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学期间主修体育专业。虽自小虽然喜欢书法,但真正接受书法训练还是大二。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训练量是巨大的,长时间从事体育运动,肢体超负荷的运动,四肢关节大量的乳酸堆积。解决运动中的乳酸堆积最好的办法,一是运动前后的拉伸,二是静养式的恢复。静养休息除了静卧就是静坐,他利用“入静”的时间,将丢弃很久的书法“捡”了起来。从那时起,书法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长时间的积累,体育技巧和书法技巧同时得到锻炼。书法训练逐渐从业余走向了专业,随着时间的投入,身边的朋友和亲人鼓励他投稿来验证一下自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投稿,随后喜讯频来,21年行草书入选年展;22年楷书和草书同时入选年展;23年草书入选年展;第五届草书展入选;今年十三届国展中,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入选。十三届“一战成名”,引起了广大书友的关注,它就是———张振平老师。
张振平老师书法多次入选国展,很多书友故意调侃他,说他的体育是书法老师教的,他的书法是体育老师教的。书法达到如今这种水平,一定是体育老师的功劳,如果想练字,就去报体育专业吧,张振平老师听后,噗嗤一笑了!
上面这段话虽然有些调侃,但也道出了张老师的一个特长。张振平老师体育成绩好,有很好的肢体协调能力。德国胚胎学家威廉·鲁克斯,在《鲁克斯的使用法则》中提倡的生理学基本原则。“人体机能,不用就会退化,适当使用就会更灵活、更发达”。这一观点并得到科学验证。科学家提出了六种潜能提升:眼、口、鼻、耳、脑、身,每个肢体都有它独到的训练方式,将各个潜能发挥到极致后,相应从事相通的行业,会做出卓越的成绩。这六种潜能也是佛教中所提到的六根,很多原理是相通的。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需要很强的协调能力,特别强调书写时的手感。就书法而言,古往今来都有“手感”一说,传统的师徒相传,入门级都是从抓手型、抓感觉开始。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描述:“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这里提到了手的巧拙,一是指笔法的熟练程度,二是指手的敏感度。很多书友在书法学习时都遇到了这种情况,想这样去表达,总感觉手不是那么听话,表达不了或者表达的不理想,这种原因大多是肢体的协调性和手的感应能力欠佳,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勤”去补先天的“拙”。
生活中发现这样的案例,两个学生同时拜一位名师指导,一对二的训练,两个学生的文化成绩不相上下,书法训练上,一位学生临摹的很像,一位怎么写都是自己的味道,后来老师认为是手感不足的原因。张振平老师有良好的手感,同等时间所训练的效果要优于常人。从业余走向专业,勤奋的训练之外,肯定还有独到的感悟。就张振平老师十三届国展三件入选作品可以看出,他有良好的手感之外,还有极强的书法理论作为支撑。
一语不能践,
万卷徒空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法的学习千人千面,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是很容易走弯路的。张振平老师的训练,显然是做过精心的计划。接受书法训练的五年间,将行书、草书、楷书三种书体相互穿插练习,同一体系中动静结合,做到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三件入展的作品都是二王体系,在一个熟悉的领域里,不断的深入,“添加”中再进行“筛选”。
张振平老师说,十三届国展行草两件作品先创作出来,行书以“二王”笔法为主导,用孙过庭草法加了一些点缀;草书以孙过庭为主,草书中也融入了一些静态的元素,用羲之献之字法来点缀,相互转化,彼此相得益彰。
张老师认为楷书作品入选纯粹是“捡漏”,创作出行草两件作品,离截稿日期只有一天,闲着也是闲着,有了写楷书的想法,楷书的取法还是“于法炮制”,楷书以王羲之《圣教序》结体为主基调,将起笔、收笔、映带部分进行楷化,加了褚遂良《雁塔》的灵动,转折和竖画多用颜体的中正。放松的心态去完成了这件作品,怕漏字,抄写时写得很慢,写完以后检查没有大的瑕疵,连夜自己动手做了拼接,拼接不是自己擅长的部分,因此还有了一些褶皱。第二天将三件作品寄了出去,三件作品中最不抱希望的就是楷书,奇怪的是,入选通知第一个收到的就是楷书的喜讯!
张老师自谦的说,第一次参加届展就能取得如此的成绩,有一定实力也有一定运气,更离不开恩师李鹏等多位先生的指导。艺无止境,前路犹长,将继续奋然前行,纵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亦将上下而求索。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