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北荆州一条躺平2400多年的咸鱼成功“翻身”,不仅一跃成为“事业编”,还成为博物馆里的明星文物。不过,很少人知道,与这条咸鱼同时出土的墓主人才是真正的“深藏不露”。

这条咸鱼出土于荆州夏家台第258号墓。那一年夏天,荆州中学正在建新校区,选址就在郢城南。
荆州这块土地上,曾有3座重要城池,分别是纪南古城、郢城和荆州古城。纪南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当时称为郢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火烧纪南城,秦国将楚地改设为南郡,在纪南城东南3公里处修了一座新城。这就是郢城,作为南郡治所,此城池延续到了西汉时期。郢城城内生人的世界,而城外,则成为死者的乐园。

人们都说,学生们的“阳气”镇得住墓地的阴气。但大家可能也没想到,在这荆州中学新校区的建设初期,人们就在13万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楚、汉、唐、宋、明的内部不同时期的墓葬400多座。
而上文提到的楚国大墓,正在其中。
这座墓加上墓道呈“甲”字形。墓道长2.93米,宽1.7米,楚墓残深3.8米。虽然只有一室配合一头箱,但经过考证,人们发现,这墓葬时间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400年,算起来,屈原也要向墓主人叫上一声“老前辈”。

墓室内有外一椁内一棺,楠木椁板保存很好,椁室长3.3米,宽1.52米,椁板四角一改本地多见的“井”字形,为方方正正。内棺棺长宽分别为2.2和0.74米。
考古人员打开椁板,看到被丝绸棺帷罩盖的内棺,而上文提到的咸鱼,就在棺盖南部!考古人员一看,就认了出来,这鱼干是野生鲫鱼,巴掌大小,鳞片依然,色红如鲜。除了内棺上的4条咸鱼,人们还在头箱中取出了9条干鲫鱼,保存得也非常良好。

咸鱼的剖法及风干程度,和如今荆州流行的阳干鱼很像,可见古人的腌鱼方法和现在没有太大差别,文化可谓是一脉相承。
古墓挖出了2400年的咸鱼,一时间万众瞩目。有人猜测为何咸鱼能千年不腐,有人研究这咸鱼“老祖”还有没有食用价值,有人考证随葬咸鱼到底是什么葬俗……
这些疑问的大部分,很快就有了解答。经检测显示,墓中出土的咸鱼体内有大量的盐分。咸鱼埋入地下后,处于无光、无氧、低温、恒湿的条件中,如此一来,这些咸鱼免于地下微生物的侵袭,得到了“不腐之身”。(话说,要知道这种结果,汉代执着于制作金缕玉衣,寄希望于玉石保存尸体的贵族们会怎么想?)
而随葬咸鱼入墓,也是践行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毕竟,人们在椁板东侧,还发现了烧烤过的痕迹,在同墓出土的陶盘等器皿中,检测到了猪胛骨、鸡骨、莲子等,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墓主人该是一位爱吃之人。

屈原在《楚辞·招魂》中,介绍楚人的饮食分为“饭”“膳”“馐”“饮”四大类。其中“膳”就是用肉、鱼等制成的菜肴、汤羹类食品。如今,湖北人仍然爱吃鱼干,可见这位爱美食的楚国先人,后继有人。
墓中出土的咸鱼,作为“网红文物”,入驻博物馆真空展柜。而墓主人呢?
人们在墓中拼凑着他的平生故事。

墓主人长眠的内棺,棺顶弧线流畅,底部离地悬搁。头脚两端留有捆束用的麻绳。因为墓葬保存效果良好,这些麻绳捆绑的痕迹非常明显
在椁和棺之间,人们发现了戈柄、弓箭等兵器。头箱中,有红丝带镶边的皮铠甲一件,这些一一佐证,墓主人应该是一名武将。

此外,人们还发现了一对彩绘木俑,高40厘米,人俑耳穿钉,脑后有“及腰”长发,只见右臂,不知何意。另有丝绸香囊、漆木篦子以及陶鼎、敦、簠、钫、鐎、酒壶,木豆、皮杯……
至此,人们越发对这位吃货将军充满了好奇。
内棺被整体打包到荆州博物馆,在开棺后,人们发现了这位将军石真正的“深藏不漏”。
原来,这墓主人竟有8层装裹,最外层用数条丝带捆扎,两侧以藤条加固定形。

第一层是衾被,平面呈“亞”字形,使用时先平铺,再将遗骸置于正中,再折叠四边完全包裹起来。第二层到八层都是袍。放置时完全展开,衬里朝上,袍领方向位于遗骸右侧,左襟缘与头部平齐,双袖分随两襟平铺。其中第四层袍主要用于包裹遗骸下半身,第五层要包裹遗骸上半身。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内袍糟朽严重,袍身、左右襟等部位残缺,形制不明。

八层衣袍中,还有内衣裤,内穿1件单衣;下身穿1件单裙,用带系结于腰部,内穿1件单袴,最内层贴身穿1件内衣,呈三角形,用于遮覆裆部……

墓主人包裹衣衾和所穿服饰,是继马山一号墓之后,荆州又一次发现的保存完好、数量较多的战国丝织品,为深入研究战国时期的敛葬饰物、衣衾制度以及《仪礼》所载敛葬所用衣物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但可惜的是,这位武将的身份,仍旧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而人们也只能用爱吃将军,来称呼他了。
图片来自网络。