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的将军,他曾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没有他,建国至少晚10年。
按照他的功勋和资历,在1955年授予的一千余名开国将军中,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才对,然而他当时却什么军衔也没有。
不过,到了1958年,他竟被特批补授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首次授予的50余名开国上将之一。
此人便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著名的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李聚奎将军。
李聚奎,湖南安化人,1904年出生,1928年参加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关于李聚奎的革命生涯,很多人基本都停留在他在后勤战线上的贡献,但其实,李聚奎还是带兵打仗的一把好手。
比如在二打长沙的战斗中,李聚奎所部在猴子石地区就歼敌近800人、俘敌上千人,给长沙守敌以沉重打击。
在这之后,李聚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带领部队接连打了很多场漂亮仗,他还因此被先后提拔为红军第九师第二十七团团长、师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李聚奎出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参谋长,是旅长陈赓的得力助手。
1938年初的神头岭一战,日军第108师团、第16师团各一部共1500余人,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就被我军全歼,而此战的胜利,除了战术运用得当外,也离不开李聚奎提供的绝佳设伏点。
在这之后,李聚奎又根据师首长的指示,布置了386旅的作战任务,于当年3月底成功伏击了日军的运输部队,歼灭日军少佐以下400余人,击毁汽车180余辆,缴获颇丰。
1941年8月,决死队第一纵队改称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第一旅,由李聚奎担任旅长,并兼任太岳军区岳北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爆发后,李聚奎又奉命出任西满军区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黄克诚、政治委员李富春工作,率领部队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黄克诚大将在谈到李聚奎时,还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位老同志,指挥打仗很有一套,是个称职的参谋长。”
从1948年后,李聚奎的工作重心便开始从一线战场,转移到了后方战场,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一心一意做好部队的后勤补给工作。
而事实证明,李聚奎在后勤保障战线上的确是一位人才,他依靠地方政府筹集物资,并合理组织储运,打破了我军“取之于敌”的传统后勤保障,使我军的后勤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李聚奎奉命出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组织后勤机构、筹措战备物资。
在此期间,李聚奎积极筹措人员、物资,将一批又一批的作战物资运到朝鲜战场,极大保证了志愿军的作战。
然而,由于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导致很多物资还没有运到前线,就被敌机炸毁了,从而导致我军的攻势往往只能持续一个星期左右。
当然,除了弹药供应不足外,我军将士的口粮及副食供应也一直是个问题,但即便后勤供应保障跟上了,为了防空,部队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饭。
那么,在这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上,怎样才能解决志愿军将士的伙食问题呢?什么样的食品既便于保存携带,又能随时食用呢?
李聚奎很快便想到了:在1936年时,他所在的西路军受挫祁连山后,他不得不只身东返,途中,他曾吃过老百姓给的一种名叫“炒面”的食物。
这种炒面的特点就是制作容易,食用方便,而且易于保存,正好符合当前正在朝鲜战场作战的志愿军将士作战的需要。
果然,这种方便食品很受志愿军各级指战员的欢迎。炒面伴随着将士们浴血奋战,打了许多胜仗。
1955年,李聚奎荣获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但却没有被授予军衔,直到1958年,他才被补授上将军衔。
当时,对于为李聚奎补授军衔,一些人是不太同意的,毕竟没有这个先例,但毛主席说:
“没有关系的,我说过李聚奎是有大功的人,我可以为他开这个先例。没有李聚奎,新中国至少晚成立10年。”
事实上,为李聚奎补授军衔也跟当时的实际情况有关。
1958年初的时候,毛主席就决定调李聚奎回部队任职,拟定的职位是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一职。
而既然要回部队工作,那就应该有对应的军衔,而当时后勤部的将军中最高军衔是上将,因此只有授予其上将或大将才能服众。
按照李聚奎的资历和功劳,授予大将也是够资格的,但大将已经控制在10人,所以就只能授上将了。
综合考虑下来,授予李聚奎上将军衔,也是比较合适的。此时的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也是上将。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将军正式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