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宧(1870年-1939年)
袁世凯含恨而终,“二陈汤”(陈宧、陈树藩、汤芗铭)功不可没。老袁去世第二天,陈树藩通电拥护中央,并一改独立之口吻,大赞袁世凯为“中华共戴之尊,民国不祧之祖”。段祺瑞对此颇为满意,人事改组后,陈树藩出任陕西督军。
相比这位投机界后生,陈宧就不那么幸运了。不过,让陈宧承认他比陈树藩投机技术差,这位前辈还不一定甘心呢。与陈树藩不同,陈宧独立时特意留了一手,当时他宣布与老袁绝交,宣称“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言外之意是,我这人一向深明大义,因为老袁的政治作风问题,现在我不跟他混了,但我带的是北洋的兵,算是北洋的人,我还是北洋集体一分子。
本以为是个高招,结果弄巧成拙。段祺瑞宦海沉浮,叱咤半生,什么样的人没见过?袁氏称帝时,老段采取“不吹不黑”的不合作态度,以养病之名隐逸西山,幕僚劝他迁居天津,免招袁氏之祸,他回绝道:“反对袁氏,我只能用口不能用兵,如果袁对我有所不利,那我就坐以待之。”所以自始至终,段祺瑞对袁世凯算是忠诚的。
反观陈宧,忘恩负义,玩弄手法,实在让北洋不齿。
当初陈宧忽然宣布与袁氏绝交,着实给袁大头一个猝不及防的闷棍。缓解过来疼痛,袁世凯也没有善罢甘休,命重庆镇守使、川军第一师师长周骏督理四川军务,修理陈宧。
现在老袁已逝,段祺瑞决定替北洋“清理门户”。
周骏气势汹汹,一路西进。陈宧本以为已经听命中央,北京会对他网开一面。谁知老段也不和他讲什么原则,周骏依然没有停止进军。陈宧赴川所带的三个旅,旅长冯玉祥、伍廷祯消极响应,剩下一个李炳之也在重庆被曹锟缴械。按照与东南事先之约,陈宧向蔡锷请兵。蔡锷的护国第一军人困马乏,又向坐镇云南的唐继尧请援。同时,蔡锷电请北京政府制止周骏。黎元洪有意发言,可段祺瑞哪能听他的,且周骏已兵临成都城下,陈宧困于瓮中。
周骏在城外喊话,限陈宧三日内投降,否则将用大炮轰城。
经不住周骏的最后通牒,陈宧弃城而去。
离开成都,陈宧索性来了个“四川十日游”,路上他还在想,陈树藩又是将军又是督军,自己除了挨打,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还失去组织,得罪了西南,搞得两头挨骂。同样是投机,两个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回到北京,陈宧心灰意冷,深居浅出。
在东不压桥私宅,他断断续续,一住就是十年。
1926年,陈宧彻底隐退,从此不问政事。归隐京津的陈宧以读书自遣,过着寓公生活,晚年靠典当维生,生活清苦。1939年,陈宧以七十岁之龄病逝北平,时“贫无一钱,故旧资之,始成殡殓”,晚景之凄凉,令人唏嘘。
龙觐光(1863-1917)与龙济光(右)(1868—1925)
广东的独立和其他省份不同。
粤督龙济光,云南蒙自人,出身彝族,是滇南世袭土司,早年投奔两广总督岑春煊,因镇压会党有功,受封广西提督,和陆荣廷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二次革命时,龙济光受袁氏之意,督理广东军务,和长兄龙觐光、胞兄龙裕光开始了对广东长达三年的统治。
龙济光是袁世凯的死党,桂系领袖陆荣廷又是龙觐光的亲家,直到陆荣廷在梁启超、岑春煊的游说下宣布讨袁,软禁赴滇讨伐护国军的龙觐光父子,龙济光才密受袁意,假意独立。名为宣布独立,实为缓兵之计,目的是等待北京的援军。这正是两人的打算。
袁世凯的援军没有等到,中间却发生了一个插曲。
滇军讨袁时,护国军兵分两路:蔡锷的第一军出云南,入四川;李烈钧的第二军出两广,伐江西。插曲就出在李烈钧身上,北上江西,捷径是假道两广;从两广地盘上路过,就要征求陆荣廷、龙济光的意见。广西不用说,陆荣廷已加入护国军,关键是龙济光不同意。
兵戈之事岂容个人意志?再说,假道两广的邀请还是军务院提出的,广东抗议无效!李烈钧决定硬闯,率张开儒、方声涛两个梯团一直开到肇庆,也就是军务院的所在地。李烈钧的打算是从肇庆到韶关,从韶关到江西;欲到韶关,就要经过广州。
到了广州地界,龙济光挂出了“禁止通行”的牌子。
陆荣廷和龙济光是老同事,又有点小亲戚,便在中间斡旋,不过就不过吧,大家都让一步。李烈钧只好绕过广州到了韶关。也是事情不巧,护国军到韶关的前一天,北京传来袁世凯病亡的消息。既然护国军要北上讨袁,现在袁氏已逝,无人可讨,你还有何北上的理由?
龙济光命令韶关镇守使城门紧闭,意思很明显:韶关也不让过!
李烈钧的护国军不但无路可走,连睡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在城外露宿。
从露天的睡梦中醒来,护国军忽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韶关城墙上还架起了大炮。
再一再二忍了,挨冻受饿也算了,这是明摆着要找事儿啊!李烈钧不打算忍了,讲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拳头才是硬道理。于是,北江战争爆发。滇军虽然睡眠质量一般,但士气经怒火点燃,战斗力大增,一举攻下了韶关。陆荣廷趁火打劫,派莫荣新从西路疾进广东,占领肇庆。
左右城池一夜尽失,龙济光傻眼了。
从护国战争早期,他就开始请援,从袁世凯请到段祺瑞,直到广东战火燃起,北洋援军依然没个人影。在滇桂军的联合夹击下,龙济光只得退守琼州,即现在的海南岛。两年后,龙济光离开海南岛,率残部两三千人北逃天津,从此在政治舞台上再无一席之地。
对龙济光来说,这一场政治生涯的谢幕,确实不够华丽。
其实,北京并不是没有行动。龙济光“独立”后,袁世凯也派了援军南下,但是远水不解近火,没等抵粤即中途生变,无法及时赶到。段祺瑞当政后,电令赣督李纯、闽督李厚基、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开赴广东,但李纯和李厚基根本没当回事儿,他们的原则是:拒止战术。不让护国军进入自己地界就行,出兵就免了。这时候,大家的想法只有一个:中立自保。
赶走龙济光,陆荣廷接管广东,在肇庆就职广东督军。
对陆荣廷的任命,北京是迫不得已,李烈钧则引起了公愤。张勋、倪嗣冲、张怀芝、赵倜、孟恩远、杨善德、阎锡山、冯国璋、王占元、毕桂芳、陈树藩等省陆续通电,要求北京下令讨伐护国军。李烈钧成众矢之的。段祺瑞令其到北京“另有任用”,李烈钧当然不会北上,便将第二军交与部下,通电辞职,由香港转赴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