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致礼曾说过:“对于具有一定外语功底的译者来说,翻译中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孙致礼是谁?他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首席教授(将军级)、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导师组组长,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
《没有爱情可不能结婚:孙致礼译文自选集》,由翻译家孙致礼自选其最富代表性的 8 个译作选段及篇目,多为英美文学名篇,如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劝导》、梭罗的《瓦尔登湖》、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哈代的《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以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惊讶于《傲慢与偏见》人物对话的犀利精妙,读英文原著时那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只有再读孙致礼版本才会深有体会,读到绝妙处,往往忍不住要击节赞叹。
王科一也曾翻译过《傲慢与偏见》,里面有一段著名语录原文为:“ I was in the middle before I knew that I had begun.”王科一曾翻译为:“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了。”
如果按照现在我们的审核观点来看的话,这就是一段并不流畅的直译。接着再来看看孙致礼翻译的这一段:“我是到了不能自拔的时候,才发现爱上了你。”这一段的译文,足以高下立判,也能品出“翻译之美”的味道。
其实无论是翻译还是写作,最考验的还是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只有真正理解原著,才能把意思再度传达出来,也是很需要语言天赋的。
曾有一位老一辈的翻译家说过一些话,让人印象深刻:现在已然找不到合格的翻译,甚至把翻译的最高奖项送给外国人。现在的译者,一本大部头的小说,快则月旬就能完工,往往抱一本辞典对照,追求文字翻译的大体过得去,远远没有老一辈翻译家那种尊重原作,把翻译当成事业,追求翻译字、词、句、章节尽善尽美,才算是尊重自己的精神!
老教授最终颇为感慨言道:老一辈翻译家“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境界,如今已经再无人能够企及!
老教授说的话确实也是现状,现代人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修为底蕴,固然不及前人是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人没有前人那种孜孜、兢兢业业的精神。没有将翻译当成终身事业,而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对于“翻译之美”以及翻译风格,孙致礼说到:我给自己定下这样几条原则:一要充分地尊重原作者,二要尽可能照原作来译,三是把“文化传真”视为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四是把契合视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对于这四条原则,他一一列举了翻译著作的片段,对于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此,以往看翻译小说,只是就翻译看情节,从来没有剖析翻译背后文字的成因,万事万物知其然然后才能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通透通达文学的真谛,翻译更是如此才能达观。
钱钟书先生也说过一句话:“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这也是能体现出“翻译之美”的具体概念。
翻译行业,注重于文学性、准确性。许多译员在翻译的时候,都会尊崇“信达雅”的翻译理论知识,从而让译文更加优美且准确无误。这是大家最能广而熟知的“翻译之美”。
翻译和语言文字一样,是从0到100%,而不是从0到1。
品译之美,赏译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