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安阳之战,是四野南下的第一战,也是四野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
这一战,朱总司令亲自面授机宜,居中调配;负责攻城的42军无论在兵力,还是火力上都完全碾压敌军。
可是这一战却历时20天才取得了胜利,期间因为久攻不下,还向38军借来了炮兵团,可以说赢得并不轻松。
那么,安阳为什么如此难打呢?42军经历了哪些艰苦的战斗?最终又是如何取胜的呢?
河南,顾名思义,黄河之南;但隶属于河南的安阳市,不仅位于河南的最北边,也地处黄河之北;是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的交汇处。
殷商时代,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后来春秋时期,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又有6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因此安阳被称为七朝古都,甲骨文的故乡。
到了近代,安阳作为衔接华北平原与中原地区的战略枢纽,以及平汉铁路线上的重镇,有着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堪称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期间,日寇占领安阳后不断加固城防,抗战胜利后,国军接管安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构筑,建立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又难以攻克的立体交叉防御体系。
安阳城墙十分坚固,高达6米多,最厚处有15米,城墙上的四角及主要城门上方,有用钢筋混凝土修筑的碉堡10余座,每座碉堡至少有2个射击孔,可以用多架机枪形成交叉火力封锁。
城墙上还修筑了一条宽阔的战壕,在外壕及护城河与城墙间的里岸,还建有暗堡200余座。
这些暗堡环绕着安阳城,其射击孔里的枪眼,与护城河的高度持平,暗堡内又挖有地道,可以保持与城内的联系。
护城河既宽又深,在河底倒插着大量削尖的竹签;除此之外,在城外方圆2公里以内,还有由50多个据点组成的外围工事,
这些工事之间用交通壕串联起来,便于相互策应支援,在这些交通壕里,也有着为数不少的暗堡。
这从外到里的4道屏障,为夺取安阳城增添了很大的困难;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安阳之所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人。
此时安阳城内的守军有1.4万余人,但是其人员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一部分国军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本地惯匪以及地主还乡团。
这些惯匪和地主武装多年来盘踞安阳,投靠日寇甘做汉奸走狗,一向欺压良善,残害百姓,人人手上都欠着血债,可谓无恶不作。
他们很清楚:一旦解放军攻下安阳,他们就会因为那些不可饶恕的罪行而必将遭到正义的审判,所以他们已经无路可走,只能顽抗到底。
这帮死硬分子虽然是一伙乌合之众,但是对当地的地理人情都十分熟悉,而且因为长期的打家劫舍,对游击战术较为擅长,十分狡诈。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曾于1945年和1947年先后两次进攻安阳县城都未能得手。
而四野先遣兵团于1949年初南下之时,因为有更重要的渡江作战和深入两广的任务在身,所以最终放弃了攻打安阳。
安阳敌军由此造成了错觉,他们以为解放军的战力不过如此;凭借重重防御工事,他们就能将安阳变成一座不可逾越的豫北坚城。
然而,打脸的事情很快就来了。
面授机宜,厉兵秣马安阳是非拿下不可的。
因为除了安阳和新乡之外,华北平原上的其他城市都已解放;也因为安阳是国军的轻武器生产基地,能够为我军提供更多更好的武器装备;
更因为安阳至新乡一线,是平汉铁路的必经之地,只有拿下它们,才能彻底打通平汉铁路;为四野用列车快速向前线运送大量的物资和兵员扫除障碍。
为了打好这南下第一战,四野于1949年3月27日在北平召开前委军事会议;决定由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领第42军,第47军以及华北军区第70军实施安(阳)新(乡)战役,42军主攻安阳。
42军军长吴瑞林,政委刘兴元参加了会议;四野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告诉他们:历来地头蛇,父子兵和惯匪是最难打的,这三个特点安阳都有,所以万万不可麻痹大意。
会后,吴瑞林和刘兴元又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接见;朱总司令早已了解全盘情况,并且运筹帷幄,对他俩面授机宜:
第一,安阳的城墙比太原还要坚固,所以必须同时使用重型火炮和爆破手段才能炸开城墙,在发起突击时要多准备轻重机枪掩护。
有鉴于此,朱总司令已经指示四野司令部,将会为42军准备数万斤炸药,以及数万发炮弹。
第二,可向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详细了解安阳守军的组成部分,武器装备以及兵力部署等情况;
正因为安阳的城防坚固,所以守敌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重武器较少,城内防御工事薄弱,并且缺乏巷战准备。
第三,42军组建才不过一年时间,虽然在东北多个城市的攻坚战斗中作战顽强,有一定的攻坚作战经验;但相对于四野的各王牌军来说,作战能力还稍有欠缺,此次攻城一定要有扎扎实实的准备。
此时42军驻扎在河北涿县,全军下辖124,125,126,155四个师,总兵力6万余人,火炮力量有了保障,对敌情也已充分了解。
但朱、林、罗等众位首长的耳提面命,使吴瑞林和刘兴元对安阳之战高度重视,不敢稍有懈怠。
出于慎重的考虑,吴瑞林于3月29日率领由军各直属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先遣小组先期抵达安阳,实地考察地形,侦察敌情,并随即召开了军事会议,最终确定:
全军于4月1日从涿县开拔,前往距离安阳60公里处的河北邯郸磁县,成安一带,休整一天后,采用远距离奔袭战术,对安阳外围据点发起奇袭,打敌人一个敌人措手不及。
4月14日,42军全部到达预定地点,4月16日下午开始向着安阳进发,就此拉开了安阳之战的序幕。
4月16日夜,天降大雨,一片漆黑;道路湿滑泥泞,沿途河水猛涨;即便如此,42军全军将士仍然克服困难,全速前进,于12小时内急行军120里。
除124师外,其他3个师都于拂晓前赶到指定位置并迅速向守敌发起进攻;125师率先攻破城南多个据点,撕开了敌人的外围防御体系。
126师在攻打城北的外围阵地时,由于部署展开兵力太慢,再加之包围圈不够严密,致使据点内的敌人突围而走。
急切之下,126师师长黄经耀派出师警卫营、侦察连随后尾追敌人;还好有地方武装的配合,逃走之敌大部被歼灭,基本完成任务;紧接着,155师也顺利突破西南面外围防线。
唯独124师在奔袭途中与155师发生误会,最终延迟了7个小时姗姗来迟;又于仓促之中发起战斗,虽然完成了对安阳西北面的包围任务,但却没有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尤其是124师371团1营在高家楼战斗中,在明知前方外壕过宽,无法通行的情况下,还盲目发起冲锋;导致攻坚连队被困在极其不利的地形中遭遇敌人火力压制,造成较大伤亡。
至17日黄昏,外围作战第1阶段作战结束;我军共夺取外围据点17处,歼敌1000余人。4月18日,外围作战第2阶段作战开始。
125师在城东进展顺利,其374团运用挖壕逼近,截断退路,断绝水源以及政治宣传等方法,夺取了城东鳖盖山阵地,消灭守敌一个营;
126师在师炮兵营的配合下,以重火力覆盖敌人阵地之后,发起勇猛突击,攻占城北外围大部;155师也夺取了城西南多个据点。
可124师在城西北面的进攻依然不顺,先是因为包围不严密,没有预先截击敌人的退路,导致敌人突围而走;后又在二战高楼村时攻击不力,伤亡较大;被军首长责令其暂停攻击,深刻反思并作出检讨。
至4月24日,42军全军休整三天。4月27日,外围作战第三阶段开始。
在155师的配合下,124师三战高楼村并取得胜利,占领城西;125师占领城东,126师占领城北,敌军总指挥赵质宸为了保存实力,慌忙命令城南守军撤回城内。
至此,外围据点被42军彻底扫清,对安阳城的合围已经完成。但126师在第2阶段的成功经验,以及各师在外围战斗中的伤亡代价,都使军长吴瑞林意识到:正式攻城之前,需要补充火炮和步兵力量。
在他的请求下,第13兵团首长决定将47军160师,38军炮兵团以及太行军分区2个步兵团,配属给42军协同作战,确保一战成功。
双管齐下,血洒疆场4月28日一早,吴瑞林亲率各师团指挥员,在安全范围内反复目测安阳城上下的火力点和暗堡,进行详细记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详细的攻城方案:
首先以124师和125师担任主攻,各配备一个炮兵团,并准确安排火炮的发射阵地和射击诸元,分别从小西门和大西门发动攻击,126师在东北面助攻,155师在东南面佯攻。
其次是强调火炮轰击主要是炸掉暗堡和火力点,但不可能轰塌厚实的城墙墙体,各步兵团务必选择最佳突破点,由远及近挖壕沟逼近城门,成立爆破连从壕沟内运送炸药并实施爆破,与炮击双管齐下;
最后是对各种重武器实行合理分配,制定周密的步炮协同计划。
至5月5日,42军用了一周时间,共挖了6条总长25公里的壕沟,我军百余门大口径火炮随后便向安阳城持续炮击了半小时。
硝烟尚未散尽,125师373团先锋营一马当先,接连炸开护城河通道,在城墙根下构筑好储藏炸药的药室,并成功运输囤积炸药400公斤。
而124师则又一次犯了麻痹轻敌的错误,他们以为光凭重型火炮就能炸开城门,竟然擅自更改作战计划,没有做坑道爆破的准备。
炮击停止后,124师先锋团发起冲锋,遭遇城上敌人密集火力封锁,伤亡惨重,进攻受阻。
出人意料的是,安阳城最终是被从东北面助攻的126师打开的;126师在炮击之后开始运输炸药实施爆破,其中一名排长郝贵顺冒着枪林弹雨,往返20余次,运送炸药1250公斤。
郝排长自然是功不可没,战斗结束后被记特等功;可是他运的炸药却超量了,一旦爆炸,就会伤及距离城墙最近的126师突击连。
于是126师首长于5月6日派15名战士搬回部分炸药,没想到其中1名战士不慎碰响了炸药,导致15名战士全部血洒疆场;与此同时,北门城墙也被炸开一个巨大的豁口……
126师的将士们擦干眼泪,沿着洒满烈士鲜血的道路杀入安阳城中;
吴瑞林随即发起总攻信号,125师和124师也先后突破入城。
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42军全歼守敌,解放安阳;此战,42军付出了2000余人的伤亡代价,其中牺牲近400人,尤其是北门城墙轰天巨响那悲壮的那一幕,永远铭刻在全军将士的心头……
来自:1,《浴血殷都,四野最后一次城市攻坚战》
2,《解放安阳不能忘却的记忆》
3《1949年5月6日,古城安阳喜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