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首、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近来,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度的攀升,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新疆的广袤风光和人文风采。
从演员于适饰演的哈萨克族少年巴太的表演中不难看出,哈萨克族人现在还用着自祖辈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所以,这也让人不禁好奇道,哈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少数民族。
其实在新疆,不止有少数民族哈族,也有在语言和长相上与哈族极为类似的维吾尔族。
这两个民族之所以会相似,是因为他们的诞生都与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有关联。
突厥崛起,收为属部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世居民族。这两个民族从古至今在新疆的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现今的地域分布来看,哈萨克族是北疆的游牧民族,而维吾尔族在南疆进行着农业生产。尽管这两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截然不同,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文化属性。
那,为何会在文化上存在着共性呢?这其实是由于哈族和维族都源自同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突厥。
在历史上,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来源的少数民族,其主要人口的来源有两派,其一是蒙古草原上的回纥人,其二是来自南疆绿洲上的本土居民。
这部分土著居民大约是从至公元前3世纪起,就在东起贝加尔海,西至额尔齐斯河以及巴尔喀什湖的地域中活跃了。在这个时期中,他们被称作是“丁零人”。
到了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部崛起。
阿史那氏家族建立起了一个地跨蒙古草原和准噶尔的突厥汗国,丁零也随之被收为突厥的属部。
从这个时候起,维吾尔族的先祖们开始“突厥化”了。
公元583年,突厥在隋军的打击下分裂成了东、西两国。
从突厥史书中的描述,此时的天山北部、中亚、帕米尔地区属于西突厥的地盘。
然而,由于西突厥汗国的统治者处罗施行的是高压式的暴政,激起了下属各部的反抗,让一部分人动了脱离西突厥的心思。
其中韦纥药罗葛氏就联合其他部族发动了“独立”起义,建立了新的部落联盟——回纥。
公元788年,回纥可汗为了部落安稳,主动向唐朝俯首称臣,并请求唐朝允许它改称为回鹘。回鹘,是取自突厥语系的一个词语,代表的是“团结”、“协作”。
可是,回鹘部族的平静生活却在公元7世纪末被打破了,因为突厥再次复兴了。
迫于生存的一部分回鹘迁徙到了“甘凉”,也就是今天的张掖、武威一带。在唐天宝年间,回鹘在养精蓄锐后对突厥发起了进攻,并于公元748年杀了突厥末主白眉可汗。
到了此时,回鹘成为了一个东到额尔古纳河,西至阿尔泰山,南接大漠的庞大部族。
由于回鹘此前是受突厥统治,所以文化和习俗皆受到了突厥的影响,就比如回鹘继承了突厥以狼为图腾的信仰崇拜。
唐史中载,每每唐朝官员接见回鹘可汗时,需要“拜狼纛而后见”。这里的“狼纛”,指代的是印有狼头的旗帜。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作为唐朝盟友的回鹘遣兵助唐。在得到骁勇善战的回鹘人的帮助后,唐军先是在2年后收复了西京,又在7年后夺回了京都洛阳。
安史之乱让世人见识到了回鹘强大的战斗力,回鹘因此声威大振。然而,这份声望也却让回鹘变得骄奢狂妄,竟生出了贪图大唐江山的野心。
史书有写,入居唐朝的回鹘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很快,回鹘与唐的关系迅速恶化。
与唐交恶后的回鹘在公元8世纪经历了可汗被杀的内乱,又在8世纪中叶遭到了位于其西北的黠戛斯部落的偷袭。
内外交困下的回鹘无力自振,被迫迁徙。这一次移迁,对日后的维吾尔族主居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也要提一下,维吾尔族主要是由进入中亚的回鹘人融合当地人而形成的民族。
维族历史,民族融合再来说哈萨克族,其族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2世纪的乌孙部落。
乌孙,是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部族。
彼时的汉王朝为了对付匈奴,就与同在草原上的乌孙结成了联盟。因此,这个时期的乌孙与中原关系亲近,来往密切。
但乌孙部族的命运和丁零一样,都在公元6世纪被强大的突厥汗国收入囊中。又因乌孙位于帕米尔高原的边缘地带,因而也沦为了西突厥的辖地。
因而,乌孙人也和丁零人一样,被突厥文化所同化。
到了公元10世纪,迁徙到西北部的回鹘人和中亚的葛逻禄人在中亚建立了喀拉汗王朝,这就意味着此时的乌孙处于喀拉汗王朝的统治之下。
可见,日后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在这个阶段中,已经或多或少产生交集了。
在公元12世纪,辽族又攻下了新疆的七河地区。因为伊犁河是七河流域中的一条,乌孙人又与契丹人相融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哈萨克族中仍有自称为契丹的部落。
又过了1个世纪,蒙古部族从草原上崛起,这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征服了中亚,使得一部分蒙古人也融入了乌孙人的部族之中。
虽然蒙古的军事力量极强,横扫欧亚大陆,可就在蒙古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之后,这个部族的弱点也暴露了出来,那就是它难以管理一个疆域如此庞大的帝国。
公元1260年,蒙古帝国分裂,形成了四大汗国,其中乌苏人所在的区域是属于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
而在金帐汗国衰落后,乌苏人又受辖于白帐汗国。而后,白汗帐国的可汗带着统治下的诸部来到了塔拉斯河流域开启了新生活,并在此建起了哈萨克汗国。
等到了这个时期,哈萨克族才正式形成。
从这段历史中也不难看出,哈萨克人中除了有乌苏人外,也有突厥人、回鹘人、蒙古人、契丹人等等。
虽说哈萨克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部族,可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也已经变成了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同属突厥,仍有区别正因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祖先中都有着突厥人的成分,才会使得他们的文化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比如,哈族和维族都信仰着伊斯兰教义。
可由于古代新疆的北方草原上曾被多个强大的政权统治过,哈族和维族所在的地区都是这些政权想要攻伐角逐的对象,这也就催生出了这两个部族的差异性。
此外,后期哈族和维族迁徙定居的场所,也让这两个民族产生了区别。
维族西迁到了内陆最大的盆地塔里木之后,一改过去游牧的生活习惯,从事起农业生产了。哈族则是在北疆的阿勒泰、伊犁等地聚居生活,在此展开游牧生活。
作为游牧部族的哈萨克族人,他们更钟情于草原,也偏爱肉类和奶制品。而身处在农耕文明中的维吾尔族人,他们更爱吃手抓饭、烤馕之类的食物。
尽管这两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新疆的南北两地,看上去像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也还是会进行贸易往来,比如哈族会用畜产品和维族交换粮食、棉布等生活必须品。
这也是基于他们各自经济的单一性的特点,才会形成互相互补性的经济交往。
有了经济往来之后,哈族和维族之间也形成了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族际关系。
1997年,学者曾对哈族和维族人做过这样一份调查,结果发现超过72%的哈族人都会说维族语,但只有31%的维族人会说哈语。
那么,为什么会说维语的人更多呢?这其实也是与维族人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定有关。
他们定居在平原地带,进行着农业生产,由此发展出了更为成熟的文化。
所以,维族人的文化感染性要比哈族的强。
另外,维吾尔族的文艺作品和民俗活动要比哈萨克族更为精彩。在维族的文化形式中,出现了民歌、史诗、神话传说等等多种不同的文学体裁。
而活跃在草原上的哈族人,他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时节去更换不同的牧场,这一点在《我的阿勒泰》中的剧情中也能得到验证。
剧中巴太一行人就要在夏天到来时,将马匹和羊群带到水草更为丰茂的夏牧场。
频繁迁徙就会隔阻哈族人之间的交往,会使得他们的文化处于闭塞和孤立的状态之下,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虽然同属突厥后裔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有着相似的长相,但由于后期的维族人选择以农耕为生,脱离了游牧生活,这也让他们与哈族人有了区别和差异。
但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维族和哈族的交往也更为密切,并且从1997年的那个调查中也可以得知,这两个民族都不排斥与彼此通婚。
所以,或许在将来,这两个民族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吧。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塔勒德镇汉、哈、维三族关系比较调查与试分析》——曾文芳.新疆社会科学. 2006(02)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_cPGLZMhAkM-ysYEcp96_N139GPh2okgooMn9kIkhylTfQiz80_cOxByOZ8CalpwYNNLw5amR951XpRAhCKRQr5Rn8R_1NxlC6TcHibmoA6twIas1hqO_i5JaQh1cXgYK1NkUYt-iY=&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我觉的西域人近在身边远至更西的海边其长相都差不多。只是一个被白化一个保留着原有
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类似于东北话跟四川话,没啥差异,你就汉语中的闽南语,粤语,晋语,你都能听懂吗?
突厥是亚洲人,应该不是白人,维族人以白人为主兼有黄种人,哈萨克人以黄种人为主兼有白人,维族人应该是西边来的为主,哈萨克族应该是东边去的为主,个人理解
突厥化不等于伊斯兰化,突厥化在前。突厥本身的伊斯兰化是因为被唐王朝击败而西去导致的(在别人的土地上入乡随俗了)。由于安史之乱唐王朝势弱,伊斯兰势力进一步东进,直到宁夏。会说维语的人比会说哈语的人多,是因为说维语的人在地域上更接近东方文明中心,在哈语看来,学会维语可能更有用。
都是一族的,人越多越好
只是语言风俗受突厥影响,实质跟突厥没有多少关系[得瑟]
维吾尔族是农业民族,哈萨克族是牧业民族,两者区别很大。维族长相都是黄种人,眼睛头发与汉人略有差别,哈萨克人长相既有黄种人也有白种人,这就是由他们的农业牧业生活方式决定的。
不要那汉人是史书说别族的故事,多看看别人的……
哈族和維族 外表區别很大,一眼就能分出來。伱是新疆的嗎?
胡说八道了,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外貌差距很大,他们血统里有蒙古人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