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特殊时期受到康生迫害,拒绝诬陷少奇同志。他叫刘锡五(1904—1970),本名刘荣福,河南孟县(今孟州市)堤北头村人。他的童年是跟随父亲在江苏淮安和家乡的私塾中度过的,1920年至1924年,在开封圣安德烈中学读书。这个时期发生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刘锡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学校他订阅了《新青年》《向导周报》《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刘锡五的表叔武怀让(即吴夫敬、武迈五、武胡景,孟县南街人)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年入党,经常向他宣传共产主义。
1924年,刘锡五在圣安德烈中学因反对学校实行的奴化教育、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被开除学籍。经吴夫敬等介绍,他到北京新京学院补习班学习,并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同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1924年8月,刘锡五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到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同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入党后担任上海大学党支部干事、上海浦东区委委员。
1926年10月23日,刘锡五参加了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江苏省委召开上海各区委宣传干部联席会议,提出要克服消极情绪。会后,刘锡五根据省委的布置,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不革命可以吗?》,刊登在1926年12月10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文章号召:“大家起来吧!革命是我们目前唯一的出路,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应当实心实意地宣传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去与军阀争个你死我活。”以此鼓舞群众的革命斗志。
1927年元月26日,刘锡五回到家乡,领导了孟县人民的抗捐税斗争。
1927年后,刘锡五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委员、上海沪西区代理书记等职。1930年夏,他被派往东北,担任中共满洲局代理职工部部长。同年冬,担任全国总工会华北特派员兼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顺直省委委员。12月,在中共北平市委扩大会议上当选为北平市委书记。1931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他被捕入狱,在5年多的监狱生活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立场坚定,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特别是绝食斗争,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气节。

1937年,刘锡五被党中央和北方局营救出狱后,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地方工作科科长、训练班主任等职。1939年,他被派往太行山,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后又被任命为北方局委员直至抗日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刘锡五被调到东北,曾任西满二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嫩江省委书记、军区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革命活动陷入低潮,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北方局因为叛徒出卖的原因,遭遇两次大规模破坏,很多优秀的革命同志被捕。1936年3月,少奇同志主持北方局工作,面对日益高涨的抗日形势,他也经常为无人可用而苦恼。
在这种背景下,经过柯庆施建议,北方局在请示中央同意后,允许被关押的同志以“假自首”的方式走出监狱,投身抗日战争。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名叫刘锡五,他就是当年北方局营救出狱的革命同志。那么,刘锡五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又过得怎么样呢?
1924年,刘锡五经人介绍加入了共青团,一年之后,刘锡五转为正式党员。入党之后,刘锡五活跃在上海以及河南等地,主要从事兵运工作,秘密积蓄革命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刘锡五返回上海,继续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刘锡五被组织派到东北,不久后,他又前往北平,致力于宣传我党的革命思想,发展党员。1931年,因为叛徒出卖的原因,刘锡五不幸被捕,并被关入了北平的草岚子监狱。
在狱中,刘锡五等被关押的革命同志拧成一股绳,与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他们也严守了组织的秘密。1936年,在中央同意的前提下,经过北方局的营救,草岚子监狱中被关押的革命同志分批以“假自首”的方式出狱,其中刘锡五是在1936年11月恢复自由的。
恢复自由后,刘锡五立刻投身抗日战争,他首先前往延安,1939年又被派到北方局,参与领导了华北地区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敌后游击战争,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斗争。抗战胜利后,刘锡五被派到东北,担任了东北局组织部部长等职务,主要从事青年动员以及组织方面的工作,为解放东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刘锡五担任了吉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他也积极开展土改运动等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稳定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为巩固新生政权作出积极贡献。1955年,刘锡五又被调到中监委,担任了中监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务,继续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
时间很快就来到1966年,这一年9月16日,康生给中央写信,诬陷1936年刘锡五等人“假自首”走出监狱是“真自首”。康生当时担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顾问,手中权力很大,他惯于整人,而且整人的手段非常高明。
在康生的策划下,刘锡五持续受到迫害,身心也受到极大的摧残。康生迫害刘锡五等人的目的是诬陷少奇同志,因为当时少奇同志主持北方局的工作。不过,不管处境如何艰难,刘锡五始终没有说过任何违心的话,也拒绝诬陷少奇同志。
康生拿刘锡五没有办法,只能继续迫害刘锡五。1969年,刘锡五被下放到河南的五七干校,继续接受监督审查。1970年,刘锡五在郑州因病去世,享年67岁。刘锡五去世后九年,也就是1979年,中央为刘锡五恢复了一切名誉,肯定了这位革命功臣做出的贡献。
1945年中共嫩江省委员会成立,刘锡五成为首任书记,兼嫩江省军区政委。
刘锡五从小天资聪颖,家境虽称不上富甲一方,但在当地也是少有的富户,为把他培养成为支撑门户、光宗耀祖的人才,1919年,刘锡五被送到开封圣安德烈中学读书。
这所教会学校的校长是个英国人,教学内容跟现实脱节,管理却十分严格。刘锡五对学校的课程不感兴趣,但对反动当局查禁的进步书刊却情有独钟,每逢买到《中国青年》《向导周报》等书刊,他便手不释卷,读得津津有味。
刘锡五的表叔武怀让(时任唐山交大党团负责人)给他寄来《新青年》杂志,向他宣传共产主义,打开了觉悟之窗的刘锡五不能忍受学校令人窒息的奴化教育,和同学们群起抵制。此举仿佛巨石击水,激怒了英籍校长。最后,学校开除了刘锡五的学籍。
1924 年,刘锡五经组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进入上海大学读书,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他根据江苏省委部署,撰写文章,发出号召:“同胞们!努力吧!要想得到真正自由与解放,应当实心实意地宣传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去与军阀争个你死我活。”这篇文章犹如嘹亮的号角,大大鼓舞了广大党员和爱国青年的战斗信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锡五在江苏、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夏被派往东北,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同年调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中共党团书记兼铁路总工会秘书长,不久被选为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31年7月,刘锡五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对敌斗争。
1936年获释出狱后,刘锡五奔赴延安,参与领导华北地区党的建设,发展、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抗战胜利后,刘锡五、于毅夫、王盛荣、朱光、朱新阳等 15 人从延安到达齐齐哈尔,刘锡五任西满二地委书记。1945年11 月 9 日,中共嫩江省工作委员会(1946 年 7 月31日,改为中共嫩江省委员会)成立,刘锡五任书记兼嫩江省军区政委。
刘锡五坚决执行中央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把省领导机关先后搬至梅里斯、甘南、讷河、昂昂溪等农村地区,指挥地方武装清匪反霸、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中共中央发布“五· 四”指示后,刘锡五带领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试点。有一次途中遇到土匪阻击,他从容不迫,指挥少量警卫人员击退了多出几倍的敌人。
在土改期间,刘锡五重视调查研究,要求干部认真掌握土改政策,特别是划分富农和中农的界限,强调要保护工商业,保留手工业作坊,并注意争取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他注重发动群众,组织参军参战,调集大批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嫩江人民的高度赞誉。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作风正派,谦虚稳重,平易近人,爱护干部;人好见,话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