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老师和医生可能要面临失业潮”
我这话不是在危言耸听
最近,合肥本土的科创企业<科大讯飞>宣布,联手<华为>攻克了一系列难题,成功训练出了首个基于全国产算力的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
这个模型的中文数学能力目前全国第一,并且具备深度思考和推理能力
让“讯飞星火X1”参加竞赛和考试,解高考题、奥赛题,不仅能给出答案,还能对解题思路和步骤进行详细拆解
一个模型的推理能力,有非常接近于人类的“慢思考”方式
在医疗上也获得初步验证成效,辅助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还能分析诊断复杂的病例
也就是说,目前将“讯飞星火X1”用在教育、医疗上,相当于一个“教授级的助手”,能帮老师、医生节省大量研究经费和时间成本
那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模型是否会替代部分老师和医生的岗位,也让人不得不深思
毕竟过去,人们也想不到有一天“无人驾驶”的出现,会让司机一职不再不可或缺
而这种可能颠覆行业的“大利器”,居然是一家民企研发出来的!
而且,这并不是合肥第一家有“重大突破”研究的民企了
合肥这个地方,好像在憋什么大招……
01
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叫“本源量子”
2024年1月6日,研发出了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起这个名字是寓意“如孙悟空一样神通广大、七十二变”
大家不懂“量子计算机”是什么没关系
只要知道这东西在2023年时,1微秒能算出的最复杂的样本,用当时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需要约200亿年才能完成,就知道有多“神通广大”了……
所以这“本源悟空”一上线就“大闹天宫”,自上线以来,截至12月已经吸引全球访问量超1800万次
我不禁好奇,这是北上广深哪个一线的科研机构研发的?
结果,居然是合肥的一家民企!
时隔1日,合肥又有一家民企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出了“第一台可常稳态运行的弹丸注入系统”
上面的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没事,这不重要。你只要知道这是我们继美国、俄罗斯之外,第三个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
我开始意识到,合肥这座城市已经“变了”
这座“十一五”还采取“工业立市”战略的城市,到“十四五”的时候,已经迈出了“科创兴市”的步伐
2024年,国际知名科学杂志《Nature》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合肥甚至排到了第15位!
与第14位的伦敦不相上下……
有人说,“合肥将成为中国未来硅谷”。
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是空口无凭
2023年,合肥的GDP达到12673.8亿元,同比增长了5.8%,成为全国GDP20强城市中的一员
其中,包含科研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上涨了5.1%,占GDP的60.4%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城市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百强》名单,合肥已然是全国TOP9的位置,科技创新潜力竞争力更是排在了第8
科研,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但合肥能获得这些成绩,我看到的,不是一家企业、一个机构“孤军奋战”在努力
而是一座城市“上下齐心”的决心
自上,合肥舍得下“血本”
统计公报上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就是最直接最“真金白银”的支持,合肥的投入是一年比一年高
2023年的R&D经费投入达到了506.4亿元,投入强度首次达到全市GDP的4%,创历史新高
再看全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411.34亿元,而R&D经费支出就占了其中的36%!
其次,科创的发展也离不开第二产业的支撑
近期,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新一批“灯塔工厂”的名单
肯定有人问,什么是“灯塔工厂”?
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全球目前有189家,就有5家在合肥
这也就难怪,2024年合肥50强的企业榜单里,前10强里制造业就占了7家,其中3家名列前三
而其中,以科创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独占鳌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就有248户,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上,合肥上榜了6家
自下,民间力量也在发力
要知道合肥50强企业榜单的入围门槛的营业收入是41亿元,而这5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就有20家,占了40%
甚至在前10强里,就有7家是民企,营业收入占了10强里的75%
除此之外,全年新增的市场主体有32.93万户,增长了12.8%,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年就增加了1994家,让合肥有超84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可想而知,这些企业能够创造多少经济收益!
我们就看最直接的数据,税收!
2023年税收收入674.03亿元,而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929.63亿元,税收就贡献了其中的72.5%
这就能看出,这些纳税的企业创税能力有多强!
所以,
“天时”有上级资金支持,
“地利”有“二产”提供的肥沃土壤,
以及,强盛的民间力量“人和”,
让合肥整座城市的资源被“拧成了一股绳”,织出了一条向上的“天梯”
在货币超发与城市分化的背景下,随便买房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资产配置推荐阅读文章《房地产双轨制,用一套房借鸡生蛋,让资产增值的方法是什么?》
02
在三国时期,合肥处于曹魏与东吴地盘边界,又是东部和南北交通的枢纽,孙权和曹操打了五次战争,都誓要争夺之地
但到了现代,合肥却受到了“冷落”,空有省会城市之名,却长时间没有省会城市的存在感
而这一切,随着中国科技大学的搬迁,和之后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引入,开始有了改变……
两所实力院校的科研资源加入,让合肥抓住了“科研”这根救命的稻草,开始实行“科教兴市”
并且为了向产业应用转移,合肥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产业发展路线——砸钱!
用一个接一个上百亿的投资额,招来了新能源汽车<蔚来>、半导体龙头<京东方>等实力企业……
砸出了一个“最牛风投城市”的名号,也带来了每年数百亿的GDP贡献值
同时,也恰恰因为砸钱“风投”引入了资源
让合肥加速产业积淀,有了“后备力量”,开始转向自主研发,转型为“科创兴市”
也让“这根稻草”,慢慢长成了“一片成熟的稻田”
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5.2%,创近33个月新高,增速已经连续5个月是万亿GDP城市里的首位
这里解释下“规上工业”,指的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看这些工业主力军的发展,就能看出一个地方的经济“稳不稳”
就这个数据看,合肥这架“工业火车头”可太“稳”了!
而企业利润提高了,可想而知将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仅2024年合肥50强榜单里的企业,员工数量就增加了2.78万人,比上届增长了7.7%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单城镇就新增就业18.3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65万人,困难人员就业5729人,给超22万人提供了“饭碗”
“稻草”变成了“稻田”,分的米饭就变多了
大家又有了“饭碗”,自然“钱袋子”就鼓起来了
下面这张图源自合肥的统计公报,很明显,无论是城里还是村里的合肥人,收入都在连年上涨
2023年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594元,同比增长了7.7%,甚至城镇居民的收入达到了59609万元
所以,在全国人口连续三年都在负增长的情况下,合肥的常住人口却每年都在增加,我一点都不稀奇
从最新的常住人口数据看,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985.3万人,较2022年增加21.9万人
其中外来迁移人口占比超9成,全市迁移净增长人口20.11万人,人口流动规模领跑全国
并且早在2023年7月,根据合肥公安数据统计,合肥实有人口其实已经达到1234.4万人!
现在已经2025年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大家猜一下可能还会新增多少实有人口?
虽然最新数据还未公布,但有媒体预测,到了2035年,合肥的实有人口能超1500万人,也就是每年能增加26万人
以此计算,2024年的实有人口很可能已经达到1260万人!
人往财走,自古是真理
在货币超发与城市分化的背景下,随便买房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资产配置推荐阅读文章《房地产双轨制,用一套房借鸡生蛋,让资产增值的方法是什么?》
03
回到标题,我想有人问,1.6万亿是什么?
这其是合肥原定“十四五”的2025年的目标
合肥想实现GDP1.6万亿,有没有可能?
目前2024年的GDP尚未公布,但是按2023年5.8个增长点来预估,2024年的GDP可能达到了1.34万亿
再到2025年,估计为1.41万亿,似乎距离1.6万亿还有很大的距离
以目前公布的2023年GDP,如果要在2025年实现1.6万亿GDP,两年需每年增长13个百分点……听起来似乎更没可能性
但如果以实有人口来计算呢?
2025年的实有人口可能达到1286万人
如果按2023年人均GDP130074元来算,这1286万人能创造出1.67万亿的GDP!
所以2025年,合肥能不能冲击1.6万亿?
答案,或许就在“合肥能留下多少的人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