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只要肯学习,你就与美好结缘

杨章林文化 2024-10-05 16:14:43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导读:

一、文章首先用“上士、中士”引出“大笑之”,然后围绕“大笑之”展开议论,最后,针对“大笑之”提出希望。

二、《道德经》的开篇,老子就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自己的观点:道就是一个代名词。而“古之善为道者”则认为:道是神秘莫测的,不可言说的。这就是“大笑之”的由来。(十五和六十五章)

三、根据“大笑之”展开议论。用“建言”客观地说明了先进的观点也会让人产生误解,有德的人要包容,要理解误会,要能承受委屈,要相信真理总会有光明的未来。用“四大”形象地类比道,突出“道”的广阔宏大稀有珍贵。

只要坚持,智慧的阳光总会照亮人们的心灵。《道德经》的确是我们民族智慧宝塔上最耀眼的明珠。

翻译:

这篇文章的“误解”比较严重,为了让读者对文章有清晰明确的认知,采用了提纲加翻译的方式,尽可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一、用上士、中士作铺垫,引出“下士闻道,大笑之”。然后,用一个过渡句导入下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善于学习和接受新思想的人,听到了关于道的理论,就勤奋学习用来指导规范自己的生活;小有知识的人,听到了关于道的理论,究竟信还是不信搞不明白;认知短浅的人听闻了关于道的理论,视为天方夜谭,感觉非常好笑。他们如果不笑还不足以证明“道”的珍贵。(道德经里边的道就是一个多义词、代名词 ,都代表美好事物)

二、为什么会觉得好笑呢?是因为他没有搞清楚弄明白“道”替代的都是美好事物。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因此有创造性见地的人曾经说过,真理有时显得像谬误,先进的观点有时显得落后,好处多多的言谈被视为另类。

三、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误解呢?面对这种误解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德”的深厚内涵就体现出来了。从不同的角度讲“德”要包容、宽容、谅解、能承受委屈,最后把什么都整明白。(德就是方式方法)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豁达的品德就像大海一样包容百川,优秀的品德就要坦然面对别人带来的不愉快,为他人考虑的美德就能谅解别人的缺点,有见地的美德要能容忍偏见,本质优秀的德最后都能把事整明白。

四、用“四大”类比“道”,意在强调认识“道”是有一定难度的。形象地告诉读者,要认识理解他说的“道”,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内容丰富、品质优秀、稀少难觅。而且,“道”是隐藏在文章里边,没有现成的名字。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广阔的大地是看不见边际的;制作异常精美的物品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天籁之音是不容易听到的;庞大的物体你不容易看清楚它的形状,“道”没有具体的名称,你要想知道“道”的名称,请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寻觅。

五、最后总结呼应开头:对“下士”既是希望也是鼓励。道虽然难理解,只要肯学习总会懂

“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用道字替代美好的东西,虽然难理解,但是,只要肯学习就可以掌握。

小议:

这是一篇布局讲究,说理清楚的文章。开头结尾过渡自然得体,首尾“关照”、主体突出、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1 阅读:13

杨章林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