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小学挖出吴王母,灌浆墓壕无人性承载张士诚孝子之心,朱元璋大人大量

瑞知道讲故事 2024-10-26 13:35:07

1964年6月,江苏苏州,盘溪小学扩建校舍时挖掉了一座古墓,虽然已荒草萋萋,但高约3.8米的封土堆仍旧彰显着墓葬的不凡。根据封土堆边的石碑,人们辨认出,这正是当地人口中的“娘娘坟”。而一座珍宝满坑的古坟,不仅是一代吴王的“孝心”承载,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量”彰显。

这座墓葬十分“硬核”,单是封土就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厚约0.64米的封土;第二层为厚0.4米的“三合土浇浆”;第三层为整齐成排的石板,共计是十一排,各排石板五十七至七十三块不等,石板均长1.2米,宽0.7米,厚0.1-0.15米,中凿对称双圆孔,双孔中穿贯圆木,并作列竖砌;第四层又为“三合土浇浆”,厚度达到1.4-1.9米。

这种结构不仅十分牢固,还有非常好的密闭性。墓圹顶石十分厚重,圹内满填之石灰包可以吸纳水分,圹内楔墙更加让这墓葬坚固非常。 考古队进入古墓后,墓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具棺椁,棺椁前各放置着一幅玉哀册。

其中一座棺椁在打开后,棺内满是淤泥,骸骨也不完整,想来应是“迁葬之棺”。而另一口棺木,就堪称豪横了。墓主人头戴金冠,发间满簪金银钗饰,耳上垂环,腰坠玉佩。双手带着两只金手镯,手中还虚握着日月铭文金片,香楠木屑满铺棺底,三床丝制棉被,缀夹金银钱及雕北斗七星的笭板。

这座墓葬的随葬品称得上尊贵、豪富、精巧。例如,其中的金质诸葛冠,冠表面蒙黄薄绢,缀贴孔雀翠毛,冠前沿缀桃形玉片5块,分别雕刻着虎、鼠、兔、牛、羊五肖,这样一顶金冠,巧夺天工,尊贵彰显。

凸显豪富特点的,是重约700克的黄金镯,镯两端为龙首,其中一端龙首嘴部连接金球,形成双龙戏珠之势。这沉甸甸的手镯,至今璀璨闪耀。

随葬品不仅以重量取胜,还有非常精巧的物件。例如,一整套银奁盒,银奁通体为精致的葵状六瓣形,由纯银捶凿而成,一眼望去富丽堂皇,三层奁盒里面还满满地盛着纯银制成的刷、刮器、圆盒小盂、银镜、剪刀等一整套梳妆用品。

但相比这些金银珠宝,最令人吃惊的还是棺内老妇人的状态,棺内尸身然维持着不腐状态,唯有眼睛等少数部位腐烂,甚至肌肤还保留着少许乳白色。

居住着这样豪华的阴宅,随葬了如此奢侈的金玉,这两位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其实,封土堆上的刻着“吴王母曹太妃墓”,告诉人们一切。她,就是从贫困生活中走出,历经颠沛流离,最后长眠在富贵冢里的张曹氏,她的一生并不出名,但她却有一个名叫张士诚的儿子。

她生在泰州白驹场,是贫苦人家的女儿,成长后嫁给的张家人也同样贫困。作为大元王朝的底层人,生如蝼蚁。连年赤地千里的天灾加上统治者残酷剥削的人祸,求得温饱已是最大的愿望。张曹氏连育四子,丈夫却早早撒手人寰,成为寡妇的女人,更加艰难。

但苦于为生存奔波的张曹氏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们竟然走出了与自己父辈全然不同的道路。靠海吃海,为了补贴家用,张士诚从十岁起就做起了撑船运盐的营生,他的弟弟们也先后跟随他一起,兄弟齐心稍微让日子有了盼头。不过哪怕兄弟几人再努力干活,也常常食不果腹,朝廷增发的盐引越来越多,盐价越来越高,以盐讨生活的人越来越难。

加上盛夏时台风入侵,海潮倒灌,良田变废地,天灾人祸下,为了弟弟们吃上饱饭,张士诚选择夹带私盐贩卖给当地富豪,可富豪们仗着张士诚身份卑微,常常用举报官府来威胁恐吓,张士诚和兄弟们下冒死运出的私盐不仅没有为家庭带来温饱,还成了生死把柄,被人狠狠抓住。

为了活命,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以张士诚为首的十八名热血盐民歃血为盟,杀了丘义和曾经欺负自己的富豪们…

就这样,“少有膂力,负气任侠”的张士诚和兄弟率盐丁起兵反元,踏上刀尖舔血的起义之路。在颠沛流离的艰难里,年事渐高的曹氏,一直跟随不离不弃。

传说有一次,负伤的张士诚与老母亲逃亡到苏州,前有官府通缉,后有追兵伏击,两个人又累又饿,曹氏体力不支奄奄一息。

幸运的是,他们碰到一位善良的老人,把家里剩的酒糟简单做了个饼,救了他俩一命。这份恩情,张士诚一直感念。后来他称雄苏州,特地下令推广这种“救娘饼”,演变成了今天的“酒酿饼”。

寡妇孤儿时,相依为命,儿子事业越做越大时,母子仍旧是世界上最亲的人。

公元1353年正月,张士诚起兵夺取泰州城,后来乘胜追击,攻兴化、克高邮、占扬州❗️再下平江路、常州路、湖州路、松江府、杭州路……

张士诚迁都隆平府,自封吴王,尊母亲曹氏为王太妃。只可惜,花团锦簇的日子并不长久,入主姑苏新起的豪奢王府后,张士诚自立为吴王,放松了紧绷的神经,沉浸在江南的纸醉金迷中,进取之心被钟鸣鼎食磨灭殆尽。他效仿夫差,用锦绣丝绸做船帆,泛舟游玩,这就是今天的锦帆路;他还建造了香桐和芳惠两座楼阁安置选来的秀女,留下了今天的桐芳巷……

上行下效,张士诚的奢靡风气也成了他“政权的整体气质”,他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因为张士诚的信任把持政务,更是贪婪索取、挥霍无度,低下的将军和士卒们更没有保家卫国的作战热情,“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他们就算打了败仗也不会被张士诚等人问责,“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从贫苦走来,与儿子们共同颠沛流离,也见证儿子们乘风而上,但被儿子尊为“王母”的张曹氏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

张曹氏共生有四子——张士诚、张士义、张士信、张士德。张士义在张士诚起兵早期战死;张士德在增援常州时被徐达俘虏,曹氏十分伤心,央求张士诚救回兄弟,然而朱元璋拒绝放人,最终张士德绝食而死。

儿子与自己渐行渐远,老母亲心中悲苦。公元1366年,五月十七日,张曹氏在姑苏城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公元1366年,六月十五日。吴王太妃曹氏与自泰州草草迁来的丈夫一道,葬于姑苏盘门外。

作为孝子,彼时张士诚虽然境遇已不太乐观,但仍旧花费巨资为大半生清贫流离的母亲打点了泉下岁月,希望母亲能在另一个世界大富大贵,安乐无限。

已入土的老妇人再也不能为儿子操心,如果她知道,在自己咽气的一年后,儿子就一败涂地,不知她的心会如何被针刺刀剜火焚……

兵败如山倒,领地尽失的情况下,张士诚凭借苏州一座孤城,得士卒百姓效死力,坚守数月。不过,负隅顽抗并不长久,在名将徐达的指挥下,苏州城溃,张士诚被俘虏。被押解去南京的路上,张士诚茶饭不吃,只求一死,朱元璋劝他投降,他只说“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你不比我强,不过上天眷顾你而已!只可惜,直至人生尽头,张士诚依旧没参悟逐鹿天下的规则:大争之世,哪融得卧在安乐窝上的逍遥王?张士诚虽有傲骨,却没有自律之力,更缺少谋略与格局。

就像辉煌的最后一章,朱元璋和陈友谅陈兵对垒,张士诚选择隔岸观火,直到朱元璋将刀尖对准自己,他才发现早已没有回旋之地。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这样的评价,张士诚无可辩驳。小富即安的格局,在逐鹿的残酷世界中,不得鹿者,只能最后落得个城破家亡的下场。

不过,张士诚最后的傲骨,还是获得了对手朱元璋的尊敬。大军攻破苏州城时,朱元璋尊重张士诚的孝子之心,曾经专门下令妥善保护张士诚母亲的古墓。不过,《明史纪事本末》上写的“吴人感上之仁,无不欣悦”,也让老朱的行为有点拉拢人心之嫌。

不过,后人如此揣测老朱,也是有原因。例如,苏州人曾力挺张士诚,小小的城池竟坚守顽抗数月之久。所以作为惩罚,朱元璋对苏州课以重赋,到洪武二十六年,苏州占全国1%的耕地,被征用的税粮竟占全国的9.6%。此外,民间还流传着朱元璋派刘伯温以七座石狸猫琐死“张氏龙脉”的传说……

不过,岁月无情,匆匆溜走600年,张士诚就长眠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南施公园里,一捧枯骨在周围高档小区的映衬下更显岁月荒凉,而他母亲因为出土的年代经济困难、科技落后,没有保护手段,不得已推进殡仪馆的火炉……

不知道,化为尘烟的母亲,是不是飘荡到了儿子的身边,在九泉之下,是否有母子相依的最后慰藉呢?

0 阅读:25
瑞知道讲故事

瑞知道讲故事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