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仿佛被一股“大决战”的热潮席卷,仿佛大家又纷纷跌入了这部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的“魅力陷阱”。
不得不说,《大决战》的魔力真是横跨了年龄层,从天真无邪的6岁小萌娃,到满头银发的七八十岁爷爷奶奶,都为之着迷。
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这部剧的热爱更是如火如荼。
在央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各大视频平台上,弹幕如潮水般汹涌,各种情感真挚的留言让人目不暇接:“致敬我党中央的领袖们!”、“这剧情太感人了,我哭成了泪人!”、“感谢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共产党的战士们,永远的神(yyds)!”……
这些语言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与热情,仿佛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与剧中的英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而在剧中,更是出现了毛主席和任弼时吵架,但是无人敢劝,这又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事情最终的走向又是怎么样的呢?
事情的背景发生在194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
在那个关键时刻,蒋介石野心勃勃地命令胡宗南率领庞大的军队,从南、西、北三个方向浩浩荡荡地扑向陕北解放区。
这一举动标志着国民党策略的转变——他们从全面进攻的策略转向了针对陕北和山东的两翼重点进攻。
在陕北的广大地区,普通的老百姓们在红军的精心组织和引领下,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他们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有序地进行着撤退行动。
每个人都深知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因此他们坚定地支持着红军,希望为国家的解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时,毛泽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当习仲勋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看到了毛主席那坚定而深邃的目光。
习仲勋向他汇报了彭德怀的计划——将胡宗南的部队巧妙地引走,然后引入一个预设的伏击圈。
得知毛泽东准备撤离的消息后,乡亲们的反应是如此的热烈和真挚。
他们纷纷涌来,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毛主席的不舍和依恋。
他们不希望毛主席离开,因为他们相信只有毛主席才能带领他们走向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用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言辞安抚着大家,让大家明白他们的等待和坚守将是值得的。
1947年3月,党中央在前有敌军阻截、后有追兵紧逼的严峻形势下,毅然决定开始漫长而艰难的转战陕北之旅。
为了保障党中央的安全,并维持革命的持续进行,党中央决定将部分中央机关有序撤离陕北,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朱德和刘少奇肩负着党中央的重托,前往华北地区,为中央工委寻找新的落脚点。
而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则选择从革命的全局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考量,坚定地留在了陕北。
他们明白,自己留在陕北,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党中央的安全,更是为了有效牵制胡宗南的二十万大军,为各解放区军民和全国人民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在胡宗南占据延安后,他原本以为会遭遇一场激烈的抵抗,却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是一座空城。
街巷空旷,没有行人,没有烟火,仿佛整个城市都陷入了沉睡。他心中不禁升起一股莫名的疑惑和不安。
胡宗南的军队在延安城内巡逻,最终来到了毛主席的旧居。
这是一座朴素而庄严的院落,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他推开虚掩的木门,走了进去。
在毛主席的旧居里,胡宗南意外地发现了一张字条。
字条上,用苍劲有力的字迹写着:“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胡宗南忍不住笑出声来,试图用笑声来掩盖内心的不安。
然而,他的笑声却显得如此空洞和无力。
他明白,这张字条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嘲讽,更是对整个国民党军队的讽刺。
他们虽然占领了延安,但却无法改变战争的局势,更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
胡宗南走出毛主席的旧居,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意识到,这场战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军事较量,而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决战。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场决战中取得胜利,也不知道自己的军队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存活下来。
转战陕北最危急时刻蒋介石却不知道胡宗南发现纸条一事。
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酒会,以庆祝胡宗南率领的国民党军队成功收复延安。
在那时,他深信共产党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然而,胡宗南的部队似乎对“中央”过于依赖,这使得部分共产党高层如习仲勋与彭德怀产生了共同的策略思考。
他们认为,针对胡宗南部中相对孤立的135师,发起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于是,西北野战军团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连续取得了三次辉煌的胜利。
这些胜利不仅让战士们士气高昂,还使得军区和民众的信心得到了极大地鼓舞。
同时,从胡宗南部手中缴获的大量武器炮火进一步增强了共产党的军事实力。
周恩来作为重要领导人之一,为此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
他的言辞不仅激励了前线战士们的斗志,也深深打动了广大民众的心。
面对这样的逆境和挑战,共产党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巧妙的战术策略。
得知胡宗南在延安接连失利后,蒋介石深感震惊和愤怒。
他决定亲自前往延安坐镇指挥,意图扭转败局。
然而,胡宗南深知局势的严峻性,他劝诫蒋介石要三思而后行。
但此时的蒋介石已经下定决心,决心通过自己的亲临来提振士气和改变战局。
当时,面对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二十万精兵的进攻,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纵队以及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战士们,巧妙地运用了“蘑菇战术”,通过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和迂回运动,在艰苦的环境下与敌人周旋。
这种战术的实施,不仅考验了指挥员的智慧和勇气,更检验了广大指战员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
他们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栉风沐雨,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和堵截。
在这个过程中,党中央和人民军队展现出了非凡的团结和战斗力,使得敌人始终无法捉摸到他们的行踪和意图。
有时两军之间仅相隔数里之遥,但凭借着巧妙的战术和灵活的行动,我军能够成功地避开敌人的锋芒,保持自己的实力和斗志。
其中最危急的时刻之一无疑是在安寨王家湾转移到靖边天赐湾的艰难跋涉。
那时,中央驻地王家湾这个小山村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敌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迫近,与此同时,敌军的两支大部队也正从两个方向朝王家湾迅猛突袭。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天空突然变得异常恶劣,雷电交加,大雨滂沱。
雨水打在山路上,使得原本崎岖的山道变得更加泥泞湿滑。
战士们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在狂风暴雨中保护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安全。
他们手拉着手,互相扶持,在暴雨中艰难跋涉。
而与此同时,敌人也在漫山遍野地搜索着中央红军的踪迹。
每一个脚步声、每一次喘息都可能成为暴露目标的危险因素。
战士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敌人发现。
在这种危急关头,任弼时提出了一个建议:过黄河暂避一下。
这就出现标题中毛泽东和任弼时的争执.....
与敌周旋,不过黄河但毛泽东坚决不同意。
当胡宗南的军队意图将红军逼向黄河时,毛主席一听“过黄河”这三个字,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愤怒。
他深知,胡宗南的意图并非真的要消灭红军,而是想将红军逼入绝境,从而宣布他们的胜利。
他认为,中央应留在陕北,这样可以拖住胡宗南,即使他不能投入别的战场,减少其他解放区的压力,也能在这里寻找机会消灭他。
面对这样的局势,毛主席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向弼时同志解释。
他指出,即使红军能够成功渡过黄河,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困境。
因为黄河以东是敌人的重兵集结地,一旦红军过河,就如同自投罗网,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
两人争论了许久,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就在这时,一个炊事员匆匆跑进来,气喘吁吁地报告说刘堪的部队距离他们只有十几里了。
这个消息让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然而,毛主席却在此刻展现出了超凡的冷静和果断。
他果断地打断了争论,听取了周恩来同志的建议,决定先向北走一段,然后再向西北方向转移。
这个决策展现了毛主席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战略眼光。
他深知,只有保持灵活的战略转移,才能避免被敌人围歼的危险。
同时,他也明白,只有保存红军的实力,才能继续领导全国的革命斗争。
在转战陕北的一年里,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以坚韧的毅力和高度的镇定,带领红军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艰难前行。
1947年5月,战火硝烟弥漫,但革命的烈火也在燃烧。
在山东蒙阴孟良崮的战场上,陈毅和粟裕这两位英勇的指挥官,率领着华东野战军,以卓越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全歼了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
这一辉煌的胜利,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更为解放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主动权。
仅仅一个月后,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又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发起了震惊中外的西南战役。
这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如猛虎下山,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到1947年7月间,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已经歼灭了国民党军110多万人,两军之间的兵力对比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尽管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党军依然强大,但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战略家,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
他果断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的矛头直指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蒋管区。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他精心策划并多次调整作战计划,最终确定了以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主轴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的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部署的实施,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的强大战斗力和坚定信念。
随着战略进攻的深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捷报频传,中原大地上的解放区不断扩大,国民党军的败局已定。
这一战略转变,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胡乔木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毛主席力排众议,坚持要把党中央留在陕北,确是一个伟大的战略部署,也是他在书写自己一生历史的辉煌篇章中的‘得意之笔’。”
这句话不仅是对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深刻总结。
来自:电视剧《大决战》第八集
1947·随党中央转战陕北,解放日报
《党史上的今天·陕西》山西日报 2021年03月
《到底过不过黄河?任弼时和毛泽东再一次起了争执》凤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