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病逝后,北洋分崩离析,政权更迭频仍,枭雄辈出,军阀并起,历史走到了十字路口。直、皖、奉合纵连横,争霸不断,今日联甲倒乙,明日联乙倒甲,朝秦暮楚,忽聚忽散。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路牛鬼蛇神走马灯般粉墨上台,闹剧迭出。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个个怀揣梦想的小人物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又如何一夜之间从权力的宝座上重重摔下?北洋鼻祖袁世凯纵横捭阖,在四面楚歌中绝望离去;权力狂人段祺瑞性情刚愎,梦想南北统一;时代明星吴佩孚擅用舆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布贩子曹锟才不惊人,却知人善任,任人唯才;草莽枭雄张作霖对日本虚与委蛇,却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最终命丧日军之手......主人公们的欢与悲,对与错,智慧与权谋,犹疑与抉择,道尽大转型时代的纷杂与迷茫,再现军阀割据十余载的波澜壮阔,一场兵荒马乱、熙熙攘攘的乱世风云就此上演。
——新合集《北洋最后十二年》按
20世纪50年代的怀仁堂
1916年6月6日,怀仁堂。
中南海是喧嚣的,中南海又是安静的。
喧嚣属于这个时代,安静只属于袁世凯。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袁世凯去世后,这句话再次得到验证。
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传统法制背景下,一旦王纲解纽,便进入军阀时期。所谓军阀,即历史上的诸侯藩镇,军人拥兵自固,圈地自立,遂成军阀。军阀有大小,大的统兵数十万,踞拥半壁江山,是否听命中央,完全取决于心情;小则类似发迹前的张作霖,手有一竿子弟兄,以收保护费度日,偏于一隅,自给自足。
战国群雄并起,汉末三分天下,晚唐藩镇割据,民初军阀混战。
王朝更替,本都是不可避免的规律。
袁世凯在世时,北洋并无派系之分,即使有,也只能是唯一的“袁系”。提到分裂,无人敢萌此想,更无人敢提出这个概念。现在没了老袁,北洋实力派元老唯数段祺瑞和冯国璋,两人均有掌管大局的资历,政治上不免暗争机锋、党同伐异,粉丝们也都自觉站队,站到最后,连段、冯两位当事人也没料到,他们已经成了所谓的军阀,并按照籍贯,被分为皖系和直系。
夹在中间的,是大总统黎元洪。
黎元洪的一生就像一场梦。五年前他本有平静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本本分分做一个大清军人,老老实实当个旅长,遇上领导赏识,升个统制或者都督,做个军分区司令,转业后踏踏实实做个“旧官僚”,小日子不也挺好吗?
说来,都是武昌那一声枪响惹的祸。协统、都督、副总统,如今又代理大总统,理论上是步步高升。可黎元洪清楚,他手中无兵无权,光杆司令一个,能撑到今天,完全得力于表面的“法统”二字。纵然如此,北洋仍不买他的账,表现好了他是总统,表现不好,他只有一边凉快的份儿。
当选都督被人拿枪逼着,住进瀛台被袁世凯监视着,现在袁大总统西去,自己也“由副转正”,当上了正式大总统,可待遇依然没上去。老黎要是想得开一点,也甭搞什么政治了,学学明朝的皇帝朱由校,转行做个木匠,也是一门吃饭的手艺。
鸡肋,地地道道的鸡肋。
黎元洪(1864-1928)
就这样一块鸡肋,段祺瑞一开始也没打算给他。
大总统名单公布时,在袁世凯生前留下的嘉禾金简上,名字依次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在场的四位“顾命大臣”有徐世昌、王士珍、张镇芳,段祺瑞亦是其中之一。看黎元洪要继任大总统,老段明显不同意——论实力,论功绩,论公众形象,候选三人,他段祺瑞才是当之无愧。
当初袁氏死讯不胫而走,军阀混战之说甚嚣尘上,京城市民乱成一团,携家带口往天津转移财产,生怕命丧战火,财被共产。多亏段祺瑞力揽狂澜,靠威信和实力稳定军民,扶大厦于将倾,北京才算恢复平静。可以说,黎元洪安然就职,京城不生他变,几因段祺瑞一人之功。孙中山因此致电段氏,称其“扶危定倾”,“维持秩序,尤属有裨大局,厥功甚伟”。梁启超也主动替老段拉票,直言“收拾北方,惟段是赖”。
段祺瑞本人呢,不用说,有名的“六不沾”总理,吃喝嫖赌抽贪,一概不喜欢,属于洁身自好型;长有清廉之名,在中央干了半辈子,在北京房都没买,府学胡同的这套四合院,还是袁上司谪返彰德时送他的,因为没有房契,后来也被房子主人要了去,他身为一国总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可以说,作为旧时代的官僚,作为公众人物,老段的口碑还是可以的。
相比之下,与段祺瑞资历比肩的冯国璋则稍嫌不足。袁上司四面楚歌、身陷囹圄之时,冯国璋却与西南暗通款曲,邀集北洋各省召开南京会议,接二连三向老大逼宫,欲以南北为筹码,他在中间乘渔人之利,北洋各省都对他不甚满意。且冯一贯善于“理财”,在众人心目中,他便被贴上“首鼠依违,唯好财货”的标签了。
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外,徐世昌是北洋集团中仅在袁世凯之下的人,声望极高,人缘颇广。清室逊位,他声称不食民国俸禄;袁氏称帝,他及时遁退;如今政局混乱,前路不明,他再做智举,主动退出总统之争。当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老徐这几次扭扭捏捏的请辞岂是白演的?可以说,论政治情商,徐世昌属于政坛不可多得的“水晶狐狸”;论演技,那也是有实力问鼎奥斯卡的影帝级人物。
除此几人,西南呼声最高的是蔡锷、唐继尧、岑春煊,三人或是护国军领袖,或为老袁宿敌,众人拥捧在所难免。问题是,段祺瑞和黎元洪身在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远的就先放一边吧,打个电话你都要收长途费,就是明抢,也没有优势。
段祺瑞(1865-1936)
段祺瑞不想将总统拱手让人,也在情理之中。
遥想当年,李鸿章在天津开设武备学堂,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炮兵科,“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是绝对的学霸。军校毕业后,同窗五人留学德国,别人学成回国,他却被清廷特准,在世界闻名的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归国后,段祺瑞从教习起步,做到保定军校总办,直至民国第一任陆军总长,总掌全国陆军。说到专业,他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位炮兵司令。
与段祺瑞相比,黎元洪实在有些相形见绌。清室在位时,段做过统制和提督,署理过湖广总督,黎虽然也有留学经历,但做到最后也就一协统,即现在的旅长;民国时,黎虽为副总统,段却是陆军总长,一个是政治傀儡,一个是军中新秀,实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要他居人之下,段祺瑞难免觉得不服。
读懂了段祺瑞的心思,徐世昌把他拉到一边说:依我看,总统之位还是给黄陂(黎元洪)为好,你想啊,他什么也没有,做傀儡也有经验,西南和广东都在挺他,万一闹得太僵,战端再启可是不妙。再说,若你为总统,华甫(冯国璋)势必不甘,自启阋墙之争,北洋难逃分裂命运。现在你以总理执掌掌军政,以责任内阁之名,行军事裁断之实,何乐而不为呢?
经老徐这么一说,又有外国使团表明立场,明确支持黎元洪。段祺瑞只能与自己和解,觉得时下国基未稳,没必要争这个虚名,大总统就“让”给他老黎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