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所有的楼市波动都被他们归结为“行情”。
同时,恒大某位前员工因为1500万年薪一炮而红,其提出的理论“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的万金油三段论,成为房地产自媒体的理论体系。
我知道,有些伙伴看到这里或许不信,认为是我自吹自擂!
可我告诉大家,如果你很较真,可以去看看2020之前那些地产自媒体的言论,就会发现:
全网自媒体都以“万金油理论”忽悠购房者。
我有时间在想,中国楼市的韭菜是不是真的这么好割,随便说说城市人口和政策,就有那么多人跟着所谓的“大V”去买楼。
还是说——
大多数想买房的人,对于投资数百万上千万的资金,自己缺乏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渴望自己的投资行为获得认同。
而彼时,那些大V恰巧迎合了这部分购房者急切的心态哪?
说这么多,我只想告诉大家,房子能不能买,什么时候能买,前瞻性的指标只有两点:
宏观看周期、微观看供需
而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周期和供需有着绝对的变量影响。
除此之外,普通购房者关心的户型、景观、产品、物业管理、项目体量、开发商品牌等等,对于房价而言,带来的变量价值差异很小。
针对这点,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2015年和2022年的紧凑型三房都是98平米,户型和景观的差别最多是景观高楼层贵20万,无景观低楼层便宜20万的区别。
但2015年买入/2018年买入/2022年买入,其房子盈亏相差则以百万计。
所以,买房踩准周期,看懂供需才是关键。
我知道,最近大家的情绪很糟糕,同时又有很多新的言论又再次刷屏,
比如,
“重蹈日本消失的20年”、“货币流动性陷阱”、“结构性复苏”......
面对这样的情绪和各种结论,我今天呢,想和大家聊两点。
01最近,有一张图火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b5f59ef22883084c3b400d03c09b62.jpg)
这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康波周期论。
回看过去,每次周期由繁荣到衰退都是因为技术迭代。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走完四个康波周期,分别是:
蒸汽带来的纺织时代、发动机带来的汽车时代、重工业化带来的电器时代,计算机带来的互联网时代。
从上图也能看出,我们现在经历的第五次周期,也就是并没有写完第部分。
针对第五次周期,目前现在比较主流的观点是:
虚拟现实驱动的人工智能时代
至于第五个大周期的时间是30年、40年、50年并没有人可以准确的推算出来,但大家都一致认同,下一个大周期一定是新技术迭代带来的经济二次繁荣。
同时,需要大家记住:
每一个大周期又分为四个小周期,分别是回升期、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2f3770d33c759a70669167f3ae5d26.jpg)
上面这张图,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指标特征,说起来很复杂,普通购房者根本不用仔细记。
那么,大家要记住什么呢?
两个词:收缩与扩展
结合这两个词,再回看2022年和2023年的经济数据,无论是CPI还是社融数据都显示我们现在处于收缩期。
在每一轮康波周期中,都有一些小周期指标,比如库存周期、设备周期、产能周期等等。
这些周期原本和“康波”周期一样有“洋气的名字”。
我呢,按照这些小周期的特征直接把“洋气”名字去掉了,就用了库存、设备、产能这些更直观的名称了,以便大家理解。
关于周期和经济,如果要往复杂了说,真的上天下地无所不能,但我一直将这些晦涩的内容,简化、分解呈现给大家,以便大家快速理解和阅读。
因为认知的关键,不是这个“知识体系”有多复杂和高深,而是认知的人是否“开悟”,是否明白关键点是什么。
就好像我们今天文章说的大周期和大周期之下的子周期,真的是在说周期吗?
不是!
我们看似再说周期,其实在说的核心是:
经济有周期,房价有涨跌,
在涨涨跌跌周而复始的轮回中,搞钱的机会是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大家:不要追涨杀跌,不要寻找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原因。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思考的模式总是线性的,要么在上升期间想着更好的事情还会发生,要么在下降期间想着灭亡即将来临。
尽管巴菲特的“别人恐惧我疯狂,别人疯狂我恐惧”的话语人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卖在人生鼎沸处,买在无人问津时”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比起分析行业现状好坏,比起复杂高深经济理论,我们普通人更应该学会:
逆境中看到向上的转折点,在顺境中预感崩塌的危机。
我之前不止一次的说过,所谓房价暴涨的“万人打新”/“喝茶费买房”就是楼市到顶的危险信号。
而人人悲观/商业租赁空置率低于75%/楼市成交跌幅超跌的行情,就是楼市底部的信号。
只不过呢,人性使然,在当前的下跌周期中,大家都怕自己买贵了,买完就跌,忘记了房子在长周期必涨的底层逻辑。
房产作为家庭最大财富,但首付30%,按揭贷款70%本质上是一种负债行为,我们该如何理解负债?如何选择贷款可以看文章《这样买房,多赚200万(3)》
02既然经济周期是技术驱动,那么,房地产周期的波动有明显特征吗?
很遗憾,房地产行情的波动不具有经典特征。
虽然房地产的周期波动属于康波周期的子周期,但房地产产业本身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导致房地产周期滞后于技术迭代周期。
这话有点绕口,翻译之后大概就是——
技术发展,经济发展,大家兜里有钱才会购买房子,房子才会出现供需两旺的局面。
所以,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是技术,而房地产周期的供需两旺滞后于经济周期,并不具备明显的显性特征。
但如果非要看房地产周期的显性特征,多关注经济周期数据指标也是可以的。
那么,有什么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周期走势吗?
答案是有的,就是库存周期。
简单来说就是供需关系,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
来,看看近10年商品房库存总量的数据(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a75cf59a481e82be68ecdf25506c235.jpg)
从过去10年商品房库存总量维度看,凡是库存量低于50000万㎡以下时,楼市以卖方市场为主,就是:
你爱买不买,不买就涨价了~
凡是库存量在60000万至70000万平米这个区间,楼市以买方市场为主,行情就变成了:
你不降价,我不买。
如果这种供需关系具象到各个地方城市中,每个城市的供需节奏也大不相同。
比如,
上海、杭州、宁波核心区的库存去化周期都在10月左右;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的库存去化周期都超过24个月;
一般而言,库存去化周期低于10个月,市场呈现供需两旺;
如果连续三个月,城市库存量增加且接近14个月,市场就会出现供大于求,销售艰难情况;
像现在看到的郊区,库存去化周期都已经超过18个月警戒线,所以才会出现滞销的局面。
我告诉大家,什么人口数据、什么贫富差距都不如供需关系能准确的反映出楼市行情。
也就是说,你想买房,你不想被割韭菜,就要学会顺应周期“逢低入,逢高出”,就要关注商品房库存周期。
那么,如果不会看城市库存去化周期怎么办?
看我们城市分析的文章啊!
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咱们房地产的库存周期受金融、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
比如,落户政策、公积金额度增加、降低首付比例等等都会对楼市供需关系带来“质”的改变。
同时,我也要告诉购房者:
大多数购房者对于楼市供需关系的感知是迟钝的、滞后的。
因为,绝大多数购房者,并不像我们一样,常年研究房地产维度的相关数据,对数据和行情比较敏感。
普通购房者感知楼市行情是这样的:
售楼处是不是人山人海、我要购买的房子有没有了、开盘有没有销售完………
或者,跑到直播间去问,那里/这里能不能购买~
另外,除了看新房库存周期,城市二手房挂盘量和成交趋势也具有前瞻性。
比如,二手房挂盘量去化周期超过24个月的城市,且连续6个月挂盘量持续增加的城市,大概率在未来2年内都不会有大涨的行情。
反之,挂盘量持续6个月减少,这座城市的房价会在未来1年内形成快速上涨压力。
康波周期是50年至60年的大周期,在这个周期中房地产会有N多小周期,从我们过去20年的楼市波动看,大概每隔6-8年就会有一波起伏行情。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说:2025年年底这波楼市行情见底的原因。
其实呢,从库存周期看,2025年年底确实是底部,但当前的楼市动态输入的因素特别多。
比如,如果超长期国债直接灌入房地产呢?比如咱们效仿日本和美国,量化宽松QE呢?
总之,楼市行情,除了库存周期外,还叠加了债务/技术/货币等因素。
所以,自住客户跟着库存周期做买房决策没有问题,但投资客,博弈“牛短熊长”的窗口期,心态要更稳一些。
不要人家打新,你就给喝茶费抢着买房,不要房价一跌,你就给中介买奶茶求着人家卖房子。
大家要明白,自己持有房子的真正价值和底层逻辑,不要为了一时的涨跌就慌不择路。
在楼市下跌周期,资产的配置逻辑已经发生改变,具体可以看文章《房地产双轨制,用一套房借鸡生蛋,让资产增值的方法是什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656ae645476b27be46e9fd854b25094.jpg)
最后,简单说说。
财富的底层逻辑,是在一次次经济周期轮动中,找到合适的时机、标的物、符合趋势做长短线配置。
买对房,是家庭资产配置关键的一步。
为什么说买对房是最关键的一步?
因为对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支出端房产占比达到70%,收入端只有职务性收入,家庭收支结构太过脆弱。
所以,买对第一套房,正确选择还款方式,让家庭资产产生现金流和利润才是终极目
最后:
大家要明白,买房不是为了负债,而是让家庭资产增值,所以学会周期配置,让房子由负债变成资产,再产生正向现金流才是正确的家庭资产配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