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分阴阳,人心也可分阴阳,魂是心之阴,魄是心之阳

人之书 2024-02-07 20:59:54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一魂一魄就是人类心灵的全部。就像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无不可分阴阳。

有人或许会疑惑为什么阴阳就是道?

因为阴阳可以无所不包,就像大道一样,不仅有形的物质可以分阴阳,就连无形的理念也必然分阴阳。

魂魄可以分阴阳,刚柔可以分阴阳,善恶可以分阴阳,美恶也可以分阴阳;仁义可以分阴阳,前后可以分阴阳,高下可以分阴阳,难易可以分阴阳,长短也可以分阴阳。

万物无不可分阴阳,因此万事无不需要先定阴阳。人可以分阴阳,人心也可以分阴阳。

人类拥有身心二物,身是阳,心就是阴;换句话说就是:肉体是阳,灵魂就是阴。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人心也可以分阴阳,魂是阴,魄就是阳。故而一魂一魄方为人。

一魂一魄就是人心最初始的一阴一阳。

万物无不可分阴阳,魂和魄自然不是终极、也不是结束,它们还可以继续细分出次一级的阴阳。

假如魂字再次分阴阳:神就是阳,魂就是阴。这句话中所出现的两个“魂”字的内涵并不相同,前者包含后者,前者的含义更广。两者虽然字一样,却不是一回事。

人们常说的“神魂颠倒”其实就是指第一个魂字的阴阳颠倒。神字只是魂之阳。这种划分很容易造成认知的混乱,因为魂魄的魂字与神魂的魂字,内涵是不一样的。

古往今来,魂字的阴阳划分似乎并不清晰,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清晰的化分,我更倾向于用神、灵二字。

神是魂之阳,灵是魂之阴。阳,为神;阴,为灵。

所以魂字的阴阳就可以说成:神魂、灵魂。神魂是阳,灵魂是阴,它们都是魂。心灵就是心之阴,心神就是心之阳。

为什么心灵是阴,而不是心神是阴?因为“神”显现于外,“灵”隐藏于内。阴是内,阳是外。

一个人的灵感有没有爆发,不容易看出来;一个人有没有走神,却很容易看出来。这就是因为心神显现于外,属于魂之阳。

万物皆可分阴阳,人心也可分阴阳:心神,是阳;心灵,便是阴。这里的心神、心灵都是指魂。

魂魄二字的阴阳划分比较模糊,其根源可能就在于:神魂意志魄五行理论的干扰。因为五行中的魂魄二字与阴阳中的魂魄二字,虽然同源却不等同。

在五行之中,人体有五脏,蕴藏神魂意志魄。神、魂,是魂;意、志、魄,是魄。神魂属阴,意志魄属阳。这是高一级的阴阳,当然还会有次一级的阴阳。

意,是意念;志,是志气;魄,是体魄。

假如魄也再次分阴阳:意念,就是魄之阴;志气,就是魄之阳。

几千年来,各家学说,包括儒道佛,其学说大都涉及到:心、意、念、志、欲、性等词汇,但却语焉不详,使得人们很费解其具体所指。

其实他们所说的,都是指人心。只不过他们有些说的是:心之阳;有些说的是:心之阴;有些说的是魂,有些说的是魄。虽然说的都是人心,却不免以偏概全,这自然会让后学者感到云山雾罩,不得要领。

心是人类一切精神意志的总称。人皆有心,心分魂魄。心之阴,为魂;心之阳,为魄。

魂再分阴阳:神魂,为阳;灵魂,为阴。魂字如果用心字代替,那么就是:心神,为阳;心灵,为阴。

魂、神、灵,是一体两用,本身是一回事。都是心之阴。神、灵,是魂字二分的结果。

魄字如果再细分出阴阳:意念,为阴魄;志气,为阳魄。它们都是人心之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使用心性、欲望、性情、欲念等词语,意、性、欲、念等,都是指心之魄,而且只是魄的一部分,属于阴魄。

为什么它们是阴魄,而不是阳魄?因为它们都处于人心较为隐晦的部分,一般情况下看不到。故而叫阴魄。

而阳魄却不一样,比如志向、志气、气概、骨气、气魄、体魄、精魄、胸怀、气度等,大多都显现于外,而不隐藏于内,故而叫阳魄。

理想、信念、想念、信仰、理念,都属于阴魄,而不是阳魄。

五行中的神魂意志魄:神魂,属于心之阴;意志魄,属于心之阳。神魂又各有阴阳;意志魄也各有阴阳。五行理论脱胎于大道阴阳理论。它们是并行不悖的。

关于人心,几千年来,古圣先贤哪一个不曾论述过它们呢?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心,就是指魂;意,就是指魄。他所说的心,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那个心字。

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心”字,几乎无所不包,它怎么可能没有善恶呢?他所指的心,只是专指心灵最核心的魂,而且是阴魂心灵,它是不能有善恶的。

一个人哪怕其阳魂心神只是发生了些许变化,其整个人的神情气质,都会跟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何况是阴魂心灵呢?

孔子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孔子所说的“意”,就是指魄;心,就是指魂。心意合起来,也就是指魂魄,就是指人心。

意诚,就是指魄诚,也就是指人的欲望、理念、信念、性情等要真诚不虚;假如人的认知不到位,很容易就会落入假意、虚情的境地。

心正,就是指魂正,也就是指心态要端正,心神、魂灵要正大光明,要正派、正直。人只有心魂端正,做起事来,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心,就是指魂;志,就是指魄。

虚其心,就是指要让人的心魂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实其腹,就是指填饱肚子,不让百姓忍饥挨饿。

弱其志,就是指要让人外在显化的气魄、心魄、气质等,呈现出弱的状态,也就是待人和善,以弱示人,忍让、退让,不争强斗胜。强其骨,就是强壮其体魄,强健其精魄。

常使民无知无欲。谁才能无知无欲?几乎没有人可以无知无欲,求知索欲是人的生命本能。因此,无知无欲只是统治者的工作目标而已。

怎么做才能让百姓无知无欲?那就是尽力满足百姓的一切基本生存所需,而不是让百姓成为绝知绝欲的枯木顽石。

假如百姓都能富足安康,不就相当于实现了无知无欲吗?

假如百姓富足安康之后,即使还有一些什么欲望,那也无伤大雅,而且多半都是对人对己有益无害的事。

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为什么那么难以理解和传承?为什么那么令人着迷和向往?就是因为它们都已经涉及到了人性的根本。传承困难也只是因为国学对认知的起点,要求比较高而已。

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者,对传统国学似是而非的曲解有很多,这也造成了继承的困难。

华夏是人文的鼻祖,人文领域的精华基本都蕴藏在传统国学中。理工精粹则还需要向西方科学学习和借鉴。

人类的发展不过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理工科学,可以用于探索和改造世界;传统国学、人文科学,可以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其实就是人心、人性、人情,其根源也就是所谓的魂和魄。不懂魂魄二字,很容易就会被一个“心”字绕晕。

9 阅读:407
评论列表

人之书

简介:域内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