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是政治人物,玩的是政治,而政治讲究的就是需要和被需要。
康熙之所以要擒鳌拜是因为巩固皇权的需要。换言之,鳌拜太猖狂了,直接威胁到了康熙的统治。
顺治去世后,年幼的康熙因为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为继承人,当时他还不满8岁。
主少国疑,历来君主年幼,人心都会疑惧不安。顺治想必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遗诏中还提到一点,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在顺治灵前,四位辅政大臣信誓旦旦,要同心协力辅佐未来的小皇帝。当然,任何事情一旦涉及权力,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更何况是手握权力的权臣呢?
排名第一的是索尼。索尼德高望重,是四朝元老,但他年事已高,求稳思想严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安稳退休就行。
排名第二的是苏克萨哈。苏克萨是个投机分子,他早年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他通过告发多尔衮站在了顺治那边,并且得到了重用。由于这个原因,索尼等人常常看不起苏克萨哈。
排名第三的遏必隆是个庸懦、没有主见的人,在政治上和鳌拜走得最近。
鳌拜虽然排名第四,但他有资历,也有军功,而且为人张狂,并且通过剪除异己,很快就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集团势力。
四辅臣,尤其是鳌拜的存在,对年幼的小皇帝来说,始终都是威胁。在康熙的背后,孝庄出现了。
孝庄要做的就是针对主弱臣骄的情况,在继续任用四辅臣的同时,逐步分化瓦解他们,使康熙掌握权力成为可能。
在康熙12岁时,孝庄下了道谕旨,要举行大婚典礼。入主正宫的就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她也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而遏必隆的女儿则落选成为皇妃。
如此既笼络了索尼家族,又能防止鳌拜(鳌拜是镶黄旗人)借镶黄旗之女成为皇后之机,扩充自己的实力。
这样做不仅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还有意外的收获。索尼与鳌拜和遏必隆之间出现了芥蒂,这为维持皇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死,鳌拜势力失去遏制,权力的天枰一下子失控了。此时,尽管康熙已经亲政,但仍然没有掌握实际的权力。
四辅臣已去其一,剩下的三个必定会有兵戎相见,而且遏必隆又唯鳌拜马首是瞻。
势孤力单的苏克萨哈一看势头不对,便对皇上说,我已年迈,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给先帝守陵去了。
索尼不在了,苏克萨哈排名第一,他的主动退出,也就意味着鳌拜、遏必隆两人也应该有所表示,我们也该辞职养老了。
鳌拜自然不愿意退出政治舞台,于是就罗织了包括欺藐幼主、不愿归政在内的24项罪名,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杀了他的族人。康熙对此也无能为力。
索尼病故,苏克萨哈被杀,鳌拜的权力空前做大,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成为皇权的重要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除掉鳌拜集团。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比较清楚,康熙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并借机擒住了鳌拜。
当时,朝廷给鳌拜定了30条罪状。按理说,鳌拜应该被革职、立斩,但康熙还是考虑到他的功劳,只是将其他禁锢起来,并没有杀掉他。只不过,鳌拜在禁所没呆多久便死去了。
康熙将鳌拜禁锢起来,并不是因为他真有30条罪状,而是康熙想给自己一个不受干扰的亲政环境。
而康熙之所以不杀鳌拜,主要考虑到鳌拜的显赫战功以及他对清朝的忠心。当然,康熙对鳌拜还是不放心的,他还是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如此一来,鳌拜就成了被关在笼子无法伤人的老虎了。
康熙擒鳌拜后,又过了34年,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念鳌拜的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这样做就相当于为鳌拜平反了,在九子夺嫡的大背景下,其安抚老臣的心思再明显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