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一堆外族将领?古代皇帝不是都讨厌外族人吗?

咔咔聊历史 2022-12-02 01:02:51

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华夷思想”,占据中原之地的统治者,一直认为自己是天地的中心,即为“华”,四周即为“夷”,中原人为汉族称汉人,外面一圈“藩属”之国的人,为"夷狄",称“蛮子”或“蕃人”。所以,蕃将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汉人,对除了汉人以外的边疆部族将领的称谓,因此这里的蕃将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国将领。古代王朝的皇帝通常都鄙视汉人以外民族,认为他们是蛮族,更不可能委以重任,但唐朝却是一个例外。

华夷思想

启用蕃将盛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评论自己成功之道时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翻译过来就是:自古以来的皇帝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把我当父母来看。这里说到父母,就是指天可汗这个称号。蕃将在唐代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唐代的兴衰,可以说唐代“成也蕃将,败也蕃将”。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的皇帝都不重视蕃人,为什么唐朝皇帝,却这么喜欢用外国将领呢?

首先,我们先盘点一下唐朝有哪些外国将领?比较出名的有尉迟恭、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人。尉迟恭是门神,传说唐太宗意外害死龙王,导致龙王的阴魂不散,搞得唐太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魏征就建议尉迟恭与秦琼,守住皇宫的前后门,果然龙王不敢再骚扰唐太宗。后来怕两人太累,就用画像代替,这个就是门神的由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门神的真正历史原型,应该是突厥的名将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出生于东突厥王族,而唐太宗害怕的龙王,原型是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杀的兄长-太子李建成,阿史那社尔被另一个部族薛延陀击败后,带枪投靠了唐朝,被封将军,一年之后,再娶唐太宗的妹妹,成了驸马爷,掌管禁区的兵马。也就是说,阿史那社尔是唐太宗的皇家保安。

《长歌行》娃尔饰阿史那社尔

当然尉迟恭也是名将,是一名鲜卑人,尉迟是鲜卑的一个部落名,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杀了四皇子李元吉,并率兵逼宫李渊传位给李世民,立下大功。秦琼本来是隋将,后来投靠李唐,被唐高祖李渊分配给秦王李世民帐下,尉迟恭、秦琼都没有当过皇家保安,门神原型应该是阿史那社尔,而他也是外国将领。接着是高仙芝,他的名气更大,怛罗斯战役中率领唐军与阿拉伯军队作战,结果打输了,意外让造纸术西传,高仙芝本人则是高句丽人,后来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听信宦官的谗言,把高仙芝给杀了。

门神(尉迟恭与秦琼)

哥舒翰也是个名将,哥舒是突厥的一个部落,唐朝喜欢用胡人的部落称为姓,安史之乱的时候高仙芝被杀,接替高仙芝守潼关的就是哥舒翰,哥舒翰采取老乌龟打法,不愿意出城迎战,这个策略是延续高仙芝的战略,于是20万的唐朝大军坚守潼关,这20万的唐军,大部分都是新招募的新兵,且以步兵为主,面对身经百战,以骑兵为主的前唐边境部队,必定是以卵击石,那前后两任的唐军指挥官,倚靠地势坚守是正确的。结果唐玄宗,又听信谗言,不断要哥舒翰出战,最终哥舒翰不得不出城一战,结果兵败被俘,投降了安禄山。

哥舒翰

李光弼也是同一时期的人,在安史之乱中大放异彩,负责收拾残局,是平乱的第一功臣。李光弼是契丹人,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粟特人原乡在今天的乌兹别克,一部分在塔吉克和吉尔吉斯,就是中亚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以经商为主,从来没有建立过自己的国家,都是做别人的附属国。还有一些不出名的外国将领,火拔归仁、仆固怀恩、白孝德,王思礼等,火拔与仆固都是突厥的部落名,白孝德则是龟兹人,而王思礼与高仙芝一样都是高句丽人。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唐朝一堆外国将领呢?

李光弼

有史学家称唐朝的李唐王室,很可能有鲜卑人的血统,但这点目前在史学界还争论不休。保守来说,李唐王氏背后的关陇集团,本身就是鲜卑贵族与汉人豪强通婚的后裔,唐太宗是一位擅长打仗的皇帝,且喜欢自己骑马指挥作战,他登基时与庆祝打仗胜利的方式,均采用突厥的宗教仪式-献计马匹。早年对隋的作战中,还是王子的李世民,使用轻骑兵战胜隋的重骑兵,其实这个是草原民族的作战方式,可见当时他与很多突厥部落关系非常的好。当上皇帝后,唐太宗说过:自古以来,皇帝都喜欢自己人,贬低蛮族,只有我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把我当父母来看。这里说到父母,就是指天可汗这个称号。

且李世民与突厥人交手的过程中,深知突厥人的强大,如果只靠武力,是无法长治久安,必须扶植亲唐的势力。因此当唐王朝击败东突厥后,便把这些突厥人安置在国界,并吸收这些突厥军官,利用他们在草原作战的经验,来帮助唐王朝向西扩张。所以上位者这种包容开放的思想,底下的政策也会有随之改变,唐朝的军队大量招募突厥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突厥将领后来参与了唐朝在中亚的扩张,总计有10位突厥将军升任最高的指挥官。

使用外国将领的习惯,就一直延续到唐玄宗时期,而且胡人将军的比例越来越高,因为好用就会一直用,而在那个时候,唐朝就是世界警察、世界强国,加上有平等的思想,于是吸引了各国的优秀人才。不过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也不能说是纯粹的外国人,高仙芝从小就在汉人的军队中长大,算是唐二代;哥舒翰爷爷则在唐朝任官,也是个唐三代。此外来自日本的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学成之后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上进士后留在唐朝任官,深受唐朝皇帝的信任。他后来因为思念家乡,搭船返回日本,结果遇到风暴,漂流到越南,又辗转回到长安,终此一生再也没踏上过日本的土地。

《妖猫传》阿倍仲麻吕剧照

综上所述:唐朝皇帝之所以喜欢用外国将领,最主要是唐朝打下的边地是羁縻制,中央控制力有限,用蕃将才能有效调动资源,说白了是皇帝以夷制夷的手段,另外也是弥补自身草原战的短板,所以唐朝皇帝在讨伐边疆叛乱时,会大量任用蕃将和蕃兵,这也是唐初军队能打胜仗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这需要皇帝有超高的政治手腕,到了武则天时这一套就有些不好用了,所以之后唐军没有了压倒性优势,战争就半胜半负,再往后挨打多了,最后也因蕃将而败落。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安禄山挑起的安史之乱和助唐平叛后又引外蕃入侵的仆固怀恩。

大唐

最后补充一点:唐朝启用蕃将始于唐高祖李渊,蕃将也参与了唐朝的统一战争,但那时蕃将人数不多也不受重用。大规模任用蕃将应该是从贞观年间开始,唐太宗时期蕃将是军队武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入朝为官五品以上的就有一百多人,因而在长安安家的有数千户。武则天称帝后,对少数民族群体特别优待,入朝蕃将群体也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玄宗时更是大批量的重用蕃将,很多蕃将都是身居要职,唐朝的宰相,有29 人是外族人。

唐太宗和唐玄宗重用蕃将又不同,唐太宗时的蕃将以部落酋长或贵族为主体,因战败降唐或主动率部内附,也有部分以门荫或军功授官,其中多数是突厥人。突厥蕃将的地位在唐玄宗时开始下降,唐玄宗则多用寒族胡人,都以军功入仕,因门荫入仕的极少。唐玄宗重用蕃将,最重要是因为李林甫,李林甫为杜绝蕃将入相,向玄宗建议用寒族胡人,这样既可以使蕃将发挥其骁勇善战的特长为国效力,寒族又可以避免结党营私的行为。且寒族胡人大多“不识文字”,比较易控制,也不会在朝堂之上对皇帝指手画脚。这也说明,唐朝掌权者们并未从心底真正接受他们。

0 阅读:96

咔咔聊历史

简介:好看的历史内容,好听的历史故事,历史趣事我说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