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个问题:毁掉一个人,需要大费周章吗?我记得有个高赞回答是:方法很简单,无非就是捧杀他,持续否定他,给他贴标签,让他活在舒适区。
深以为然。人有时很强大,有时很脆弱,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击垮一个人。身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与人相处,我们总是深受影响,过得如履薄冰。他人的眼光、言语和举动,都能扰乱人的心灵,甚至可以废掉一个人。
有一种笑着毁掉你的方式,叫“捧杀”曾经看过一名视频博主讲述他朋友小李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36岁的小李成功晋升为公司最年轻的高阶主管,随之而来的是一群溜须拍马的人。他们总是笑脸相迎,夸他年轻有为,甚至称赞他的能力比老板还强。于是,他沉浸在成功的蜜罐里,变得轻浮又自大。有次开会,由于他工作疏忽,面对老板的批评,他竟然当着众人的面顶撞老板,一怒之下甩下手上的材料,说不干就不干了。离开公司后,他曾认为关系过硬的下属巴不得躲他远远的,而过去的客户都因他不在原公司,纷纷拒他于千里之外。此时,他才彻底意识到,他们看重的是他的职位和公司的平台,并不是他的能力。曾经那些人的笑脸,不过是假象罢了。后来,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他走得异常艰难。
有时,我们深受他人的吹捧,误将虚情假意的笑颜当成一种认可,实则是将人推向深渊。捧杀极具诱惑力,让人招架不住他人的赞美,于是变得膨胀起来。等到身陷低谷,才恍然大悟:原来的笑脸相迎,其实是伪装的结果。当时捧得有多高,那摔下来就有多惨。
作家桐华说过一段话:“有人可以把恶意藏在夸赞下,也有人将苦心掩在骂声中。对你好的不一定真好,对你坏的也不见得是真坏。”人心难测,不是所有的夸赞都是出自真心,不是所有的好都是真好。无论何时,千万别掉以轻心。试问,谁不喜欢听夸赞呢?糖衣炮弹成了攻击人的隐蔽性武器,一不留神,就能击垮他人。因此,保持清醒,不被外在的浮华遮蔽双眼,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笑容可以是一把刀,毁人于无形。
有一种让你陷入崩溃边缘的方式,叫“持续否定”不知你是否遇过别人总是否定你的情形:“这点工作都干不完,你还能干什么?”“都这么大了,碗都洗不干净,别洗了。”“怎么你连小孩都带不好,娶前没发现你有那么多问题。”久而久之,常被否定的人自信心遭到了打击,痛苦如影随形。
同学小芳就是如此。从小,小芳被家人保护得很好,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次,当她拿起扫帚准备打扫时,母亲见状就说:“你哪里扫得干净,还是我来吧。”于是,她只好放下扫帚,默默地坐回沙发玩手机。不仅如此,上个月小芳约了2个朋友来家里吃饭。先前,她早已学习了做菜的方法,并背得滚瓜烂熟,她想借此机会尝试炒菜。正当她洗好西红柿,准备切时,母亲便过来了,毫不犹豫地对她说:“你都没做过菜,做不好的,我来吧。”还没等小芳开口,母亲伸手来夺她手上的菜刀。然而,小芳收紧不放,两人夺来夺去,遭到了母亲的大声训斥。最后小芳只好妥协了。此时,小芳觉得颜面尽失,她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母亲扼杀在摇篮里。她只觉得母亲总是否定她,让她活得像个废人,没有价值感,常常心累又崩溃。
一个总是被否定的人,很难快乐。又有谁不希望被别人肯定呢?长期处在被否定的氛围中,让人深受其害,不仅失去了尝试的机会,而且丧失了向上的热情,无法得到真正的成长。一次次的否定,摧残了人的自信心。正如书中所写:人生来就喜欢被鼓励,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获得自信,从而变得更优秀。
人最深的渴望是希望被肯定,从而收获自信,成就更好的未来。而一味地否定,伴随着焦虑与怀疑,更容易变得自卑。长此以往,“你不行”的惯性思维控制行为,难以有所成就。持续否定,正悄悄侵蚀你。
有一种低成本毁你的方式,叫“贴标签”最近,一则男子被妻子吐槽导致忧郁的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一名近50岁的男子罹患忧郁伴焦虑症,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原来他结婚几十年以来,妻子常说他是“小心眼”。原本他自认为心胸宽阔,久而久之,他真成小心眼了。生活的不顺心,导致郁郁寡欢,也不愿意与人往来。
被贴上标签,逐渐标签化,成为了别人眼里的人。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别人随意的评价,却留下了伤害的烙印。随意贴标签,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曾听过一个故事,印象深刻。有个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找了20个流浪的儿童。起初,这些儿童能够正常地说话,但在实验的过程中,科学家不停地告诉他们:“你们有口吃。”如此反复,半年后,所有的儿童都有了严重的口吃。后来,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的说话状态回归正常。
人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迷失了真实的自我。心理上有个概念称为“贴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他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一致。其实,贴标签是将人进行了强行的分类,如“学渣”、“渣男”、“开个豪车,肯定被包养了”,但它并不客观,还带有偏见。有了偏见,才会妄加评判他人。
周国平曾说:“被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他人对一个人的理解未必正确,若是纠结于此,只会让人活得畏手畏脚。生在人世,又有谁能完全了解自己呢?所见所闻也并非一个人的全部。有时,人们急于下结论,给人扣帽子,既不用思考,又不费时,只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但还是有人陷入了标签的圈套里,走不出去。
其实,人生只能由自己定义,而不是由他人定义。一个人最大的恶意是随意贴标签,一个人最大的勇敢是敢于撕标签。
有一种慢慢吞噬你的方式,叫“活在舒适区”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则故事:35岁的小敏,人生彻底跌入了谷底。由于24岁嫁人后,离开了职场,全心投入家庭中,日子过得安逸又舒适。直到她老公的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并欠了一屁股债,才打破了昔日的安宁。60岁的母亲,得知噩耗,不幸中风瘫痪在床;10岁的大儿子智力低下,在康复学校上学。由于学费太贵,如今付不起就没去上学。生活的风暴一下子击垮了她。于是,她四处寻找工作,得到的回复都如出一辙:“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技之长,年龄也不合适,你去其他公司看看吧。”此时的她,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当初偷的懒,迟早需偿还。贪图安逸,是为自己挖坑。也许,当下并未察觉,等入了坑,不仅摔得体无完肤,而且还很难爬出来。
追求稳定,才是最大的不稳定。蔡康永曾说:“当你没有上进心的时候,你不小心,杀了你自己。”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就如同刽子手,葬送了自己的未来。沉浸在舒适区里,不仅消磨了激情,而且丧失了斗志,变得沉沦,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如今,人工智能不断地顶替人,大厂纷纷裁员,一旦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没有安稳的环境,只有提升技能,才是真稳。活在舒适区里,只会扼杀人的潜能。
白岩松曾说:“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活过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人之所以活得累,在于被他人的看法羁绊。别因为他人,而为难了自己。”余生,懂得明辨是非,肯定自我,不被定义,并保持积极向上,才是对生命的不辜负。生命仅此一次,尽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美国作家史蒂芬·金说:“地狱从来不是立即让你掉下去的,而是一点点吞没你。”生活中有很多事,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一下子看不出任何影响,实则如同温水煮青蛙,会在不知不觉中蚕食掉一个人的根基。待到醒悟之时,才发现为时晚矣。
就像下面这四个隐蔽的陷阱,我们越早知道越受益。
1. 凡事追求确定性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女生找到古典老师,想向他咨询一下未来的职业方向。女孩目前在小城市当老师,虽然收入不高,但胜在工作稳定。眼看着周围的同学朋友,有人买车买房,有人结婚生子,她对莫名觉得焦虑。一方面她不安于现状,不想跟身边人一样守着一眼就能望头的工作,碌碌终生;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自己的“铁饭碗”,担心如果再择业,不如现在。她也曾想用考研来摆脱现状,却又害怕如果复习一年后考不上怎么办。她总是迫切地渴望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然后再付诸行动,可现实却不能如她所愿,给她一个明确的回答。这让她陷入了莫大的焦虑不安,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最终在日复一日中荒废了大把光阴。
古典老师告诉她:一个人如果执著于追求确定性,就容易沦为“安全感”的奴隶。还未开始行动,就先预想好了结果。凡事追求一个确切的答案,只会让自己停滞不前,丧失人生无限的可能性。
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
想要考职业证书,但又怕底子弱点跟不上进度,也担心运气不好。看著别人都报班开始学习,自己仍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停留在想法上。
想要做一个副业增加收入,但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类型,又害怕承担风险,于是只能望而却步。
凡事追求确定性,就像是给自己设了一把枷锁,在无形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不仅容易让人错失良机,同时也会抹掉未来的万千可能性,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很是认同那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会有答案。不必恐惧那些不确定的东西,不妨先试著勇敢迈步,先努力优秀,再大方拥有,相信时间自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习惯吃低级的苦稻盛和夫先生在书中将苦分成两种:一种是消耗型的苦,另一种是成长型的苦。
吃第一种苦,会消耗一个人的体力,消磨他的时间,却不会改善他的现状。
而吃第二种苦,会充实人的大脑,提升你自身的力量,从而改变生活的轨道。
博主燕阳天就曾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前年,他们公司新招了两个新员工,小李和小王,两人同时入职公司的业务部门,但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小王每次最早到公司,又最晚下班,一到公司就开始打电话办业务,也很少与他人沟通。他每天疯狂地工作,埋头苦干,但每个月的业绩仍然惨淡。公司实行的是末位淘汰制,最后小王只好无奈离职。而小李每天按时上下班,特别善于思考与沟通,经常向前辈请教与交流,每天还会抽出一点时间对工作上的重点难点来做复盘总结,同时也会分析研究一些往期成功案例,以此来取长补短,因而他的业绩都是名列前茅,最终也毫无疑问地升职加薪了。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不自觉地踏入类似的陷阱:总觉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为只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就一定能等到回音。可不是所有的苦都值得你去承受,那些只是让你身体疲惫,却无法提升你的能力。就像著名的老鼠赛跑实验:小老鼠虽然在笼子里日夜不停地跑,但依旧被困在牢笼之中。低级的苦总会给人一种错觉,让人们陷入无穷的忙碌,却对于自身的成长毫无益处。唯有高级的苦,才能让你向上生长,把人生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沉迷于「奶头乐」的趣味罗翔教授说,“奶头乐”指的是那些容易得到的、短暂的、物质或感官上的满足,例如刷视频、玩游戏等。而「奶头乐」就如同精神鸦片,正在一点一滴侵蚀着我们的生活。
网友南方指出玲玲子的帖子里看到这样一段自述:有一天,她下班回家,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工作了一天,她准备刷会儿手机放松下,然后再开始看书。可不知不觉她竟刷到了凌晨一点,然而她依旧睡意全无,只是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她才强迫自己去睡觉。回想起来,她好像常常如此,本只是想要放松下,可把大把时间都浪费在刷手机上,反而榨干了自己休息的时间。只沉迷于一时的快乐,却忽略了自己原定学习的计划,事后陷入无尽的焦虑。
评论区里,不少人也纷纷表态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原本只是想放松一下,不想点开了短视频,就再也停不下来,等停下来发现眼睛酸痛,头脑发胀,更加没有精神。娱乐主宰的时代,获得快乐仿佛也变得轻而易举,只要一打开手机,很多烦恼就会被暂时抛到脑后。表面上看似得到了休息,但实际上只是换了种方式消耗你的精力。反复如此,那么总有一天人会被低级的休息拖垮。
不妨戒掉那些便宜的快乐,去做一些真正能让身心放松的事情。虽然当下可能没有那么刺激愉悦,但它带来的却是长远的效益。把时间留给书籍和睡眠,让那些知识去拓宽你的视野,为你照亮每一个迷惘的瞬间;让睡眠和运动成为你人生的最佳伴侣,为你重塑一个健康的身体。当你远离「奶头乐」的趣味,学会延迟满足,你终会在时光里邂逅更好的自己。
沦为思维的囚徒1903年,福特公司推出了一款“T型车”,这种车型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让公司的销售额在同业中遥遥领先。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创始人亨利不断扩大市场,可只是单一地大批量生产同一款车型。这时,有人向他提议说:何不试试推出一些新的车型,就算换一种颜色也行。然而亨利却果断拒绝了,他始终认为汽车的实用性远比外观重要,实在没必要去折腾。但就在这时,好几家竞争对手推出了款式新颖的汽车,销量瞬间就超越了T型车。亨利仍固执己见,选择用降价的方式来提升销量,但效果微乎其微,反而让公司因为持续的降价导致库存积压,最终被迫停产。亨利这才悔不当初,因为他的固步自封,不只丢掉了当时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倘若他没有一味地遵循固有的思维方式,事情会不会有另一番结局?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很多时候,困住一个人的并非外力,而是他的固有思维。就如同那井底的青蛙,只固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又怎能看到外面广阔无垠的天地呢?
人生最大的敌人,从不是外界的阻力,而是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它们仿佛一道无形的墙,阻碍了我们向前的脚步。那些能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人,从来不是备受谁的眷顾,而是能够摆脱守旧的思维,才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出路。巴菲特曾说:习惯的链条太轻,以至于感觉不到,直到它们变得太重,难以打破。这句话如同一面明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习惯,往往会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不必凡事执著于确定性,勇敢的人才能先享受世界。拒绝吃低级别的苦,主动去走那条利于自身成长的路,让那些所吃过的苦成为你向上攀爬最好的辅助。摒弃掉廉价快感,学着享受延迟满足,把时间留给真正滋养身心的事情。拆掉思维里的高墙,不被固有的思维模式困住,不妨多想想,多试一试,人生之路必将越走越宽阔。
点个在看,愿你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慧眼识珠,甄别出那些隐蔽的陷阱,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在余生活成更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