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塔大揭秘!中国比萨斜塔、江南第一塔……你都去过哪些?

探文化古今 2025-02-02 15:32:43

苏州有句旧话:“三关六码头,七塔八幢九馒头。”这句话,不是苏州人,还真听不明白!“七塔”七座宝塔,“八幢”八座经幢,经幢类似小型砖塔,宗教建筑,旧时多放置在里弄巷口,为民众祈福所用。“九馒头”九个澡堂,旧时苏州澡堂多为靠背式样,屋顶呈拱形,形似馒头,所以又称馒头混堂。

如今“八幢”、“九馒头”已难觅踪迹,只有七塔,大部分仍然存在,有的甚至屹立千年不倒。让我们跟随小探君的脚步,一起去探秘苏州城的古塔吧!

报恩寺塔

01

虎丘塔

中国的比萨斜塔!

“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建于苏州虎丘山上。虎丘山是一座火成岩堆积而成的小山丘,高30多米。传说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死后葬在这里,下葬三天后,忽然在山上出现了一只白虎,从此,人们便称这座小山为虎丘。

到晋代,司徒王殉和司空王珉兄弟曾在山上建造宅第,后来,王家舍宅为寺,名虎丘寺。唐代,因避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讳,改名武丘报恩寺。宋至道年间(995-997年),寺重建后改名云岩寺。

虎丘塔

至于虎丘塔,根据文献记载和塔内文物考证,可确定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至正,明永乐、宣德、崇祯年间,塔经历了多次修葺。其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对第七层进行了改建,将此层位置略向倾斜的反方向移动,意在改变重心,纠正偏斜,可惜没有效果。

最上层明代改建部分

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塔都毁于战火,仅存砖砌塔身。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四五次较大规模的修缮。

清末时期的虎丘塔

虎丘塔原为一座带有腰檐、平座及塔刹的八角七级仿木楼阁式砖塔,腰檐、平座及塔刹已毁于战火,塔底层原有很大的副阶也已无存,仅砖构之塔身依然壁立,现存砖塔残高约48米。

虎丘塔

塔身结构采用厚壁双套筒式,内部各层均设有塔心室及回廊,各层于回廊设木扶梯,以便攀登。塔的外壁八面均开门洞,内壁四面开门洞,塔心室与回廊之间靠内壁上的门洞连通。各层回廊顶部及塔心室均用砖叠涩结构砌筑。

外观上各层塔身每面分为三间,中辟门,作壸门状,左右均隐刻窗,被后世修缮用白泥覆盖,从残破处可见原为破子棂窗状。

二层外立面

塔转角处设有半圆形角柱,上承阑额(无普拍枋)及斗栱。檐下及平座斗栱一至六层均用双补间铺作,第七层为明代重修,已非原貌。檐下斗栱一至四层采用五铺作双杪,五层六层改用四铺作单杪,平座斗栱仅第二层用五铺作双杪,其余各层皆为四铺作单杪。

二层外立面

仔细观察,在斗栱旁均分布着彩色浮塑,虽褪色严重,但还是能看出其部分色彩。浮塑纹样有牡丹纹和如意纹,同样样式的浮塑在回廊内也有分布,且色彩更鲜明,样式更丰富。

彩色浮塑

一层塔内景象

1956年虎丘塔加固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等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件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的外壁由三组浮雕莲花作为装饰,整件莲花碗器形敦厚端庄,线条流畅,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浑然天成。

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藏

浮雕佛像石函 苏州博物馆藏

02

瑞光塔

历尽千年的藏宝之塔

瑞光寺位于苏州盘门内,三国东吴时建寺和塔,屡经兴废,今独存瑞光塔,系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至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所建。

瑞光塔

瑞光寺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身的台基为石质须弥座式,座的四周束腰镌有狮兽、花卉、如意、云纹等纹样,简练流畅,生动自然,堪称宋代石雕佳作。

束腰石狮子

塔身砖砌,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廊内置登塔木梯。塔身每层绕有木构的腰檐、平座,每面以柱划分为三间,中心一间辟壸门和直棂窗。底层四面辟门,第二、三两层八面辟门,四层以上则上下交错四面置门。一至五层回廊当中砌八角形塔心砖柱。

塔内场景

塔外平座

底层塔心的“永定柱”作法,为研究宋营造法式提供实物依据。砖砌的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构。六、七两层为后代重修,改用立柱、额枋和卧地对角梁组成的群柱框架木结构,在现存古建筑中尚属罕见。对角梁中心与大柁上立刹杆木支承塔顶屋架和刹体。

塔心

永定柱示意图

瑞光塔同样存有宝贝,1978年4月12日,有三个顽童来瑞光塔掏鸟窝,他们爬到了瑞光塔的第三层,无意中摸到了一个松动的塔心砖,掀开砖发现了地洞,里面有一个黑箱子,藏有真珠舍利宝幢,及嵌螺甸经箱碧纸经书《妙法莲华经》、铜质金涂塔、铜佛像等文物,现存放在苏州博物馆。

真珠舍利宝幢 苏州博物馆藏

盛真珠舍利宝幢内木函 苏州博物馆藏

03

北寺塔

江南第一塔

北寺塔,随寺而名,所以又名报恩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502~557年),原建有11层。遭兵火之灾毁坏,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重建为九层。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又遭金兵毁坏。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现之塔,其后元明清历代皆有修缮。现存北寺塔的塔身为南宋原物,外廊木构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北寺塔

北寺塔为砖木结构,八角九层楼阁式,塔高76米,为江南诸塔之冠,素有“江南第一塔”之称。塔的每层有木制塔檐和平座栏杆,翼角翠飞,栏廊萦绕。塔顶塔刹陡然秀出,高达11米。

塔由外廊、外壁,内廊,内壁和塔心室组成,塔身由外壁和内壁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在内廊设台阶,可逐层登临,于各层平座之上四眺苏州古城景致。可惜2016年后北寺塔取消了游客登塔项目,现今到北寺塔,无法登塔,也无法进到第一层塔内。塔内的藻井、佛龛、月梁、藻井,都没办法亲眼目睹了。

须弥座和栏杆

塔的最下边为石须弥座和栏杆,上以砖砌塔底层,底层为副阶回廊,塔檐宽阔,可供游人绕塔参拜。如今所见须弥座低于栏杆外地面,应为千百年来砖塔沉降所致。外廊八面皆面阔三间,唯南北两面当心间设门,其余各间均设窗。内侧塔身外壁正面设较高的券门,作为登塔入口。其余各面各设壸门,如今均作为佛龛,供奉佛像。外壁底部为石砌基座,束腰内各面均浮雕武士,在转角处浮雕花卉。

浮雕武士

二层以上各面均以砖制八角柱分为三间,当心间设门,门之形状,二三四层为券门,五层及以上为壸门。平座斗栱(银色)在二三四层,每层各隐出补间铺作四朵,五层及以上减为三朵。

檐下斗栱设置在阑额至上,阑额至上无普拍枋。各层次间均无补间铺作,第二至八层,当心间设补间铺作一朵,顶层当心间无补间铺作。

平座斗拱

檐下斗栱二三四七八层皆五铺作双杪,五六层皆五铺作单杪单昂,九层为五铺作双昂。补间斗拱栌斗为方形,柱头及转角栌斗为八角形。

檐下补间斗栱

04

兄弟塔、姑嫂塔

是罗汉院双塔

罗汉院双塔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王文罕兄弟增建的,是早期双塔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屡经修缮,但仍保持了宋代风格及形制。双塔东西并列于正殿前,一名功德塔,一名舍利塔,形制相同,因此又叫“兄弟塔”。苏州人也称双塔为“姑嫂塔”。

罗汉院双塔

双塔均为八角七级空筒楼阁仿木式砖塔。第一层塔身原有副阶现已不存,二层塔身以上施平座、腰檐。塔身四正面各辟一门可达塔心室,塔内有楼梯可以上下,现今塔门封闭,不可登临。

第一层塔身之外原来应有副阶,但现已不存。如今底层直接可见塔身内槽斗栱与门窗,底层转角铺作间有补间铺作一朵,为一斗三升。门为壸门,窗为破子棂窗。塔身转角处砌出八角形角柱,柱间砌出阑额、地栿,每面砌槏柱两根,柱皆做红色,柱间墙刷做黄色。

第一层

二层以上每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平座、柱网、斗栱、腰檐。四正面辟门,皆壸门,其余四面做窗,皆破子棂窗。

二层以上

各层差异之处在于斗栱,二至五层,补间铺作皆一跳,施令栱。逐层向上,随着塔身变窄,六层补间铺作改为华栱两跳。最高之七层,无补间铺作。平座斗栱亦有差异,二至六层的平座上皆出一斗一栱,七层平座无斗栱。

各层补间斗栱

05

楞伽塔

树因之最,无过起塔

楞伽塔又称“上方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由吴郡太守李显建,重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塔壁留有多处宋代铭砖。“楞伽”为梵文的译音,意思是“不可往”“不可到”“难入”。

上方山又名楞伽山,楞伽在梵文中是一座山名,相传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有一座圣山叫楞伽山中有无量花园香树,微风吹拂,枝叶摇曳,百千妙香一时流布,百千妙音一时俱发。重岩屈曲,处处仙境,无数众宝共成灵堂、龛窟,内外明彻,不能复现日月之光晖,乃古昔诸仙贤圣得道入化之处。

楞伽塔

楞伽寺塔为七层八面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高约23米,底边长2.4米。底层原有副阶环绕,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台基和柱础尚存,二层仅有短檐,三至七层设有腰檐和平座,檐角挂有铜铃,塔室呈正方形,无塔心柱,每层四面辟门,逐层交错。塔内楼梯和楼板已毁,底层可望见顶层,四、五层间有横木,原为承托刹柱的柁梁。

楞伽塔

06

灵岩山上

灵岩寺塔

灵岩寺塔,也称多宝佛塔或永祚塔,是灵岩山寺的重要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五代吴越时重建,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再次重修。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的木构腰檐及塔刹被雷火焚毁,仅存砖砌塔身。现存的塔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的。

灵岩寺

灵岩寺塔是一座七层八面的楼阁式砖塔,高33.4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实心结构,塔壁有多处宋代铭文砖。塔身每层四面辟门,逐层交错,形式与苏州双塔相似。塔的造型古朴典雅,与灵岩山寺的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灵岩寺塔

07

甲辰巷砖塔

隐藏在市井中的古塔

甲辰巷砖塔是苏州“城中七塔”唯一遗存的古塔。始建年代尚无确切考证,根据宋《平江图》的记载以及塔的结构造型与苏州现存宋代砖塔相似,一般认为其为宋代建筑。

然而,1993年维修时对塔砖进行“热释光”抽样测定,结果显示塔砖烧制于晚唐至五代末期,且塔的某些建筑细节具有唐代建筑特征,因此其建造年代可能早于宋代。

甲辰巷砖塔

甲辰巷砖塔为五级八面楼阁式砖结构仿木塔,通高6.82米,塔身以清水砖砌成,不施粉彩,整体构造规范简洁。塔的腰檐、平座以菱角牙子和叠涩砖相间挑出,并有转角铺作及阑额、柱头枋自檐下壁面隐出。八面间隔辟壸门和隐出直棂窗,各层门窗方位交错设置,内部方室逐层转换45度。塔刹为仰莲座托宝葫芦。砖塔虽小巧精致,但构造规范,具有浓厚的唐末宋初建筑风格。

甲辰巷砖塔

0 阅读:0
探文化古今

探文化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