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5,蓟州之变

是烟火江湖 2022-10-02 15:24:00

01

1595,蓟州之变。

大明残杀戚家军将士一千余人。

自此热血凉,人心散。

大明在衰颓之路上一去不复返。

02

万历二十一年,朝鲜平壤。

明军援朝主将李如松做完了最后的部署。

数万精锐明军引弓待发,将小西行长团团围困在平壤。

战前,李如松为了鼓舞士气,公布了巨额赏格:

此战不以收割日军人头数评定战功;

先等城者,赏银一万,封为锦衣指挥使(正三品职)。

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无割首级,攻围缺东面。——《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即传号令,许以先等者赏银一万两,世袭指挥使。——《经略复国要编》

但等打完仗,很多士兵发现辽东系将领的马下都挂着好几个日军人头。

辽东系也就是李如松的嫡系。

紧接着传出消息,说李如松已经拟定好了一份战功名单,头功和一等功都是李如柏李如梅杨元张世爵这些辽东系将领的。

李如松给出的理由是人家斩获的倭寇首级较多,按大明祖制,理应赏头功。

明明说好不以人头论功,结果还是按人头行赏。

这很明显就是在偏袒自己的嫡系了。

要搁一般的士兵,面对这种明目张胆走后门的行为,顶多就是私底下骂两句,不会闹出太大动静的。

但这次不一样,李如松碰上头铁的了。

这群头铁的老哥就是军中的几千浙兵。

在江湖上,浙兵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号:

戚家军!

二代,不是原版。

初代军魂戚继光同志已经于万历十六年在悲愤交加中去世了。

(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明史·卷一百》

02

对于战功的评定,浙兵很是不服。

因为在平壤之战中,最先爬上平壤城楼的是浙兵千总骆尚志。

当时,倭寇为了阻滞骆尚志,从城楼上投下巨石,砸伤了骆尚志的肚子。

但骆千总硬是忍着疼痛,一手持戟,一手挽盾,三两下爬上城楼,一戟刺穿了投石倭寇的咽喉。

然后又连杀几个倭寇,打开了缺口。

身后数名浙兵趁势而上,将大明军旗牢牢地插在平壤的城楼上!

按照李如松战前颁布的条例,头功很明显是浙兵的(忘了的可以往前翻)。

还有那一万两赏银和正三品的职位,也都应该赏赐给浙兵。

但李如松竟然走后门,把属于浙兵的功劳送给了自己人。

立下大功的浙兵游击吴惟忠和千总骆尚志只获得了个次等功。

说是次等功,其实就是参与奖,照着头功可差远了。

赏银也只有可怜的20两。

整整缩水了500倍!

浙兵们都是戚继光调教出来,耿直惯了的,哪受得了这门子气?

于是一窝蜂拥到李如松营前讨说法。

更有甚者,直接当着李如松的面儿开骂,骂他不讲诚信,不是人,不配做主将!

提督(李如松)至开城,诸将游击以下,皆跪而听令,王必迪(浙兵千总)独立而言曰:“老爷不智、不信、不仁如此,而可能用兵乎?”——《李朝实录》

李如松气得脸发紫,嘴唇都在哆嗦。

却又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发作,只好暂时忍下了这口气。

到最后,由于几千名士兵闹事,影响实在恶劣。

李如松不得不先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发给浙兵,才勉强说服浙兵们回营等待消息。

虽说浙兵不闹了。

但军饷这事儿却并没有完。

03

李如松的算盘打的很精。

明朝后期,派系之风盛行,打仗全靠本派的人支持,不是你的人根本调不动。

因此,李如松要想手下人听话不变成光杆司令,就得经常封赏下属,笼络人心。

尤其平壤战后,李如松轻敌冒进,在碧蹄馆遭遇倭寇伏击。

如果不是辽东系冒死来救,李如松可能就得把命里撂在那儿了。

这件事更让李如松坚信,关键时刻,只有自己人才和自己一条心。

别人,根本指望不住。

因此,这么重要的头功,绝对不可以让给外人,那是一定要赏给自己人的。

只是真要按照古制用人头作为评判战功的标准,自己的辽东系保准儿抢不过浙兵。

谁让人家是戚家军呢。

虽说是二代,但战力和一代相差并不大。

独门绝技鸳鸯阵,更是专业抢人头。

(戚继光首创鸳鸯阵,专克倭寇)

李如松手下的辽东系虽说也是戚继光同志练出来的(老戚曾在蓟州练兵),但明显比不过亲传的浙兵。

不得已,李如松才想出这么个烂招。

先告诉浙兵,此次不以人头论功。

浙兵老实,一听不以人头论功,也就不会想着去割人头,一心一意的作战。

然后再让自己人去偷偷的收上一波人头。

这样,辽东系手里的人头就比浙兵多。

等论功行赏时,再以人头作为评判标准。

如此一来,平壤攻克了,功劳也拿到了,两全其美。

当然,李如松也知道依浙兵的脾气,他们肯定会不服气。

但不服气也白搭。

李如松是主将,有最终解释权。

何况人家还有皇上撑腰。

当年给事中邵庶弹劾李如松枉法,万历爷亲自下场护犊子,那面子大了去了。

给事中邵庶尝劾如松及其弟副总兵如柏不法,且请稍抑,以全终始,不纳。——《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只是李如松没想到,浙兵竟然如此耿直,直接跑到自己这儿闹事来了。

好好的潜规则,被整成了阳谋。

自己不仅在朝鲜君臣面前丢了面子,还赔了银子。赔的还是自己的私房钱!

这种气,李如松能忍?

赔银子只是缓兵之计,他李如松早晚要让浙兵知道。

孩子,时代变了!

不是戚继光活着的时候了!

04

几天后,兵部主事袁黄带了一万两赏银来军营。

浙兵们摩拳擦掌,就等着赏银发下来,躺银子堆里打个滚。

可最后,这些赏银还是都给了辽东系。

很明显,李如松在给内阁递奏章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听取大众的意见,还是把自己的嫡系评为了头功。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次浙兵并没有再跑到李如松那里去闹。

因为他们已经死心了!

第一次去闹,是因为他们还对李如松抱有幻想,以为李如松能秉公办事。

但事实证明,李如松并不是戚继光,没有那么高尚的思想觉悟。

浙兵们不傻,他们看清了自己的处境。

能给予他们公平的人已经死了。如今的时局,没有关系寸步难行,公平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张居正死了,戚继光死了,唯一同情浙兵的经略宋应昌也因为与李如松闹了矛盾,被调离了。

谁还能为他们撑腰?

没有人。

罢罢。

反正有军饷和李大人的赏银,也算不亏。

等回国了,就走吧,拿着银子,去过普通人的生活。

这里,已经不是曾经梦想中的军营了。

可惜李如松并不想就此了事。

不久之后,浙兵们发现,发给自己的军饷也大打折扣。

后来,更是连发都不发。

赏银不给也就算了,现在连饷银也不给,实在是太过分了吧!

浙兵们又一次找到了李如松。

这次李如松给出的解释是,朝廷没那么多钱,有限的军饷只能先供着作战部队发。你们马上就要换防回国,就先委屈一下。等战争结束了,欠的钱我给你们补上。

05

朝廷没钱了,这倒是事实。

入朝之前,宋应昌为了招募士兵,特意把饷银提了一倍多,从18两升到了43两。

这么一来,大头兵们是满意了,但内阁却表示受不了。

如此高昂的军费,长期以往,大明的财政指定是撑不住。

先是,发帑给军费,已累百万。廷臣言虚内实外非长策。——《明史·卷二百零八》

等到宋应昌和李如松因为头功的问题闹了矛盾,内阁趁机联合李如松,双方协力把宋应昌挤兑走。

于是老宋前脚走,内阁后脚就削减了明军的饷银。

但是,只是削减,不是不发。

为什么到李如松这儿就成了一文没有呢?

那完全是因为李如松把本属于浙兵的军费调给自己的辽东系了!

朝廷削饷,辽东系的饷银也跟着削了。

偏偏李如松还要指望辽东系打仗,若冒然削饷,势必会挫伤士兵的积极性。

况且,以李如松护短的脾气,他是绝对不会让自家弟兄吃亏的。

于是,李如松干脆就挪用了浙兵的饷银,用来补辽东系削饷的缺。

这么一来,辽东系的饷银没变,浙兵可就没银子使了。

就只能先欠着了。

当然事后证明,李如松也没打算还。

厚此薄彼,再正常不过了。

而不知情的浙兵以为朝廷真的困难,就相信了李如松的鬼话。

万历二十一年,中日第一次交锋结束。

李如松率明军撤回本土。

浙兵部分回浙江,部分去了蓟镇。

去蓟镇的兄弟们慢慢回过味来了。

说要补发的饷银一直没有着落。

李如松也跑辽东当总兵去了,想要账都找不到人。

看样子李如松又想赖账。

浙兵们最后的忍耐力也消磨的无影无踪。

再次开闹。

这次闹的更绝。

也不去找李如松了,直接在蓟镇开闹。

蓟镇,大明重镇,天子脚下!

浙兵们这是直接向皇上告状来了!

06

蓟州的总兵当时是王保。

这货一直想找机会加入李如松的辽东系,背靠李家这棵大树,升官发财。

所以,王保为了递投名状,自作主张(有史料说是李如柏指使的),哄骗浙兵,说要在校场给他们补发军饷。

等毫无防备的浙兵兴高采烈的来到校场。

四周突然杀出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对着手无寸铁衣甲单薄的浙兵一顿乱刺乱砍!

可怜一千多戚家军战士,虽然奋起抵抗,但仍被杀戮殆尽!

无耻!这就是无耻!

他们没有死在倭寇手里,却因为本该得到的饷银,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王保还怕有漏网之鱼,竟然拿来花名册,挨个点名,军中士兵凡是浙江人的一律处死不留!

及总兵王保令各纳军器,赴校场听处分,南兵已唯唯听命,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斫,死者无数。

乱斫之后,令分队过堂,按籍点名,随点随斩,虽长平、新安之杀降坑卒,未为过之。

且传言杀南兵之夜,官军乘势劫掠,抢掳恣淫,被害诸商确有的证。滥杀之惨,何可胜言!——《明神宗实录》

蓟州之变发生后,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查明浙兵的冤情,上疏万历帝,希望治王保的罪。

但王保有李如柏做后盾,串通巡关御史马文卿、兵部尚书石星,坚称浙兵谋反,王保是在镇压叛乱。

最终,万历包庇李如松,认定浙兵谋反。

王保甚至还以所谓的“定变功”升官发财,封妻荫子!

佩服!

佩服!

这以后,还有谁愿意为大明朝,抛头颅,洒热血?

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以反闻。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言南兵未尝反,保纵意击杀,请遣官按问。巡关御史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书

石星附会之,遂以定变功进保秩为真,荫子。——《明史·卷一百二十七》

07

天启元年,后金的努尔哈赤攻破辽东重镇沈阳。

三千浙兵奉命与四千川兵一道救援沈阳。

在浑河遭遇努尔哈赤数万大军包围。

激战数小时,川浙两军全军覆没。

而由于之前结下的梁子。

李秉诚、朱万良、姜弼三位总兵率领的三万辽东铁骑就驻扎在离浑河50里外的地方,竟坐视浙兵和川兵败亡,而不发一兵一卒救援。

浙兵忍受着后金兵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一直奋战到火器红热的没法发射,连车营都被后金骑兵攻破,绝望的摆出鸳鸯阵做困兽之斗。

(戚家军车营)

但鸳鸯阵是对付南方的倭寇用的,对北方的骑兵根本毫无用处。

后金兵冲入浙兵营中,砍人如切菜。

戚继光之侄戚金战死。

此后,世间再无戚家军!

不是戚家军对不起大明。

是大明配不上戚家军!

31 阅读:6128

评论列表

尴尬2019boy

尴尬2019boy

15
2022-10-19 01:40

后面浑河血战几个事实完全错误!满清所谓八旗所谓白甲兵根本冲不动浙兵和白杆兵的阵容!而且满清也不是靠骑兵冲阵(而是身披重甲用铁骨朵近距离抛掷重箭远距离攒射同时推木车格挡对方远射!)事实上满清就没有冲阵的重骑兵!而且浑河血战满清八旗最后是用缴获的火炮轰击浙兵阵营才破阵的!事实上对付满清最简单最容易的不改变明朝大的体制的办法:就是把所有辽东军阀和官员全部调走!换一批人就可以了!为啥?这帮人和满清数百年苟且通风报信互为姻亲!实乃巨型漏斗!这个事实又可以反向证明孙承宗和袁崇焕是有多么的无耻卑劣了!

尴尬2019boy 回复 10-22 18:29
还好我们知道这个事!还好我们认识字!还好有其他记载不会被明史骗:浑河血战满清各大贝勒各大贵族祈求努尔哈赤不要进攻了!人死太多不划算!努尔哈赤再三强调不惜鞭打哀求的亲信!然后调沈阳城头的火炮轰击浙兵阵营然后才破阵!这是满洲老档记载的!实际上满清八旗的有史以来夺取天下最羸弱的武力!没有之一!满清八旗也没有任何军事革命和进步!明末明军失败不是因为满清八旗强!而是明朝整体堕落到无与伦比的境地!满清得天下之易和幸运和明朝之烂举世罕见!

时光荏苒几盈虚 回复 10-19 21:02
前面是叙述是对的,就是换一帮人也不一定赢。你想想就明朝那个烂样,关内的士兵会拼命保卫关外的土地,管我鸟事。关外都完成军阀了。就像现在的企业,好用听话的往死里用,难缠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乌烟瘴气的

阡陌阩

阡陌阩

15
2022-10-19 21:12

张居正以后明朝作死路上越走越远,万历三大征打光张居正改革攒下的家底。李如松轻敌冒进死后连个尸首都找不到,萨尔浒决战主帅杨镐真是可笑,朝鲜战场坑爹的主坑死13万明军精锐

用户18xxx00 回复 10-22 12:27
明朝是除宋外最垃圾的朝代了,就这样还有一大堆明吹

用户17xxx49

用户17xxx49

10
2022-10-21 00:16

看来是明亡必然

Lsp

Lsp

7
2022-10-06 23:21

为了大明朝死就是你最大的荣光了,还想要军饷,[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奈何 回复 10-07 17:34
所以才说明亡于万历吗。

清风徐来

清风徐来

6
2022-10-21 23:43

以前就听说过,自己的精锐竟然被自己人屠杀,没想到明廷如此可耻,看来明朝皇帝丢掉江山也是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西泠无夏

西泠无夏

5
2022-10-22 20:20

所以明末江浙士绅不把朝廷当回事,纳税最重 待遇最差[得瑟]

清风徐来

清风徐来

4
2022-10-21 23:45

从这件事情来看明朝不亡天理难容!

用户13xxx13

用户13xxx13

2
2022-10-08 17:28

大明千秋

普进恩

普进恩

1
2022-10-22 05:34

虽数百年后,李氏父子之卑鄙仍隔屏而出

清风徐来

清风徐来

1
2022-10-22 08:16

文压武,吃拿卡。

边军夜不收

边军夜不收

1
2022-11-01 00:49

要是戚继光还在那有后金什么事啊

李子明

李子明

1
2022-10-31 15:58

戚家军基本上把浙江能打的都抽出来了。最后建奴过江后,就金华死守了下,其他城池或望风而降或守不过旬。唉

是烟火江湖

是烟火江湖

平凡人讲平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