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医院看病,除了就诊需要化验抽血之外,很多患者离开时都拿着医生开的药。有的患者相互攀谈,却聊出了疑虑和困惑:
为啥我的病和上次差不多,钱却多花了不少?为啥老赵和我的病差不多,他花的钱比我的少很多?为啥差不多的疾病,医生开的药不一样,是不是有猫腻?
形形色色的费用问题背后,追根溯源,都与医保报销密不可分。
药物费用是与医保报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角度各不相同:患者在意的是药物好不好、贵不贵;医护人员要重点考虑药物分类——它们到底是甲类药、乙类药还是丙类药。

药物分甲乙丙三类,分别是什么意思?
甲类药物、乙类药物、丙类药物,它们是医保“三目录”的分类,即《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且与“两定点”:医保定点医院、医保定点药店有密切联系。
一、甲类药
它是国家统一确定的、临床治疗常见常用、必备必需、有广泛的使用基础,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而且是同类治疗药物中价格较低的药物。

甲类药有三个“杀手锏”:
1、根正苗红底气足,由国家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名录,各地只能遵守,不能擅自调整。
2、应用广泛疗效好,临床经常会用到,使用基数巨大,药效得到医患长期认可。
3、医保兜底报销多,甲类药按规定是“100%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能最大限度减轻患者负担。
注意:100%纳入医保报销,不等于患者使用甲类药“一分钱不花”,而是甲类药全数纳入医保范围,按当地医保规定的比例报销,这个比例是所有药物里比较高的。甲类药是医保承担绝大部分,个人只需负担一小部分。

举例:某个甲类药价格10元,在患者药费满足起付线基础上,患者所在地医保报销比例是90%,那么医生开出该药,医保报销9元,患者只需支付1元。
二、乙类药
它是临床治疗可选择使用、疗效获得认可、日常使用量比较大,而且在同类治疗药物中价格较低的药物,但它的价格比同类的甲类药贵一些,患者用乙类药,需自付一定比例的药费后,剩下的再按比例报销。
乙类药有三个“特色”:

1、国家定目录,各地根据实际适当调整,涉及药品数不超过目录的15%,意味着乙类药的名录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有的药物在东北地区是乙类药,但在华南地区就不是。
2、疗效上能作为甲类药的“替代品”,但价格比甲类药更高一些,给医生更多的选择余地,患者也可直观对比药效。
3、报销上,患者先支付一定比例费用,剩余的部分纳入医保按比例报销范围,意味着在报销金额上很可能比甲类药少一些,个人掏得多一些。

举例:某个乙类药物价格20元,患者需自付25%,在满足起付线基础上,按80%的报销比例计算,报销金额是(20-20x25%)x80%=12元,患者自掏腰包8元。
三、丙类药
它的另一个名称叫“自费药”,临床常见一些保健品、高档药、新型特效药、进口抗癌药等,患者使用该类型药物,医保不予支付和报销。
丙类药有两大“标签”:
1、辨识度很明显,只要不在甲类、乙类目录的药品,就属于目录外的“丙类药”,临床不一定需要,但也有一些药的效果很好,见效比较快。

2、患者需完全自费购买,不可医保报销,该类药物价格普遍较高,尤其是部分新型抗癌药、新型特效药,价格非常昂贵。
通过对比可知,甲类、乙类、丙类药物有3个明显不同:除了概念上的区别外,在报销比例上,甲类是100%报销,乙类是部分自费,部分报销;丙类是完全自费;在药价上,甲类药通常最低,乙类药稍高于甲类药,绝大部分丙类药都不便宜,有的丙类新药、进口药比较贵。
总的看,就是甲类药报销比例较高,患者负担最少;乙类药需要患者先自付一定比例,报销比例稍低;丙类药完全自费,医保不报销。
齐天大圣
放屁呢,狗屁不懂瞎逼逼[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