五术”是中国传统道家(教)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庞大复杂之中国道术(秦汉前称方术、巫术)系统的最主要分类。一般认为包括山(仙)、医、命、相、卜五类。然经检阅大型权威性工具书如《四库全书总目》《道教史》《中华道教大辞典》《道教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哲学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医大辞典》等皆未有“玄学五术”之说。

有认为“玄学五术”之“医”,指目前中医。殊不知,实非如此! 这是因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形成是古代医家,在古代粗浅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据天人相应观,用取象比类方法,结合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说等思辨推演而来。其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汉代)即已形成、且定型,明显早于魏晋时期之“玄学”。

试问,三玄典籍《老子》《庄子》《周易》能统帅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体系推演工具之《内经》全书吗?故以时间而言,至东汉时期,中医四部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皆已问世,而魏晋以后玄学五术之“医”,当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根源是中医学,乃中医之分枝。 因“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后世谓之道医、道教医学。盖建民说:“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道教医学》)

何谓中医学?中医学,即祖国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简称中医,亦包括少数民族医学,如藏医、苗医等。这是官方、权威性定义,相对于西医、西方(洋)医学、现代医学而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中医’之名立,迄今不逾百年,所以冠以‘中’字者,以别于‘洋’与‘西’也。慎思之,明辨之,斯名之出,无奈耳,或亦时人不甘泯没而特标其犹存之举也。”(《中医古籍整理丛书·许序·内经运气病释》)

中医之“中”,即中国之“中”! 目前,“中国”二字,乃中华人民共和国之简称,即“中国华夏”之义。

在汉代,中医学属“方技”之学,即医学、医疗技术,乃“生生之具”——治病愈疾,使生命生存延续之医疗工具、技术与方法;属古代科学技术之一,既非玄学,亦非巫术。汉代学者则不认为中医是玄学、巫术,读读班固《汉志》便可知方技与道(玄)、易(巫术)本不是一家!以现代而言中医学,既非现代意义上之科学,亦非伪科学!

西医未入之前,华夏子孙之疾苦、之寿命、之康健,全赖于斯,即中华医术、中医之术!只不过,西医闯入渗透后,经其验证,此术非科学一词所能释之。因其确有实效,亦所不能否定之,故至今延续。以西医律之,此术确实落伍,理论体系或有谬误,阴阳五行屡遭诟病,生理解剖是其缺陷,非先进可言,非科学可言,且临床每多误诊、误治。殊不知,此术对于许多病证而言,如辨证准确,确实有效,且能补西医之不足、之短板、之缺陷,否则早已被淘汰。

要之,中医是一项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实用性很强的医学、医疗技术,属古代科学技术之一。既非现代意义上之科学,亦非玄学、巫术及伪科学。自古至今,此术愈人无数、愈病无数,否则早被淘汰矣!

0 阅读:49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