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的父母,与我们最亲近的莫过于我们的兄弟姊妹了。但即使是手足同胞,住在一个屋檐下,关系再亲近,也会有各自的差异。正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哪怕兄弟姊妹之间的起点与家庭背景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后期经历不同,所以未来命运的走向也会截然不同。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中混得最好的,往往是这3类人,看看有没有你。
【心态乐观的人,最幸运】
曾在书上读到这样一段话:人只有心态好,状态和运气会越来越好。心是开阔的时候,带来的都是积极的吸引力和向上的气场。当你拥有好心态,乐观的精神会围绕你,打造正能量的磁场,你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将变得有秩序和顺利。笑口常开是好命的第一步,心态好一切都会很美好。
我觉得很有道理。当一个人积极善待生活时,眼前的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感觉很有深意:
一户人家裡有一对孪生兄弟,有意思的是,这兄弟二人的性格是两个极端。哥哥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弟弟却是天生的乐观派。在他们10岁那年的圣诞节前夕,父亲希望可以改变兄弟俩的极端性格,便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父亲给哥哥准备的礼物是一辆全新的自行车,给弟弟准备的是一盒马粪。到了孩子们拆礼物的时刻,家人都在等着兄弟两人的反应。哥哥先拆开了盒子,不过并没有想象中的喜悦表情,反而满脸哀怨:“你们是知道的,我根本不会骑自行车,况且外面现在还下着那么大的雪。”正当大家手忙脚乱地哄着哥哥的时候,弟弟那边突然惊叫了起来。只见弟弟打开了那盒马粪,整个房子瞬间充满了马粪味,但是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欢呼了一声,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快告诉我,你们把马藏哪了?”
起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只是莞尔一笑,后来随着生活中所见的越来越多,我渐渐明白了故事中的深意。其实,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谁能负责给我们好心情呢?答案也许只有自己。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曾说:“一个正能量的人,他的磁场会驱动万事万物变得有序和美好。”美国成功学院之前通过对1000名世界知名人士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心态决定了85%的成功机率,并且得出结论:你用怎样的心态对待生活,生活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回馈你。
生而为人,总会有困难和挫折限制住你,让你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无法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有的人会像故事里的哥哥一样,觉得这些都是磨难,觉得自己特别不幸;而有的人,就像弟弟一样,将这些加诸在自己身上的“泥土”当作一场历练,锲而不舍地热爱生活。要知道,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运气,也决定他的未来。
【懂得自律的人,最成功】
《XXX》中写道: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是啊,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也许你年轻的时候不以为然,但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深刻体会到:一个人自律的程度,能够决定其人生的高度,也唯有自律,能给我们应对世事无常的底气。
一个女孩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但令她沮丧的是,入学后的第一场英语考试她就考得一塌糊涂,她的英语成绩排在全年级的倒数几名。沮丧之余,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每天进步一点,争取下次考试时可以翻盘。从那以后,她每天开始五点起床,在教学楼前的一片小树林中背单词、练习口语,每天坚持两三个小时,风雨无阻。期末考如期到来,成绩公布后,她震惊了所有人,因为她竟然一跃成为英文系的第一名。
在意识到自律能给自己带来人生的改变后,这个女孩就一直保持每天五点钟起床的好习惯。这不仅使她大学四年每年都获得国家奖学金,更让她在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和企业家。这个女孩就是“极北咖啡”的创始人张萌。
其实,人生最可贵的两个词是自律和坚持。自律的人不断改变自己,坚持的人不断改变人生。在你越是不顺的时候,就越要沉住气。要知道,艰难的路不是谁都有资格走的。人这一辈子,该走的弯路、该吃的苦、该撞的南墙,一个都少不了。你扛得住涅槃之痛,才配得上重生之美。
当身边的人沉迷于无效社交时,你在坚持运动;当身边的人熬夜玩手机时,你在挑灯夜读。自我约束从不是为了约束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健康,灵魂更加丰盈。正是应了这句话: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幸福;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你有多坚持,就有多成功。
【孝敬父母的人,最有福】
弘一法师说:“你若到了中年,父母都还健在,这就是你的福报。”表面上看是我们在孝顺父母,其实,是父母在给我们机会,修养我们的德行,增加我们的福报。深以为然。父母,是生命之源;孝顺,是福报缘起。
戏曲《五女拜寿》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记忆深刻:侍郎杨继康举行六十大寿,家贫的三女儿送上亲手缝制的布鞋,却被众人嘲笑,更是被杨母赶了出去。后来,杨继康遭难,被陷害革职抄家,而四个富贵的女儿都害怕被牵连,均不敢收留父母。听闻此讯,唯有三女儿在风雪中找到了父母。面对泪流满面的父母,三女儿宽慰道:“养育之恩,无以为报。”遂将二老接回家中,悉心侍奉。多年后,三女婿进入仕途扳倒了奸人,杨父官复原职后,一家人过上了乐融的日子。
南怀瑾先生说:“事父母如佛一样的人,必定得福报。”此话不假,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着我们一生的命运。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的爱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见青丝变白发,两鬓斑白已成霜。好像我们成功的速度总是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风平浪静的日子,也藏不住父母脸上那一道道的皱纹。
听过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想,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莫过天堂与人世。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所以无愧于心便不留遗憾。《劝孝歌》里也这样讲:“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父母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福田,孝顺父母,就是为自己积德修福。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千百年来,甚至可以这么说,自古以来,人性从未如此,只是在循环往复,像历史转轮一般,永不停止地转下去。
所以,一个混得好的人,从来不是逆着人性与人打交道,而是懂得理解人性。也就是说,所谓的“顺人性”,只是不要拿自己的观点、想法强加在他的身上,尤其是不能强加在那些地位比自己高、实力比自己强的人身上。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不会给自己和别人找麻烦。所以,那些真正混得好的人,不光能够顺着别人,也不会给自己找罪受。
【高人一等,不如适时低头】
《人性》写道:“风能掀翻树,却吹不折草。”做人也是一样,与其高人一等,不如适时低头。
京剧名家梅兰芳,一次演出《霸王别姬》,演到虞姬舞剑的片段,台下观众叫好不绝,唯独坐在第一排的一位老者,当众起身离席,并高声说:“好什么好,这也能叫名角?我看是徒有虚名!”梅兰芳听到这样的批评,仍坚持完成了整场演出。下台后,他托人四处打听,来到老者家中拜访。见到老者,梅兰芳诚恳地表示:“自己戏演得不好,特来请教。”起初老者态度冷淡,但见梅兰芳如此谦恭,便指出梅兰芳舞的是男人剑法,与虞姬的美人身分不相称。梅兰芳听后顿觉醍醐灌顶,不因自己已成名角而轻视老者的意见,反而当即表示要拜老者为师。此后几个月,梅兰芳常向老者学剑,潜心研究不同的剑式。经过一番学习,他的剑法有了很大的提升,成为了刻画人物的“点睛之笔”,也让他所演绎的《霸王别姬》更加精彩,名扬海内外。
低头,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格局。唯有低下头,才能看清自己脚下的路,走得更远。
【斤斤计较,不如礼尚往来】
《庄子》有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胸怀宽广博大,从不计较细枝末节;反而是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心思精致细腻,一点不如意就怨声载道。
1938年,78岁的齐白石喜得一子,徐悲鸿得知后,在桂林连夜画了一幅六平尺的《千里驹》,作为贺礼送给齐白石。齐白石收到后,回馈了一幅虾图,并题记说是给徐悲鸿的还礼。起初有人觉得,齐白石的回礼只有一平尺,显得“太小气”。实际上,齐白石回馈的是一册页,里面有十幅平尺小品,加起来约十平尺。仅在当时,齐白石画作的价格就已超过徐悲鸿。无论是回礼的数量,还是尺的大小,都十分体面。这次礼尚往来,也体现了两位大师之间的友谊。
与人交往,贵在不计较。计较与放下,计较的越多越痛苦,放下的越多越心宽。
人际关系关繫再好,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礼尚往来
【妒忌刁难,不如互相搭桥】作者海绵曾说:“强者互帮,弱者互撕。”
人性最大的恶,就是见不得别人好。路越走越窄,最终受害的只有自己。
王阳明的例子王阳明初到龙场,就遭遇当地人的袭击。由于语言不通和习俗的差异,当地人把他当成入侵者。王阳明非但没有怨恨,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当地人建造房屋,改善生活环境,并且亲自参与耕种,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人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和善的官员,很快和王阳明打成一片。后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开始传播自己的心学。最初不打不相识的当地人,成为了王阳明最忠实的信徒。正是由于他们奔走相告,心学得以在贵州引起轰动,王阳明声望日隆,才有了重新出山的机会。
人与人之间,多个朋友多条路。与其拆台不如搭桥,与其堵路不如铺路。互相扶持,才能彼此成就。
顺人性做事可以这么说,你的事,不管怎么折腾,只要不牵涉到他人的利益,你怎么折腾都行。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只关乎自己一个人的事吗?
那些冥顽不化、不想改变的人,表面上你觉得自己很有原则、很有坚持的样子,可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的懦弱、不思进取找藉口、找理由。
真正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怎么可能常年累月,不求改变?
作家彼得·德鲁克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在这个世界里,越活越失败的人,通常都是那种不懂得正确做事,也不愿意做事的人。在他们眼里,顺着人性做事,就是走向堕落,就是丢掉自己的自尊。但是,人的自尊心,究竟值几个钱?你觉得自己很有原则、很有想法,但是放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没有想过自己所想的、所坚持的,难道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吗?显然不是。正所谓一山还比一山高。你觉得自己很清高、很有底线,但是,这些所谓的清高和底线,在没有能力、权力、金钱和地位的支撑下,对别人来说,其实是可笑的。
做好自己的事,但也要想清楚你的事,会跟什么样的人产生瓜葛、产生利害关系。如此,顺着人性去做事,尤其是做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你才能够做得更顺利、更成功。
顺人性,得人心说穿了,顺着人性做事,顺着人性做人,你会发现自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个世界,人性是亘古不变的。所以,你要顺着人性,去尊重他人的观念。在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还没有达成对方一样的成功时候,那么,你只管学、只管练、只管磨,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也只有顺着人性,让自己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尊重他人的价值排序、尊重自己的人生选择。就像有句话的那样:观念的进步,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排序与人生选择。
这个时候,你才会对人性有着越来越微妙的认知,同时也的确会明白人性的道理,就是人类绝对的道理。说道理,人只能活一辈子,要活好,免不了跟别人打交道,更要懂得跟比自己厉害的打交道,才能够慢慢变得更好的道理。毕竟,圈子也好,工作也罢,如果带给不了你任何成长的作用,你留著又有什么用?你坚持又有什么用?
赵玉平老师说,与人相处的智慧可以浓缩为观其已然,悟其必然,顺其自然。学会顺着人性做人,站在他人的立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最终你才能够帮对方解决问题,也相当于给自己解决了问题。到最后,我们才能够对人性有了充分的了解与感悟之后,接下来才能够真正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过好这一生。
运用人性运用人性的目的在于趋利避害,让自己的境界在不断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显然,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只不过是很多自以为是、自视清高的人,把自己放在云端里,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在生存面前,所有人的生存本能,其实第一考虑的都是自己。
运用人性,找到人性中的劣根性,也找到人性中的脆弱性,更要找到人性中的需求性。这样,面对人性使然的问题,你便可以轻松做到运用人性、满足人性、成就人性。
显然,做到这些之前,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放下自己的架子,甚至要放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性观。然后,重新思考、具体分析,不断克制自己、改变自己。
就像王阳明说的: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这样,你才能够更加淡定,也更从容地运用人性,发挥人性的正向作用,最终靠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把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上来。然后,更清醒的你、更有智慧的你、更有谋略的你,一定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打扮得多姿多彩,把人生塑造得锋芒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