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本想借势立威,蒋介石拱火后却作壁上观,他一生都耿耿于怀

梨评历史 2024-11-11 17:35:06

1928年6月,面对全线总攻的各路北伐军,张作霖正式发表“出关通电”,而后于6月3日凌晨,乘着乘京奉专列离京返奉。

本以为可以入关外休养生息,卷土重来,却不料在半路遭到日本人的炸死,危急时刻,年仅27岁的张学良秘密潜回奉天,主政东北。

此时,接班的张学良正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大抉择,即东北将何去何从?

如今的东北,内部奉系元老们在张作霖身死后各怀心思,不服张学良的人大有人在,外面则是日本人对他软硬兼施,更有关外的北伐军。

张作霖和张学良

可以说,稍有不慎,张作霖留下的东北军就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

就在张学良纠结东北军出路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传来和谈的声音,让张学良有了更多的选择。

此时打肯定打不过的,也不能和日本有着过多的接触,基于保住父亲政治遗产的基础上,张学良打算和谈。

尽管和谈遭到元老们和日本人的干扰,但张学良还是顶住这些压力,选择了改旗易帜,至此,东北纳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范围。

虽说张学良有诸多的考虑,但东北易帜,的确是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毕竟此时的张学良并不是“势穷来归”或“变节起义”,且手握重兵,但却通过易帜,让无数百姓免于战火,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

顶着“少帅”的名号,一时间,张学良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因而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得到了各地如潮水一般的赞美。

况且此时的张学良还不到三十岁,还顶着“少帅”的名号,一时间,张学良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只是张学良并没有这些名头遮蔽住双眼,毕竟外部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内部山头林立,不听号令的情况依旧存在。

尽管东北军这帮元老名义上以张学良为首,但背地里的小动作,张学良是一清二楚,这让张学良很担忧东北军的未来,因而他想到干一件大事来证明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帮人心服口服的认同,那么眼下有什么样的大事才能证明呢?唯有战争立威,而立威的对象,就是张学良眼里的“软柿子”——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始建于清末,是沙俄时期留下的殖民财产。

而修建铁路的起因就源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甲午战败,日本人不仅要求赔款,还要求清朝割让辽东半岛。

此时的沙俄将东北视为自己的利益,自然不肯日本人插上一脚,拉上法国和德国,强逼日本人吐出辽东半岛。

尽管清朝保住了辽东半岛,但随后沙俄亮出了自己的要求,即要求在东北修建一条铁路,在当时,修铁路,相当于将铁路周边的主权交给列强,属于卖国行为。

但碍于沙俄的势力,最终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和沙俄签订密约,允许沙俄在东北修铁路。

中东铁路

说实话,沙俄觊觎东北好久了,早在清初就蠢蠢欲动了,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

如今清朝衰弱,不趁这个计划大占特占,就不是沙俄,因而趁着庚子之变,沙俄一边派人参与八国联军,一边派人前往东北,直接占了这里。

这又引起日本人的不满,毕竟当初沙俄带头,搅了自己霸占东北的美梦,如今却趁机自己占领,恰好日本打赢清朝,士气正旺,二话不说,就和沙俄在东北打了一仗。

沙俄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却阴沟里翻船,居然败给了日本人,日本人士气高昂,自然攫取沙俄在东北的利益,不仅驱逐沙俄势力,就连刚修好的铁路,日本也要求拿走一半,至此,中东铁路成为两个列强在东北角逐利益的场地。

至于清朝,只能干瞪眼。

此后的十几年里,清帝退位,一战爆发,沙俄内部又爆发了“十月革命”,沙俄倒台,苏俄走到台前。

只是苏俄随后退出了一战,遭到其他列强的干涉围攻,为了稳固苏俄,苏俄开始满世界寻找盟友,就连中国也向其伸出橄榄枝,声称可以废除此前所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只不过当时的北洋政府不怎么看好苏俄,只是没想到苏俄居然在列强的围攻下挺了过来,自然乐意交好,就签订了《中俄协定》,其中涉及了关于中东铁路的内容,为了表示友好,苏俄表示,将中东铁路的主权还给北洋政府。

但铁路毕竟是此前沙俄修的,总归要回本,就表示,要继续运营中东铁路,到时候分红一起分。

看起来很完美,但有人不开心,毕竟现在主政东北的是张作霖,凭什么和北洋政府签而不和自己签?

张作霖

就这样,苏联又和张作霖签了一份《奉俄协定》,其实内容和之前北洋政府签订的也差不多,只是分红留给了张作霖。

只是协议归协议,张作霖又不想认账,铁路我照用,钱,我不给,以至于到最后,张作霖欠的钱比年终分红的钱还要多,摆明了,就是不认可俄国人掌管中东铁路。

而张作霖不认可俄国人的理念,被张学良给继承下去了,而他想更进一步,彻底收回中东铁路。

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外交,打算通过谈判,废除此前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眼看中东铁路还在苏联头上,就“劝”张学良收回来,只要收回来,就是大功一件。

这个“大功一件”正中张学良下怀,毕竟真的从苏联手里夺回了,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声望。

万一苏联不肯,还可以通过战争的方式打回来,更可以涨自己声望。

之所以这么有信心,是当时一帮流亡于东北的白俄分子有不断提供“假情报”,声称现在的苏联正面临大饥荒,踹一脚,苏联就崩了。

加上张学良认为日俄战争里,沙俄输给了日本人,自然认为现在的苏联和之前沙俄没什么区别,而且苏联在铁路周边没有驻军,苏联调兵需要时间,自己完全可以在这个时间内拿下。

更何况,他还认为自己背后有南京国民政府支持,大哥蒋介石必然会帮助自己。

只是张学良认老蒋为大哥,这个大哥未必认这个小弟,毕竟老蒋撺掇,纯粹是为了自己罢了。

蒋介石和张学良

毕竟东北易帜了,但东北只是名义上归国民政府管辖,但实际上,依旧听命于张学良,张学良在这里,就是“土皇帝”,蒋介石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将自己势力暗插进去。

只是张学良刚刚东北易帜,自己就安插势力,有些不地道,而且容易引起反弹,正好有这个机会,撺掇张学良开战。

万一张学良和苏联真打了起来,赢了,收回铁路,国民政府顺带着涨声望,输了,东北军被打残后自己可以趁机掺沙子,慢慢渗透。

可以说,从一开始,蒋介石就不怀好意。

而张学良可没这么多心眼,下定决心后,就立马开干,打算用十个旅击败苏联。

1929年初,张学良踏出了第一步,强行收回了中东铁路的电话权,苏联默许了这个行为。

此后张学良又步步紧逼,要求苏联将此前控制的几个重要部门负责人都换成中国人,苏联再一次退让。

而在1929年5月27日,张学良声称得到白俄的密报,说共产国际在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地下室开秘密会议,违反了《奉俄协定》,立即派人对领事馆展开搜查,随后将来参会的苏联39名各处的负责人给抓了。

中东铁路遗址

这些人基本都是苏联在中东铁路附近的负责人,基本将这条线上的人都抓干净了。

此后,张学良有下令关了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苏联领事馆。

搜查和关闭领事馆,和宣战无异,此时的苏联内战刚刚结束不久,正在进行恢复经济,加上在国际上受到孤立和打压,所以一直选择了妥协退让的政策,可以说根本不想打这一仗。

因而苏联选择了外交途径,对国民政府和东北当局提出了抗议,此时的蒋介石巴不得他们矛盾升温呢,才不管苏联的抗议。

眼看自己步步紧逼,苏联却步步退让,还有国民政府的“硬气”回应,这让张学良信心更大,认为苏联不过尔尔,不敢开战。

殊不知他现在得到的都是假情报,要知道苏俄时期的饥荒早就过去了,苏联现在粮食储量已经有一千六百万吨,且武器装备远超一帮民国军阀。

想当初,北伐军的武器弹药,就是苏联提供的,而且都自己不要货色,连北伐军都打不过,还想打武器装备精良的苏联?

只是张学良还不自知,沉浸于立威的美梦里,到了6月25日,张学良看时机成熟,就和蒋介石发了一份电报,说要收回中东路,暗示南京国民政府要在外交上支持自己,蒋介石表示了支持。

有了这份回电,张学良于7月10日,逮捕了苏联200多名员工,对外宣布,中东铁路收回来了。

哪怕到了这个时候,苏联还一直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在7月13日给国民政府下最后通牒:“倘不得满意之答复时,苏联政府迫于不得已,将取他种方法,以防卫苏联之所有权利。”

但国民政府态度强硬,坚决不肯谈判,这让斯大林有些恼怒。

毕竟自己不断退让,张学良却一再突破自己底线,尽管苏联内部需要休养生息,但该打的仗还是要打的,毕竟自己在退让,如何安抚一帮加盟国?离心力必然加强,出兵,就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要打,就要打大一点,坚决一点,让一帮列强看看,苏联不是那么好说话的。

7月28日,双方开始互相试探,并且进行了小规模的交火。

交火示意图

而在这个期间,苏联也派了三个步兵师、一个骑兵旅、一个蒙古骑兵营,总兵力约四万人的部队进入远东,且装备大量重型武器,可以说,苏联一开始就是奔着大战去的。

此时,蒋介石也怕张学良不敢开战,直接于8月17日正式对苏联宣战,事态一下子升级了。

在宣战当天,苏联立马派三万苏军兵分两路进攻。

此时张学良东北军尽管号称四十万,但实际上仅有二十七万正规军,且还要在其他地方防御,动员和苏联作战的东北军约有十万人。

不过这十万人,张学良也是下了血本动用了辽宁国防军步兵旅,这可是张学良的核心部队,总共就十二个旅,为了这场战争,一口气出动了十个旅。

只是尽管在人数上占优,但东北军在火力方面远远不如苏联,除了大炮和战舰外,苏联还首次装备了MC-1坦克,而且相对于东北军,苏军在飞机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且在战争中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更要命的是,东北军在黑龙江方面的军事力量也很薄弱,非常依赖南满铁路,而南满铁路又在日本人手上,自然不肯帮忙,重兵无法及时北上。

这么一来,战争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同江海战,东北军引以为傲的海军舰队,基本全军覆没。

苏联缴获的督战旗

而随着满洲里被占,东北门户被洞开,苏联利用装甲部队,快速进攻,仅仅三个月,张学良引以为傲的东北军就伤亡近万人,至此张学良彻底被打懵了,也知道此时东北军和苏联巨大的差距。

自己本想借苏联立威的,却不曾想成为别人立威的工具。

至于在张学良大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干啥呢?任由东北军被打烂?

说实话,此前一直助长事态升级的蒋介石,在这场大战里完全作壁上观,仿佛这一切都和自己无关一样,不仅没有派出部队支援,连基本的武器装备都没有,能给的只有六枚青天白日勋章,但这个玩意对于战争有什么用?

可以说,张学良从头到尾都被蒋介石坑了一把,眼见败局已定,张学良为了保存实力,选择和苏联签订停战协议。

至此,历时三个多月的中东路事件就此结束,只是打了这么激烈地一场大战,有什么变化吗?可以说一点都没有,中东路又回到苏联手上,还占领了黑瞎子岛,这就是《中苏伯力会议草约》。

这个仗,张学良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场战争,苏联看似赢了,但赢家不是他,而是全程观战的日本人。

和沙俄一样,日本也觊觎东北。

中东路战争,本来还忌惮东北军战斗力的日本人,一下子看穿了东北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开始加紧入侵东北的计划。

1931年,关东军不到两万的兵力,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此时张学良干嘛呢?立即宣布不抵抗,成为其一生的污点。

而之所以没有此前那么强硬,是因为张学良彻底被中东路之战打出了阴影,毕竟苏联战斗力已经这么猛了,而当初日俄战争打败沙俄的日本人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战斗力肯定在此之上,就东北军这样的战斗力,完全不是对手。

张学良彻底被中东路之战打出了阴影

因而整个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宣布一枪不发退出东北,仅仅半年,东北就落入日本人手上。

此外,张学良不肯反击的原因,就是意识到蒋介石此前就是算计自己,即便自己放手和日本人开开战,国民政府也不会拿出任何实质性的援助,任由自己打光。

如果东北军都打没了,蒋介石还认自己这个兄弟吗?所以为了不吃亏,他也选择不动手。

所以说,张学良本打算打苏联的立威之战,却输的一败涂地,真正得利的反而是日本人。

有时候想想,如果没有中东路这件事,就日本几个关东军下层军官的冒险行为,张学良必然会带着东北军抵抗,但凡能抵抗一阵,说不定日本人看到阻力,还会消停几年,而且没了东北这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日本未必敢发动全面战争。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0 阅读:53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