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4日,毛主席亲拟的一封急电,发至晋南地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部,陈赓读完登时激动起来,大声吩咐通讯员,火速通知全体纵队和旅首长前来开会,甚至在之前战斗中,身负重伤差点牺牲的第10旅副旅长楚大明,也挣扎着从医院赶来,因为这封电报太重要了!
(陈赓司令员)
这封电报的原文如下:“敌一军、九十军已开始西渡黄河,有直攻延安可能,你部二十四旅立即西进,攻克吉县、大宁开辟道路;主力三个旅,立即补充棉衣,迅即西进,直开延安”!
大致解释一下,军委发觉胡宗南已经从黄河以东,调回精锐主力整编第1师、整编第90师(电报仍称呼原番号),判断敌人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行动迫在眉睫,因此紧急决定,调战斗力强劲的陈赓纵队也立即西渡黄河,保卫延安!
四纵的同志们,一听说是要去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如何能不兴奋?于是在会议上纷纷表态和请战。陈赓也遵令作出部署,以第24旅作为先遣队迅速出动,限一周内占领汾西县城,为纵队主力西渡打开通道。
至1946年11月24日凌晨,陈赓纵队所属四个旅20000余人,已全部开至黄河岸边,部队正在做渡河的各项准备时,却接到了军委的最新命令:暂缓西渡。
一、陈赓纵队划归军委直接指挥
晋冀鲁豫野战军跟东北野战军类似,最初的主力纵队番号也是五个: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第4纵队和第6纵队。至1946年底,只有陈赓的四纵留在了晋南老根据地,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负责在山西境内作战,主要对手是阎军和胡军。
另外四个纵队则在刘邓首长率领下,出击外线歼敌,也就是半年以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之主体。因此从建制上说,第4纵队当然隶属于“刘邓大军”,不过单独留下来以后,陈赓所部的战略位置愈发凸显出来。
陈赓的主要任务有三:第1、要保卫太岳和太行这两块老根据地;第2、阻止阎锡山、胡宗南两部联手,打通同蒲铁路的企图,坚决切断这两股敌人的联系;第3、还要掩护陕甘宁边区的侧翼安全。
这些任务是非常重要和艰巨的,比如陈赓率部全歼所谓的“天下第一旅”,就是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第三项任务,更是直接关系到延安的安危。
(重机枪阵地)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明白,陈赓纵队主要活动的区域,与延安几乎是在同一纬度的,中间只隔了一条黄河,若想保证延安不遭到阎军的渡河侧击,控制临汾以西和以北地区至关重要,为此,延安专门命令第4纵队改为军委直辖。
也就是说,部队的建制和序列是可以不同的,陈赓第4纵队当时在建制上仍属刘邓大军,但是在战斗序列上,已改为解放军总部直接指挥;次年3月陕北战场正式打响后不久,陈赓纵队再次改变序列,归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总指挥。
再到1947年8月,军委决定陈赓率第4纵队、第9纵队和38军(起义的陕军),组成“陈谢集团”南渡黄河时,该集团的序列又发生变化,重新由总部直接掌握;一直到淮海战役打响前,才正式归建中原野战军,可见陈赓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地位。
(黄河两岸的形势)
如开篇所述,正当陈赓所部筹集渡船之时,张宗逊率领的晋绥军区第1纵队,已奉命星夜赶到延安布防,陕北局面稍安。
而胡宗南担心未来进攻延安时,位于黄河东岸的陈赓部队,会威胁到他的侧后,又突然朝令夕改,命令整编第1师重返河东,企图控制吕梁山区。
有鉴于此,军委命令陈赓纵队暂缓西渡,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隰县、乡宁、吉县、蒲县、大宁等五县”,力求首先击败盘踞当地的阎军,之后再迎击胡宗南的整编第1师。
为了加强我军力量,军委特命已经到达吕梁山区的王震将军,率晋绥军区第2纵队配合陈赓的作战,于是我军的两大名将,开始在晋西南联手杀敌。
(彭总和张宗逊)
二、我军两大名将联手破敌
两个纵队来自不同的野战军,自然涉及到统一指挥的问题,上级有命令下来,要求组建以陈赓为主、王震为辅的“联合指挥所”。陈赓抢在王震到来之前,把司令部全体人员召集起来,首先开了个吹风会。
陈赓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其一,王震司令员“对党忠诚,斗志顽强,是出了名的,大家一定要尊重他;他直爽坦白,爱批评人,也是出了名的,如果发现错误批评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接受”。
其二,晋绥第2纵队的主力,是著名的八路军359旅,之前编为南下支队走过4000多里的“小长征”,又参与了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贡献大损耗也大,还没有得到什么补充,等于是个“干部旅”,甚至“有的战士比我们连长资格还老”!
(陈赓和王震在晋西南)
陈赓为此特别要求:“今后配合作战,不准叫他们打伤亡大的仗,因为他们伤亡一个战士,就等于我们伤亡一个干部,在这个事情上,你们不准讲怪话”!
因此王震赶到后,立即受到了四纵同志们的热烈欢迎,陈赓把司令部的机关干部、各旅的旅长政委都叫过来,请王震给大家讲话,王震推托一番后说道:
“你们部队打得好,受到中央的表扬,我们要向你们学习”,陈赓也是非常谦虚:“中原突围是英雄创举,比我们艰苦得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两位司令员的彼此尊重,为两个纵队在吕梁山区的联合作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是肯定够阎老西、胡才疏喝一壶的。
阎锡山在吕梁山区的军事部署,是以晋西南重镇隰县(读席)为中心的,在隰县设有晋省第六专员公署,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老资格将领杨澄源,统一指挥附近七个县的军政,杨澄源还挂着上将衔(阎锡山单方面授予的)。
因此,陈赓和王震的首要打击目标,便是杨澄源亲自坐镇的隰县,11月27日两位司令员发布命令,决以晋冀鲁豫第4纵队第13旅为主、第24旅和晋绥第2纵队的独4旅为辅,秘密奔袭100余里,包围并攻克隰县。
陈康第13旅不负重望,以迅猛的动作扫清隰县外围所有制高点,并于11月29日的夜里,突然三面登城发起攻击,至天明时分结束战斗全歼守敌,俘虏28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4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195挺、步枪1200余支及大批军用物资。
我13旅在破城后,还生俘了上将专员杨澄源,也成为解放战争中,我军俘虏的第一个挂三颗星的敌方高级将领,只不过这个上将军衔有点水份,并不在南京政府的铨叙名录中。
(隰县位置图)
三、王震进城急得到处捡手榴弹
陈赓和王震非常高兴,战斗结束后,两人联袂从隰县南关入城,视察战场并慰问部队,由于13旅部队打扫战场并不彻底,沿途发现不少阎军遗弃的装备和手榴弹。
王震于是一边走一边捡:“我是穷小子,这么多手榴弹丢了,我心疼”!陈赓顿觉惭愧,为自己部队的大手大脚而感到不好意思,也真正理解了359旅当时的困难程度,马上接过话茬:
“对呀,我们部队有点大少爷作风了,大手大脚的,我们马上改”!扭头吩咐随从参谋:“去,叫部队再来打扫战场,然后把收集到的武器弹药,交给地方部队”!
参谋领命而去,这边看见王震还在弯腰捡手榴弹,可把陈赓吓坏了,因为359旅刚刚南下归来,跟阎军作战次数不多,有些情况还不是很清楚。
(王震在会议上)
陈赓连忙阻止:“喂,老兄,你别捡了,我们有经验,阎锡山造的手雷和手榴弹一个样子,很容易爆炸,别弄响了一个,可就把咱俩都报销啦”!
听到陈赓这么说,王震才停止了手中的忙活,兀自心疼不已,于是隰县战后,陈赓就此问题专门开了会,对四纵的干部们说:
“王震同志给我上了一课,这是我们部队的老毛病了,打长子县城和洪洞、赵城、霍县和灵石等地都是这样,由于当时参战的民兵多,代劳了,这个毛病才没有明显暴露”!
陈赓最后提出了要求:“这次,我看见遗弃的手榴弹,真是捡不胜捡,我们这个毛病真该改一改啦”!
(民兵看押俘虏)
在陈赓和王震的联合指挥下,两个纵队及地方武装连战皆捷,从11月底至12月12日,累计攻克了包括隰县、离石、中阳、大宁在内的八座县城,歼灭阎军5000人以上,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阎锡山固然灰头土脸,胡宗南也大为震动。
胡宗南被迫推迟了进攻延安的计划,深恐他的部队在向北运动时,遭到陈赓、王震部队的渡河侧击,于是紧急调动包括整1师在内的六个整编旅,疯狂向吕梁山区扑来,企图将我军的两个纵队逐离黄河东岸。
换言之,陈赓和王震的联手发起的“吕梁战役”,不仅有力震慑了阎锡山的部队,使其再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也成功地拖住了胡宗南进犯延安的脚步,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而这一拖就是三个多月,为次年春的延安保卫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两位名将功莫大焉。
(防空哨)
四、陈赓和王震都成为兵团司令员
吕梁战役之后,两个纵队携手又发起了“汾孝战役”,痛击胡宗南调入山西的部队,在长达两个半月的作战中,共歼灭阎部第69师、胡部整67旅等敌共21000余人,扩大解放区3万余平方公里,使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的联系更为紧密。
1947年1月底,陈赓奉命率部返回太岳根据地,临行前王震那是依依不舍,强烈要求第4纵队留下来过个年,并且表示就算吕梁地区再困难,也会想办法给四纵的战士们“每人弄一斤肉吃”。
陈赓笑着拒绝了:“每人一斤,就是上万斤肉,这可不是小数目,吕梁是新解放区,底子太薄,我们还是回太岳区过年吧”!
分别之际,陈赓握着王震的手说道:“来日方长,你的情谊我一定告诉部队,我们再见吧”!
陈赓特别下达命令,四纵各部须将缴获的机枪火炮等重武器,全部移交给王震纵队和吕梁地方部队,并派出得力人员下去检查和落实:
“凡是移交武器缺少零件的,一定啊要给配齐,机枪不好用的,一律拿好机枪换回来”!
延安保卫战打响后,1947年3月17日,王震奉命率晋绥第2纵队西渡黄河,从此正式纳入西北野战军的建制,而且一直是西野的主力纵队。
至于战力强劲的原因,除去老底子359旅的优良作风外,该纵之前在吕梁地区作战时,得到陈赓全力支援,部队装备大大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王震的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1949年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的第2军,后以第1军、第2军、第7军组建第一兵团时,王震升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关于陈赓后来的职务变化,也需要说明一下,“陈谢集团”完成挺进中原的战略任务后,临时兵团建制撤销,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9纵队正式归建,后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的两个主力纵队。
因此截至淮海战前,陈赓的实际职务,仍然只是中野第4纵队的司令员,直到1949年中野整编为第二野战军时,又以第13军、第14军、第15军编为第四兵团,陈赓终于出任了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这两位曾经并肩战斗过的两大名将,不仅同时晋升兵团司令员,还都是“军政主官一肩挑”,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军委对他们的信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