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微子篇》(9)
沐浴墨香张一
2024-08-06 21:38:46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大师”是官名,据《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大(读音为太)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大师”的级别是一个下大夫,和孔子在鲁国担任的大司寇是一个级别。“职业+名字”是古人习惯称谓的一种方式。“大师挚”也就是“大师”这个官名加上他的名字“摯”,简称“师挚”。晋国有个著名的乐师,叫师旷,名旷,字子野。
“大师挚”是当时鲁国管理音乐的大乐师。《论语·八佾篇》记载,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孔子告诉鲁国太师有关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我们再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专心地把它学起来,三个月期间,连吃饭时的肉味都觉不出来了,齐人都很称道这件事。)
如此来看,“大师”就是“太师”。《论语》记载的“子语鲁大师乐”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与齐太师语乐”很是相似。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是不是这位鲁大师,也就是“大师挚”觉得在鲁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了,就去了齐国,他继续研究音乐,做起了齐国的太师。孔子在齐国时,偶遇避开鲁国前往齐国的太师挚,“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应该十分开心!尤其是听到他演奏了本该在周朝王室和鲁国宫廷才能演奏的《韶乐》时,孔子很是感伤,竟然三个月没有回过神来,这也是一说。
我们再来看“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这句话。
“饭”的本义是吃饭,《说文》给出的解释是:“饭,食也。”
“亚饭”有两个含义:一、古代天子、诸侯第二次进食时奏乐侑食的乐师;二、古代天子、诸侯的第二次进食。
“三饭”,有三个含义:一、第三次用餐;二、古时以乐佐食之乐师;三、中国古代复姓。
《礼记·玉藻》记载:“君未覆手,不敢飧。君既食,又饭飧。饭飧者,三饭也。”这里的“三饭”指三次劝食。
本章句《论语》将“四饭”与“亚饭”、“三饭”并举。皆有古代以乐侑食的职官之义。
周礼规定:天子和诸侯国国君进行用餐时,需要有音乐相伴的,而且每顿饭都是由不同的乐官负责,如“亚饭”、“三饭”、“四饭”等。这里需要说下,鲁国是周公旦之后,属于周朝天子下面分封的诸侯国,鲁国的国君按照周礼应该是一天三餐,可由于鲁国的始祖是周公旦,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制作礼乐,为西周社会大局的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鲁国被周成王特许用天子之礼乐,因此,鲁国的国君也按照天子的礼乐标准,一天吃四顿饭。
“亚饭”就是负责天子或者鲁国国君第二顿饭演奏音乐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干”,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亚饭干适楚”,他到楚国去了。
“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的解释和“亚饭干适楚”是一样的。
“三饭”的名字叫“缭”,他后来去了蔡国。“四饭”这个人的名字叫“缺”,他到了秦国。总而言之,这些人都离开了鲁国。
这里没有说“一饭”乐师的去向,或者“一饭”的乐师由太师担任,也有可能是“一饭”乐师并未如他人一般离去。
在这里,我觉得,一个乐队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领导者叫太师,第二位者即“亚饭”,第三位者即“三饭”,第四位者即“四饭”。叫“阳”的这位,职务是少师。
鼓方叔、播鼗武、击磬襄,都是这个乐队的成员。
我们接着看:“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鼓方叔”的“鼓”就是一个打鼓的,他的名字叫“方叔”。
古代的“河”专指黄河。这句话的意思是击鼓的乐师方叔离开鲁国,在黄河之滨隐居下来了。
“鼗”是小鼓,俗称“拨浪鼓”。“武”是摇小鼓者的名字。“汉”,汉水,是长江的支流,这里是指汉水之滨。这句话就是打小鼓的乐师“武”,他到汉水之滨隐居下来了。“武汉”的来历是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也只是臆想而已。
“少师”是春秋、战国时期设置的官名。级别相当于上士。介于士与下大夫之间。
“海”的本义是大海。《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就是中原四周的地区。
本文中的“少师”,他的名字叫“阳”。
“磬”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一次是《论语宪问篇》记载的“子击磬于卫。”一处是本章句。
“磬”是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
“击磬襄”,敲磬的乐师名字叫“襄”。《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说:“我虽然因磬击得好而被委以官职,但我最擅长的是弹琴。现在你的琴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东西了。”)结合《孔子家语》的记载,我甚至可以大胆的预测,这位师襄子,就是这位“击磬襄”,他在鲁国时叫“击磬襄”,后来可能是提拔了,升官了,于是成了大师,按照“大师摯”的称呼,他就从“击磬襄”改称为“大师襄”,简称师襄。
这么分析的话,“阳”和“襄”,他们两个人是结伴而行,去了海滨。
解释了这句《论语》的字面意思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八位乐师为什么离开鲁国?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周天子的影响力急剧下降,王权开始衰落,尤其是到了春秋末期,社会是“君不君,臣不臣”,一派混乱。如《论语》记载的“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等等,鲁国的权臣们可以越级使用周天子和鲁国国君使用的礼乐。
乐师们在为“季氏三桓”演奏礼乐时,心里也不开心啊!如果不演奏吧,他们是权臣当道;演奏吧,“季氏三桓”又不让他们按照礼乐的规定来演奏,这不是乱弹琴吗?于是乎,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这些承载着礼乐的乐师们,只能离开了鲁国,找个能安身立命的地方,寻找一个能够传承礼乐的地方居住下来。
这则《论语》,有人理解成是周王室的乐师四散离开了洛邑。这里面有个人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大师挚”。
“师挚”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一次是《论语·泰伯篇》记载的“师摯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从鲁国的太师挚领着瞽人演奏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整个音乐是多么恢弘盛大呀,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另一处就是本章句《论语》。
如果是西周时期,那时《诗经》还没有整理好呢?结合演奏《关睢》这个说法,应该是孔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后的事情,
在当时,保存礼乐教化最好的鲁国都是如此,试想,其他的诸侯国能是什么样子。
面对乐师四散的社会现实,我想,孔子心里既痛心又欣慰。痛心的是礼崩乐坏的现实,何时才能结束啊?社会啥时间才能回归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局面啊?欣慰的是,这些乐师的离开,他们出走时可能把原来秘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这些文化官吏失去了官位,流落于社会之后,他们也需要解决生存问题。由于这些人熟悉“六艺”知识和各种礼仪,他们就在别人需要举行冠、婚、丧、祭等礼仪时,出面筹划、运作,挣一些辛苦费,甚至开办私学,把这些文化传播开来。
这一篇不仅把流散乐师的名字记录了下来,还具体讲出他们到了哪些国家,方便以后找寻。乐师们流散各地,应是在说“礼崩乐坏”中的“乐坏”之意。
儒家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只有《乐经》亡佚了?是不是跟乐师离开有关,我也说不好。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个国家就有可能兴旺发达,社会才会逐步太平。最可怕的就是尽管你拥有众多的人才,却不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人才外流是必然的。我们可以想想,这些人才离开父母之邦时,是怎么样的一种心酸和不舍,甚至是无奈和愤慨!
如此来说,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注重引进人才时,更需要做好本地人才的使用工作,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才是关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