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热,照此文对证用方

晨晰说健康 2023-12-18 16:18:02

小编导读

在温病学中,专有一类感受湿热病邪而引发的外感热病——湿温。湿性重着黏滞,困阻脾胃则使胃部闷胀、食欲下降,湿阻气机则会四肢困重、疲乏无力,湿邪难以祛除,对证用药才是关键。下面系统总结了治湿温系列方,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卫分

1.湿遏卫阳——恶寒无汗,身重头痛,胸痞,舌白不渴,脉浮濡,宜用藿香、香薷、苍术皮、羌活、薄荷、牛蒡子芳香辛散(即薛氏《湿热条辨》第2条,苦辛芳淡;参阅教材第117页)。

2.湿郁肌腠——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汗出不解,舌白不渴,脉濡,宜用滑石、豆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莲叶、通草、桔梗解表祛湿(薛氏《湿热条辨》第3条;参阅教材第118页)。3.湿着表里——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肢倦,胸痞,溺短,不渴,舌白,脉濡,宜用藿朴夏苓汤苦辛化湿(香豉,尚未化热,表重于里)。4.邪壅清窍——发热,头胀如蒙,耳聋,鼻塞,咽痛,舌白,口苦不渴,脉濡,两寸独浮,宜用连翘壳、焦栀皮、夏枯草、苦丁茶、荷叶边、射干苦辛清降(叶氏法,即浊邪害清之意)。

气分

1.气分湿热——微恶寒,身热不扬(或汗出热不解),午后热甚,头痛身重,胸脘痞满,舌白不滑,溺短,脉濡,宜用三仁汤展气化湿。

2.上焦湿浊——湿温一二日,身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神志尚清,舌苔黄腻,寸脉滑盛,宜用栀豉枳桔汤加郁金、石菖蒲宣泄湿浊(薛氏《湿热条辨》第31条)。

3.湿伏膜原——湿温初起,凛凛而恶寒,蒸蒸发热,有如疟状,头重骨楚,胸腹痞满,渴不引饮,舌苔白厚如积粉,边尖红绛,脉不浮不沉而滑数,宜用达原饮去芍药,加藿香、半夏宣透膜原(雷氏宣通膜原法)。

4.湿郁少阳——寒热往来,胸脘痞闷,恶心呕逆,口苦不渴,舌心黄腻,脉弦数,宜用黄连温胆汤分消走泄。

5.胃热脾湿——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胸痞身重,舌苔黄腻,脉洪大,宜用白虎加苍术汤清热燥湿。

6.湿阻气滞——脘闷腹胀,肢倦身重,大便溏滞,渴不引饮,或不渴,舌苔白滑或腻浊,脉濡缓,宜用藿朴二陈汤苦辛温化,随症加减治之(参吴鞠通《温病条辨》五加减正气散)。

7.中焦湿热——发热口苦而渴,烦闷呕恶,脘腹痞痛,大便溏黄,舌苔黄腻,脉滞数,宜用连朴饮辛开苦泄。若舌苔白腻者,宜用燃照汤(栀子、豆豉、黄芩、滑石、半夏、厚朴、佩兰、白豆蔻)。

8.湿流下焦——湿温数日,自利,溺短赤,口渴,舌苔白黄而滑腻,脉滞数,宜用猪苓汤去阿胶加萆薢、通草(薛氏《湿热条辨》第11条,渗泄分利)。

9.湿热郁遏——发热持续,头重头痛,胸痞脘满,肢酸骨楚,口渴,便溏或泻痢,小溲黄短,或咽痛,或颐肿,或发黄,或淋浊疮疡,舌苔白腻,或黄白相兼或浊,脉滞数,宜用甘露消毒丹清化湿热。

10.湿热互结——寒热往来,头重头痛,口苦烦渴,胸脘闷痛,呕恶,胁痛腹胀,拒按,或面目俱黄,大便秘结,或如胶漆,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厚,脉弦滑有力,宜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苦寒清泄,随症加减治之(肝炎、胆囊炎均仿)。

11.湿痰蒙蔽——身热不扬,神志昏蒙,时清时昧,间有谵语,呻吟叹气,或胸中结痛,苔黄垢腻,脉濡滑数,宜用菖蒲郁金汤芳香化浊(石菖蒲、郁金、栀子、连翘、菊花、滑石、竹叶、牡丹皮、牛蒡子、竹沥、生姜汁、玉枢丹)。

12.湿热夹滞——身无大热,不饥恶食,或反酸腐,四肢倦怠,脘腹胀痛,大便溏滞,舌苔垢浊,或白如碱,脉沉实而缓,热重者宜用枳实导滞丸清热导滞;湿重者宜用楂曲平胃散祛湿消滞(三黄、茯苓、白术、泽泻、枳实、神曲)。

13.湿蔽清阳——湿温解后,余邪蒙蔽清阳,胸脘微闷,知饥不食,宜用五叶芦根汤轻清芳化。

14.湿热伤气——湿温解后,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胃气不输,肺气不布,元神大虚,宜用薛氏参麦散或致和汤清养肺胃(木瓜、生扁豆、陈仓米、麦冬、枇杷叶、石斛、甘草、竹叶、沙参)。

营分血分

1.邪入心营——湿热秽浊,邪陷心营,壮热,神识如蒙,昏沉失语,舌绛,中心黏腻,脉数模糊,宜用晋三犀角地黄汤合栀子豉汤加花露、石菖蒲、郁金清心化浊。

2.邪入血分——湿热邪陷血分,壮热烦渴,斑疹烦躁,谵语神昏,痉厥,胸痞自利,舌绛苔焦,脉独数,宜用神犀丹凉血解毒。

3.络伤下血——湿热邪陷营血,伤及血络。阳络伤者,大便下血色暗红,身热烦躁,舌绛脉数,宜用千金犀角地黄汤加金银花、连翘、紫草、茜根凉血清热;阴络伤者,大便下血色暗淡,或成团成块,面白肢冷,舌淡,脉沉细,宜用甘草干姜(炮)汤加赤石脂温中止血。若下血过多,气随血脱,神昏汗出,肢厥,面色苍白,脉微细欲绝者,急用独参汤救之,继用归脾汤加阿胶、炮姜补气摄血。

名老中医治外感热病精华录

《寒温融新:何炎燊伤寒温病医验集》

本书系统总结了全国名老中医何炎燊教授颇具创新的学术思想和丰硕的临床经验成果。全书共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上篇为“医论医著”,汇编何老在从事中医教育中编著的各类讲义。中篇“临证效方”以《何炎燊临证试效方》及其增补修订本中的“外感热性病篇(伤寒温病)”为主,尤其对于伤寒和温病的不少经典方剂进行了阐明和发挥。下篇“临床验案”共入选验案74例,按语均为何老亲笔。书末所载附篇是何老整理当地名医的学术经验,体现了何老治学严谨、博采众长的优良学风和医风。本书贴近临床,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和临床使用价值。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寒温融新:何炎燊伤寒温病医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宁为民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49 阅读:4843
评论列表
  • 2023-12-19 11:34

    好文章

  • 2024-01-17 23:58

    [赞]

  • 2024-06-10 22:00

    中医就像一座装修千年的土坯房,你觉得它“博大精深”,其实就是表面装修光鲜而已,免不了土坯的本质。中医要发展就得推倒(土坯)重来,用现代科技验证,走科学道路,但这样一来就是并入现代医学而消亡了,所以中医不甘心,好在中医绑定中华文明,可以一直在华人文化圈苟延残喘。

    火焰山 回复:
    你有这个能力建立理论重来吗?
  • 😊

晨晰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